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後感 馬戲之王

觀後感 馬戲之王

本次列車:帕丁頓站馬戲歌舞歡樂劇場

昨天小年,和爸媽一起去看的馬戲之王。

一家三口從來沒有一起去娛樂過,趁著小年這個機會也算一個紀念。電影看完,用老爸的話說,完全不值得這個電影票錢來這裡看。

回到觀後感吧。劇情上看,這個電影一般般。看到開頭和電影簡介就能想像得到劇情發展和結局。一些小挫折和一些大挫折,然後主角幡然醒悟最後闔家歡樂。沒什麼新意,不是看點。

不過我看的很開心啊。

開場就是一段活力四射的歌舞。準確的說,電影中的角色們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還唱的那麼動聽跳得那麼歡快。結合劇情和人物情感的變化,自然沉浸其中了。歌舞片么,那就不管劇情了,聽歌看舞就好。

印象比較深的幾段。

第一段是馬戲團成立第一次開始對外演出,大獲成功。演出結束後,巴納姆看著歡呼的人群,鼓著掌,眼睛裡透露著驚喜與成就感,亮晶晶的。這裡先是有一段背景消音,只看得到人們拚命鼓動的手和歡呼的表情,炫目的燈光灑下來,甚至有些恍惚。人們衣著是各異的,階層和職業是不一的,歡呼的姿勢是不一樣的,但這種歡樂是一起洋溢在整個場館裡的。幾秒種後掌聲漸漸大起來,像是回到了現實,像是在提醒巴納姆他做到了。

第二段也是演出大獲成功。這次是林德小姐的歌聲大放異彩。這段音樂在電影院聽就有種震撼的感覺,《Never Enough》雖然歌詞變化不多,但每一句蘊含的情感都不一樣,慢慢豐富起來,高潮部分像是有滿滿的能量從歌聲中綻放出來。巴納姆看著台上的林德小姐,是驚喜,也有感動,我猜可能是他第一次發現歌聲也可以這麼感人,或者體會到了為什麼上流社會喜歡這種藝術?再或者,我也更願意相信的,是這首歌也唱出了巴納姆的心聲。總是想超越自己啊,不願意滿足現狀,對他來說,再多的歡呼聲,也是never enough。一曲結束,觀眾們也都起立鼓掌。類似的,也是先有一段消音。身穿正裝的人們,在一排排精緻的座椅上起立鼓掌,沒有大呼小叫,沒有手舞足蹈,以最普通但也最熱烈的鼓掌向這首歌表達喜悅和讚美。幾秒種後掌聲清晰,巴納姆心裡大概在想,他這次又做對了。

第三段是馬戲團的夥伴們被巴納姆拒絕進入得體的宴會廳認識林德小姐。門關上的那一剎那門外的人們都傷了心。開始唱歌的時候我以為他們會因此而消沉離開呢,沒想到歌曲後半段洋溢著滿滿的正能量。他們穿過大廳,權貴人士們為他們讓路;他們走上街道,在抗議者的罵聲中高歌;他們換上演出服繼續表演,展露出來的是自信,是自尊,是勇敢。他們無法選擇生來怎麼樣,但可以選擇怎麼對待世人的眼光。就像博物館被燒之後,劇評家對巴納姆說,換一個人來評價,這就是「人性的狂歡」。

巴納姆這個人也值得一說。歷史上說的巴納姆似乎沒有影片中這麼順利這麼討喜。

他有想像力,可以帶著夏瑞蒂鑽進年久失修的房子用光影構造出一個夢幻的世界,可以為兩個女兒準備星空一樣的生日禮物。

他大膽,敢直接跑去跟老闆說「我能勝任比輸數字更高級的工作,我們可以引入飛機這個主意」,敢冒出一個想法就去找銀行,冒出第二個想法就去招募各種奇人,敢第一次見面就約到卡萊爾挖他來馬戲團,敢並不認識的時候就邀請林德小姐來美國演出。

他懂人的心理,說服侏儒加入馬戲團,抓住人們的獵奇心理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他也很會營銷,帶上負面評價的報紙可以享受半價,雖然這似乎算不上優點。

他是一個有無限可能性的人。

巴納姆被上流社會質疑,靠虛假的東西來博眼球,是在製造噱頭。低估的時候,甚至被自己的妻女質疑。看的時候我也在想,虛假的東西就是不好的嗎?無問西東里說我們要真實、真心。

這應該和受眾有關係。馬戲團面向的大眾就是普通的百姓,生活已經疲乏,馬戲作為一個能夠放鬆身心的好地方,自然願意去看,放肆的笑,在看似不可能的表演中忘記生活的油鹽醬醋茶。這是一種民間藝術。而權貴口中的真實的表演,是他們有能力欣賞的,有精力欣賞的,帶給人感動。相比之下,馬戲帶來更簡單純粹的快樂,可能更適合普通人。

同時,也是影片中想要表達的,是對不同的人的包容。馬戲團里聚集了一批有著神奇才藝的人,他們在之前的生活中可能很不討好,需要躲躲藏藏。但馬戲團給了他們一個舞台,給他們和類似的人交流擁抱的機會。人沒有必要為自己生而怎樣感到遺憾或者羞恥。《This is me》這一段歌舞的最後,他們眼神中的堅定讓人感動與敬佩。

影片還是有很多硬傷,比如劇情太過簡單不豐滿,也沒交代那些反對者後來怎樣了,對歷史的還原度也不高。

但是。

我看得很開心,很感動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女人要懂得給足男人這點,才會幸福
瑪麗蘇之光關曉彤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