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不敗戰神白起,不服不行

中國不敗戰神白起,不服不行

打一場勝仗是不難的,難的是一輩子打勝仗,中國古代歷史2000餘年,良將輩出,名將如雲。但如果以「一輩子打勝仗」為標準來衡量,大概就屈指可數了,倘若再用「打仗一輩子三十多年,沒有敗績來衡量」的話,中國大概只有白起一人了,而在世界範圍能夠和比肩的,應該也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瘸子帖木兒」,在百度上面,白起被總結為「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瘸子帖木兒則是「一生征戰四十餘年從無敗績」,放眼世界範疇古代史,能夠做到一輩子打仗,一輩子打勝仗的,也許只有這麼兩個人,不得不服。

佩服之餘,說說白起的征戰史

一、商鞅變法,白起才能脫穎而出

白起能夠脫穎而出,絕對要歸功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中的「二十軍功爵位制度」開啟了「通過公平競爭進入秦國上流社會的等級大門」,原本比較封閉的、世襲為主的貴族階層或上流社會階層,因為商鞅變法而「大門洞開」,從這個意義上分析,這和後世隋文帝建立完整的科舉制度一樣,給了普通階層、低級別階層進入主流社會、上流社會一個相對比較公平的機會或機遇。

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分別是:1公士(表明是1級)、2上造、3簪梟、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良造、17駟車,、18大庶長、19關內侯、20徹侯。為了方便閱讀,特地加上數字標註等級。其中1-4級,屬於「士兵」級別,5-18級大庶長,屬於「將官級別」,19、20級的,屬於「秦國國內的小諸侯」了。

普通士兵要晉陞到上一個高級別的,就要「殺敵」,拿著敵人的人頭作為證據來登記功勞,並獲得相應級別的「田地」、「房屋」、「僕人」等行政待遇,在軍隊中的伙食待遇也不一樣。將官要晉陞到上一級別的,那就要打勝仗,千辛萬苦才打個小勝仗,升級就要慢,抓住機遇打個大勝仗,升級就會快。如果打敗了,那就更加倒霉,降級再加刑法。

商鞅變法中「二十軍功爵位制度」,給秦國軍人打了滿滿的雞血,將官們,力爭「變小勝為大勝」,摧城拔寨,開疆闢土,以軍功來考量;秦國士兵呢,手持鐵戈,滿戰場的尋找敵人的腦袋,都成了「割腦袋專業戶」了。秦國軍隊變成虎狼之師了。

秦國兵馬俑

二、白起,應該出生在普通家庭或敗落貴族家庭

「白起者,郿人也」。郿,在今陝西省眉縣,早期屬於「周邑」,西周敗亡後,歸屬於崛起的秦國,那麼,白起就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按照司馬遷的筆法,能夠找到老祖宗出處的,必定娓娓道來,而對於白起,只是一筆帶過「郿人也」,既沒有說打他祖先的豐功偉績,也沒有說他有什麼宗親顯貴,可見白起應該是出身於秦國的普通家庭,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拼上來的,沒有拼爹也沒有拼娘,是從士兵開始成長為將軍的。

雖然《戰國策》中提到白起的先人屬於「秦國大族」,但也沒有明確記載白起的直系先輩,白起可能最多屬於沒落貴族而已,沒落的貴族,和平民一樣,比奴隸就要好的多了,因此,白起的起步,屬於「平地起步」,而那些奴隸,這要從「泥潭中起步」。

三、白起出道的時候,即是秦國最危難的時候,也是秦國人才濟濟的時刻

武安君白起

白起第一次亮相於史書,是在「昭(襄)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白起列傳》),白起出道是個10級的「左庶長」,但在《秦本紀》裡面,同一年,白起已經上升到12的「左更」,「十三年,左更白起攻新城」,一年時間,上升兩級,可見戰鬥力不一般。

秦國昭襄王(早期)時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宣太后和義渠戎王兒女情長偷情蜜意的時期,隨著秦國的崛起,東方六國和秦國早已展開了連續不斷的戰爭,而西北面的強敵義渠戎呢,關鍵時刻,卻被宣太后化干戈為玉帛圈養在後宮中,讓秦國免受腹背受敵四面楚歌的窘境。母子二人,為了秦國大業各司其職。秦昭襄王的一生,其實就是在戰爭中度過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只是最後臨門一腳而已。

白起的時代,也是秦國人才輩出的年代,赫赫有名的「甘茂」,平定巴蜀的司馬錯,打得楚國一敗塗地的宣太后弟弟將軍羋戎等,白起靠著自身的戰功,在先輩名將中慢慢崛起,從拿人頭換地位爵位的士兵開始,到了昭襄王13年,從默默無聞躋身中級軍官的10級左庶長。

四、白起的成長之路

昭襄王13年 10級左庶長;(《白起列傳》)

13年,12左更;(《秦本紀》),一年之間,連升兩級。

15年,16大良造;兩年之中,連升四級。

29年 16大良造;大良造這個職位當了15年,有些漫長

29年 20級武安君;達到了最高級別。

昭襄王50年 武安君白起因不肯帶兵圍攻邯鄲,導致秦兵被楚國春申君打敗,遷怒於白起,貶為「士兵」,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從昭襄王13年,白起從第10級的左庶長開始,17年時間,就登峰造極的變成最高等級的武安君,也反映出白起軍功赫赫

五、白起的主要戰功

《史記》中主要記載了白起出道以後的九大戰役

1、十三年,左更白起攻打韓國的新城。這是史書中白起出道的第一戰。

2、十四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24萬。著名的「伊闕之戰」,以少勝多,韓國主力消耗殆盡,為秦國打開東進之門。

3、十五年,攻魏,取垣,取城小大六十一。

4、二十七年,白起攻趙,取光狼城。

5、二十八年,攻楚,取鄢、鄧等五城。

6、二十九年,攻破楚國的都城「郢」,楚王跑掉了,遷都避禍。

7、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8、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

8、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9、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

9、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戰國七雄

東方六國之中,除了隔著隔壁的齊國、燕國之外,和秦國接壤的韓、魏、趙、楚等四國,算是倒了大霉,幾次三番被白起打的潰不成軍,楚國最慘,連都城都被攻破,只能遷都,細細數來,被白起斬首的人數,伊闕之戰,韓魏聯軍被斬首24萬,34年攻打魏國,斬首13萬,又把趙將賈偃的2萬趙軍沉入河中,43年,攻打韓國,斬首5萬,47年,上黨與趙括之戰,斬首活埋45萬(只有240人回去),僅僅有據可查的,白起斬首活埋沉河的人數,達到驚世駭俗的整整89萬,那些沒有明確數據的,還不算在其中。

六、白起殺這麼多人,罪不在白起,反而恰恰反映他愛兵如子,也是秦國政策所激勵的。

武廟

白起殺人應該在百萬以上,甚至被稱為「人屠」,白起自殺(賜死)前,還在考慮「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最後只能自我安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後世之人,往往看見白起殺人,尤其是在宋朝,自己外戰外行,還降低白起在「武廟」中的配祀地位,認為他殺人過多。但是我覺得,恰恰是白起殺人,反應他愛兵如子有福同享的胸懷,也是秦國的政策所導向的。

前面講到,按照「二十軍功爵位制度」,將官是按照「打仗勝負」來決定升遷的,而普通士兵,是按照「人頭」來記錄考核升遷的,秦國士兵大老遠的放下鋤頭扛著鐵戈跑來,甚至還要自帶口糧,為的就是帶幾顆人頭回去,讓老婆孩子過上好日子。倘若一場大勝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勝利了,將官都可以升級,而普通士兵連一個人頭都沒有,還要倒貼車馬伙食費,豈不是冤枉?

白起打仗厲害,殺人也毫不眨眼,這麼多的人頭,他自己根本用不著,應該是分給了秦國士兵,讓秦國士兵勞有所獲,他自己憑著開疆闢土的赫赫戰功陞官享福,用這麼多的人頭,也讓手下的士兵都能夠喝上一口肥吱吱的高湯。這些人頭,既是秦國士兵所渴望的,也是秦國政策所倡導和激勵的,那白起殺人,絕不是他的過錯,他不僅沒有一點過錯,甚至是他的優點。當然了,最後的坑殺趙兵45萬,可能人頭太多了,秦國士兵都不想要了,才一埋了之。

白起的殺人和活埋,和後來的項羽活埋秦兵20萬復仇之舉,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白起被稱之為「人屠」而被後人詬病,其實,錯不在於白起,他只不過是滿足了士兵的普遍渴求,忠實的履行了秦國的制度,真正錯誤的,也許是秦國的政策沒有及時調整,而最終的政策錯誤,卻要白起一人來承擔罵名,有些不公平。

我只是就史論事,說說戰神白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邊緣漫步者 的精彩文章:

侵華日寇的將軍,死法千奇百怪!
毛澤東詩詞讚美的兩大將軍:飛將軍和大將軍

TAG:邊緣漫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