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年做好了這七件事來年好運連連

小年做好了這七件事來年好運連連

自古以來有官三民四船五過小年的傳統。如明天是北方的小年,但不是南方的小年。

這一差異形成於清朝。清朝的雍正皇帝提倡節儉,他曾在雍正十年下詔:「御膳房,凡粥飯及肴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晒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

大義是說如果御膳房有剩飯一定要分給嚇人吃,如果剩飯剩菜人不能吃就給貓狗吃,貓狗不能吃就晒乾了喂鳥,總之一粒米糧不可浪費。

在這種節儉風潮下清朝本於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節儉就在這天拜灶王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朝王族官員紛紛效仿,就有了官家在臘月二十三祭灶過小年,這一風潮影響北方,造成了今天南方北方小年夜不在一天的現狀。

在海南的小年則在農曆十五元宵節。山東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過的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區把過小年和過元宵合在一塊。讀者按照當地習俗來就好,畢竟人多一起過才更喜慶吉祥。

但在小年要幹什麼,中國南方北方的習俗基本相同。這裡就習俗中最主要,最喜慶的七件事介紹給大家。

一掃年

俗話說過了小年就是年!傳統上小年是必須要打掃衛生的,而且這次打掃必須徹底!不能留下任何死角。

這一習俗源於我們祖先去穢求吉的傳統,我們祖先通過觀察發現人居住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這裡舉兩個簡單的例子。如東北雪天人不能出去要貓冬,貓冬沒啥事就嘮嗑,於是乎東北人都挺能嘮嗑的。

南方山地丘陵眾多,且以水稻為主要作物。大面積種植水稻需要完善的水利系統,但山地限制了古代官府的管制,於是南方習慣於聚族而居,以宗族的力量發展水利。

人長期居住在髒亂的環境,人就會精神萎靡意志低沉!而且哪怕是一點臟都會對人有影響,所以我們祖先選擇年末清理一切不潔!

二洗浴

除了給周圍環境做大掃除,舊俗還要在這天給自身做大掃除,講究的還會用蘭草、艾草等香草洗浴去晦氣。

這裡介紹一個洗浴去穢的秘方!如果身邊沒有艾草也沒關係,可來年端午節放的艾草可放於家中通風乾燥處儲藏。等小年時艾草就徹底乾枯,可將艾草熬湯,在身體洗乾淨後泡艾草湯或用艾草湯擦身體。

在任何需要洗浴的節日都可用艾草,如果是坐牢或是去了不幹凈的地方,見了晦氣的事也可用艾草煮湯。古方中最上等的是用蘭草,但艾草去晦氣的效果也很不錯。

三祭灶神

在清理乾淨家庭和身體後,在小年夜的晚上傳統習俗是要祭灶神。這裡介紹兩種祭灶方法,一種是家中沒有灶神如何在這天祭灶,一種是家中已有灶神,如何在這天祭灶。

如家中以前未供奉灶神,此次又要祭灶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須知此次是送亦是請!如此次送了,來年灶王爺也會來,最好來年供奉灶王爺。

有條件的可請灶神畫像,不方便購買者用毛筆在紙上書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做灶王神位。灶王神像多供奉在廚房北面或東面。切記!不可讓油鹽薰在神像上。

古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在祭灶的時候女性迴避,男性則以香燭酒菜糖果祭祀灶王爺。糖果是要黏灶王爺嘴上的,好讓灶王爺上天去說好聽話,好讓來年好運更多。

在祭祀完成後,舊的灶王畫像、紙張要取下焚燒,哪怕你是今天為送灶王爺請的畫像紙張也要焚燒!然後再焚燒紙錢或供其他供品給灶王爺當盤纏。來年接灶的時候還需再請一張灶王爺畫像,安住神位再行供奉。

四理髮

在小年前後是理髮舊日中的理髮高潮,民間還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俗語。這裡提醒一下大家舊俗晚上不能給小孩理髮!大家注意這點即可。

五買年貨、剪窗花

舊俗小年是買年貨最後的日期!過了小年後商販多回家過年,難以買到年貨。但今天日子越來越好,年貨啥時買都不急。在北方舊俗還要在這天剪窗花,這個習俗和買年貨一樣,因為生活越來越好,誰都有錢買幾個窗花,多懶得自己剪。

六吃糖和給小孩送禮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語。南方地區也有在小年夜吃糕點的習俗。

祭灶要準備糖果,以前小年夜的時候也要給小孩送糖果。著名作家老舍就出生於小年夜,他曾在《正紅旗下》描述當時北京城有在小年夜給小孩送禮物買「雜拌兒」(零食糖果)的習俗。

七趕婚

舊俗認為小年夜後諸神上天,婚姻可百無禁忌。農民多在這段時間趕著結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背井離鄉在外地打拚,只在過年時回家。有此現狀,小年後的趕婚習俗還會維持下去。

雖說這段時間是百無禁忌,但注意要少說晦氣話。說晦氣的話也會帶來晦氣!這段時間最好多說喜慶話,為來年積累好運。這裡也祝大家小年去晦氣得福氣,吃糖果得甜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梁興揚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本命年?為什麼有的人本命年反而發財?
不要對心情低落者說加油!

TAG:梁興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