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吃了13年速凍餃子的董卿,終於能夠回家吃個團圓飯了

吃了13年速凍餃子的董卿,終於能夠回家吃個團圓飯了

羅·小·針

每到春節,都能聽到家裡長輩聊起趙忠祥和倪萍聯袂主持春晚的話題,那是屬於他們那一代人的記憶。

而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董卿早已和春晚融為一體。

1973年,董卿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對自己要求嚴苛,對董卿的期望也很高,父親更是名副其實的「虎爸」。

董卿剛剛識字,他就要求董卿每天抄成語和古詩,不僅要大聲朗讀而且還要全文背誦。

除了注重董卿的文化教育,對她的行為習慣也嚴加管教。他不準女兒多照鏡子,也不準妻子給女兒做新衣服,認為女孩子一定不能花很多心思在穿衣打扮上,甚至吐槽女兒「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董卿從7歲起就開始做家務,刷完、掃地,然後當著正在做廣播體操的全校師生面前跑圈一千米,這讓董卿非常難為情。

中學以後,每年寒暑假父親都逼著董卿勤工儉學,餐館端盤子,賓館打掃衛生,董卿滿腹委屈,忍不住崩潰大哭,可父親卻仍固執己見。

如此嚴厲的家庭教育,讓董卿心有戚戚,不禁發出「自己可能不是親生的」的感慨。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誰能說這樣煉獄般的經歷,對董卿而言不是一種幸運呢?

1994年,21歲的董卿進入浙江電視台工作,開啟了主持人生涯。29歲取得金話筒獎走進央視,並憑藉大方親和的主持風格而獲得觀眾的喜愛。

董卿在十幾年的主持生涯中,曾有過無數次精彩瞬間,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在2007年《歡樂中國行》元旦的特別節目中,面對反覆調整的時間,董卿不慌不亂,應對自如,用實力造就了那幾乎完美的「金色三分鐘」。

快接近零點時,現場時間突然出現了兩分半鐘的空檔,導演當即安排董卿救場。

就在董卿開始大方自如地自由發揮時,耳麥里卻傳來導播的聲音:「不是兩分半鐘,只有一分半鐘了。」董卿連忙調整語序,準備說結束語,可此時導播再次更正:「不是一分半,還是兩分半!」

董卿臨危不亂,走到舞台兩端給觀眾深深鞠了兩躬,然後即興用排比句造了一個又一個賞心悅耳的「感謝」,絲毫沒讓觀眾察覺出任何異樣。

這次及時救場,不僅被譽為中國傳播學上的經典案例,而且將董卿的實力展露無遺。

恰逢倪萍老去,周濤淡出,董卿順理成章地得到央視重用,從2005年到2017年,董卿連續13年榮登春晚舞台,成為實至名歸的「央視一姐」。

但人終究不是機器,總免不了有出錯的時候。

2008年春晚,她誤將馬季先生的兒子「馬東」說成了已經去世的「馬季」。晚會結束後,董卿沒有參加慶功宴,一個人回到家悶在被子里哭著度過了屬於她的春節。

2009年,董卿與劉謙合作表演魔術時穿幫,兩人雙雙被捲入輿論風波,董卿更是被網友群嘲為「托兒」。面對質疑,董卿大方回應:主持人就是要把節目當中最好的一面呈獻給觀眾,只要觀眾看著高興,說我是什麼都可以。

很長一段時間,董卿就是在這樣漫天的嘲諷中度過的,不是沒有委屈,也不是從未想過放棄,可她的腦海里總是會迴響起倪萍的話:「就像是一名戰士,如果你的將領永遠讓你在最重要的前線站著,你的責任有多重,你自己知道。

就這樣,董卿在磨礪中不斷前行,漸漸重新得到觀眾的認可。

2014年春晚過後,董卿決定暫離央視,赴美遊學。面對各種傳聞,董卿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有時候,人生需要停下來,不是為了逃離,而是為了養精蓄銳,以更好的姿態繼續前行。

後來,董卿帶著《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強勢回歸。

我們見到了出口成章學識淵博的董卿;也見到了幽默風趣隨機應變的董卿;更見到了採訪老者時頻頻跪地謙遜有禮的董卿……她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央視主持人刻板有餘、臨場不足的印象,圈粉無數。

記得有一期《朗讀者》邀請倪萍來參加。兩代央視一姐同框,兩人在舞台上深情相擁。這樣的畫面,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倪萍和董卿也紛紛流下感動的淚水。

董卿這樣解釋,「可能倪萍老師在我身上能看到她的過去,而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某種未來——老去。

日前,央視公布了春晚主持人陣容,董卿不在其中。

遙想起05年她第一次參加春晚,高興地握著拖把在屋子裡直轉圈圈。

「台上越是絢爛光鮮,台下越是寂寞冷清」。春晚最後一個歌舞節目結束後,董卿問其他人打算一會兒幹嘛?朱軍說有一幫朋友在等他,周濤說爸媽在家等她,李詠說要和老婆出去度假。

他們都有朋友和家人在等,而董卿的家卻在千里之外的上海。

她只好回到出租屋,為自己做年夜飯——冰箱里的一袋速凍餃子。

往後13年,都是如此。

有人說,在幾十億人的合家歡背後,註定有她自己對家人團聚的割捨。

我們霸佔了她13年,也許,是時候讓她回家過個團圓年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見 的精彩文章:

打敗愛情的,從來不是距離,而是……

TAG:針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