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城古村落:保護好我們自己的鄉愁

山城古村落:保護好我們自己的鄉愁

驅車穿過山城區,向北,在與鶴山區的交界處,有一條向東的環城路,走約兩公里,路北就是肥泉。進村沿路向上走不久,便可見到一大片青磚灰瓦的古建築群——張家大院。高牆古樸,窄巷深幽,長滿青苔的青石道曲折迴環,置身其中,彷彿走進了歷史的長廊,品味著歲月的幽遠和滄桑。大院整個院落建築均為磚木結構,以山石做牆基,青磚立牆,青石鋪地。走進這些明清風格的建築,一下子便將人拽進舊時候的幽幽歲月里。

元泉、羅村、馬村,這些古村落星羅棋布般的散落在肥泉附近。最近有一個辭彙很熱,就是鄉愁,與之關聯,古村落、古民居文化也熱了起來。山城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其中張家大院就是鶴壁古村落的樣板。

沒有文化、沒有歷史、沒有故事傳說、沒有很好的挖掘整理和歸納,僅有一些舊房子聚在一起,很難稱為古村落。而肥泉的張家大院該有的都有,古村落所要求具有的這些條件一應俱全。所以,這裡才敢打出「鶴壁第一古村,豫北聚落標本」的美稱。

在張家大院,行走於古老的院落,每一扇門板都有無數人推開;每一個窗戶前都有無數人張望;每一個房間里都曾經有許多人降生或者死去。與古宅相遇就是這樣,即使你是一個普通人,一旦進入張家大院,就會滿懷詩意,因為,你要通過想像去對話每一塊磚,每一根柱,每一樣傢具。到處都是故事,戰爭、災難、歡喜、悲傷、愛情、仇恨,張家大院是一部立體的書,一部山城的《紅樓夢》,每一個字都在述說,百年前、千年前、甚至幾千年前的事情,我們看得見他們,他們卻無視我們的存在。這種神奇的感覺只有這裡才能感覺,來張家大院走一趟,不虛此行。山城的古村落里遺存了大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深刻的歷史記憶和富有地域特點的歷史生活。保護古村落,不僅僅是留下村落本身,更重要的是留下村落里生活的人,留下傳承的民風。記得三毛說過:「沒有文化,風景有什麼意義?」馮驥才說:「城鎮化越快,村落就消失得越快。遊子們邁出鄉村到大城市尋找新的生活,留在家鄉的老人們也逐漸跟著孩子移居大城市。相反,鄉村的商業建設項目卻沒有隨著人流的離去而減少。駕車到二三線城市的村落里看看,到處是空置的房地產,滿眼是賣房廣告。當年那片綠油油的田野,新鮮的空氣,早已不復存在。這樣的故鄉,該怎麼安放我們的鄉愁?」張家大院、李家大院、索家大院,沒想到就在山城區,就在我們身邊,竟然還隱藏著這麼多珍貴的歷史遺迹。如果我們在山城談歷史,話題一定會落在肥泉、大胡或者是陳家灣,或者是鹿樓、石林。這些古村落才是鶴壁真正的歷史和文化,沒有這些像柿子樹和冬凌草一樣自然生長的村莊,我們的生活會紙一樣薄,毫無厚重可言。今天當我們這些「外來人」已經融入本地,成為地道的鶴壁人時,會感覺那些曾經被我們稱為農村的地方才是鄉愁——才是我們的心要「歸根」的地方,才是安放我們靈魂的地方。

其實,這些「城中村」就是我們的鄰居,過去,我曾經無數次走進這些村落,石頭牆、石頭房、石頭路,連豬圈和雞窩都由石頭壘就,這些本地人的口氣和性格都石頭一樣堅硬。這本身就是文化,太行山的石頭被本地人的鑿子和鎚子一點點雕琢成歷史,雕琢成生活,雕琢成代代延續的生命,雕琢成流傳不息的故事。

最近,我去了山城的幾個古民居,李家大院、張家大院還有卜家溝的一個大院,沒有感覺到任何商業的氣息,儘管村莊已經沒有純正的「傳統」,但還是實實在在的農村。走進古村落,在那些古民居中穿行,瞻仰樓台亭榭,細品磚瓦廊柱,仍能感受到古人在這裡釀造的文化氣場。這是活著的山城歷史,從深邃的歲月中走來,飽歷滄桑。雖然這些民居已經成為空殼,但那些飽經風雨的建築如今還溫潤而鮮活。

遺憾的是,在張家大院、李家大院,我們看到的只有房間,沒有生活,那些原來在大院里居住的人都搬了出來,更早的主人恐怕都已作古,在空房間里,我們看了門窗牆壁和房梁,然後再看下一個房間,依然如此,沒有鮮活的景觀可供我們想像,缺乏「活態性」。

故縣村是一個有歷史的村落,這裡曾經是一個縣,古「盪源」。故縣村有許多故事和傳說,但咯故縣已經沒有了,新故縣是一個與城市沒有差別的新農村。那些關於「三大姓」的傳說,關於「中牟邑」「盪源縣」的歷史記載都沒有了落腳之地。

郡王莊現在叫軍王莊,過去曾經是皇族居住的地方,那裡的「高蹺圍幟」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時裝秀。

陳家灣的豆腐、粉皮是有幾百年歷史的傳統特產,而且有著極富戲劇性的由頭,從陳家灣的通臂拳和豆腐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那些事兒」,但現在誰還會記得?

還有寺灣的「文學鎮」,牛郎織女的傳說;涼水井的笛子與「孝順村」的由來;桐家莊的年糕;故縣的燴菜;大胡的黃酒;羅村的腰鼓等。可以說,在山城區,是村村有故事,庄庄有絕活,但就是像一件被打碎的瓷器,呈「碎片狀」,一旦粘合在一起,就會成為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為什麼不在張家大院搞一個山城「土特產博物館」?在張家大院搞一個「山城民俗博物館」?在石林除了有一個「紅色旅遊博物館」外,還可以搞一個「釋林傳統佛教博物館」。把山城現有的古村落、古民居當做點,把散落在鄉村的民俗文化和旅遊資源集中,別讓古民居空蕩蕩,讓她們活起來,進行活態保護,恢復其固有的文化活性,讓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融合,恢復其固有的生機與活力。

站在高處遠眺,山水環繞的卜家溝村高低參差,散落的民居,或依山麓,或臨水邊,或藏林間,與周圍的自然生態渾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現古樸的原始風貌,構成天人合一的意境。可能是卜家溝的交通不便,才有了今天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這是難能可貴的。對一些重要的古村落,我們可以進行地方立法,不能再隨便建築,要有統一的規劃,對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要保留原址、原狀、原物,原真性再現出古代生活的圖景,讓古風古韻原汁原味地流淌。

在肥泉村的張家大院,寓意美好的木雕、磚雕、石雕隨處可見,仍然安存於幾百年來所在的位置上。照壁、牆體、屋脊上的磚雕,牌坊、石欄杆、碑刻上的石雕,梁架、花板和室內的傢具上的木雕,取材自然,風情古韻依然鮮活。這些現有的文化應該整理,讓古民居說話,告訴人們,過去的生活是這樣精緻、藝術,富有感情創造性。

在古代的大胡村,既生活著達官顯宦,也有平頭百姓,販夫走卒。他們在這裡互相包容,和諧相處,在潛移默化中生髮出獨特文化風景。在李家大院,幾乎每一個院落的壓窗石上,除雕有花鳥獸禽,還對應著刻有忠、信、孝、悌、禮、義、廉、恥等古訓,文氣十足,以簡馭繁,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在帶著青苔的鮮濕氣息里依然濃郁。這裡保留著淳樸民風,勤耕善讀,以德為重,凡忠孝節義者均受崇敬,有著良好的道德傳統。保護古村落,除了保護古建築等物質文化遺產外,還應保護它所傳承下來的文化、道德理念,保護好蘊含著文化價值的信息。

古村落、古民居是一個系統的概念,要「精神物質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才行。也只有這樣,山城的傳統文化才能夠發揚光大,我們才能給子孫留下這比寶貴的文化遺產,誠如此,善莫大焉。

肥泉不僅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與肥泉相關的歷史文化,民俗傳統和故事傳說等資料更是一個亟待挖掘的珍貴寶庫,傳承、保護、開發肥泉的古村落、古民居文化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肥泉以及肥泉的張家大院絕不是一個「空殼」,那樣的話,她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我們要讓肥泉和張家大院重放光彩,就需要把本屬於她的「靈魂」還給她,這樣她才會有活力,才能像鳳凰嶺下的鳳凰,「涅槃重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村落保護聯盟 的精彩文章:

TAG:古村落保護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