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們吃飽了都幹啥?美國特種部隊的任務類型介紹

他們吃飽了都幹啥?美國特種部隊的任務類型介紹

【閱讀前提示】

本文中所出現的任何特定名詞(部隊或單位,諸如此類)未明確標註大部分指美國——因為各國特種作戰體系或多或少都有不同之處,甚至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本文只對美國特種部隊任務類型進行具體介紹。但是不排除存在本文內容可以描述其它國家的情況,請讀者自行斟酌。

所有後面有標註英文的特定名詞所指代的含義均以英文為準,加標註的原因是因為筆者經常因為某些翻譯和理解問題給很多人帶來的含義混亂導致在討論中經常抓狂和陷入無意義爭論。(至於為什麼標註給了挺多……畢竟我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目的是面向任何讀者,包括有興趣但零基礎的讀者)

本文中所提及的「任務類型」,在wiki詞條中的描述很多時候是「戰略性質」的,也就是說它們的本義不僅局限於特種作戰。然而在實際操作上,這些目標多數時候需要藉助特種部隊(SOF=Special Operation Forces)或者有特種作戰能力的部隊(SOCF=Special Operation Capable Forces,見附註1)來達成。同時,在很多描述特種作戰任務類型的資料中,這些「戰略層面」的術語被直接引用來介紹特種作戰任務種類。

最後,筆者盡最大可能用客觀的角度分析所有資料,也盡量用比較好懂的語言來解釋,如果還有問題或者有意討論,歡迎私戳作者。

本文將具體闡述六種主要/常見任務類型 ,分別為:

DA=Direct Action

SR=Special Reconnaissance

UW=Unconventional Warfare

FID=Foreign Internal Defense

CMO=Civil-Military Operations

PSYWAR/OP=Psychological Warfare/Operations

【DA=Direct Action】

「直接行動」,或者我個人更傾向於譯作「針對性行動」,非常常見的特種作戰類術語。美國國防部的定義如下:「以特種作戰的形式在敵對、不受國際承認或者政治敏感區域所進行的短時間突襲和其它小規模攻勢。以及利用專業軍事力量進行抓捕、摧毀、佔領、開拓、恢復或破壞特定目標。DA與傳統的攻擊行動不同之處在於為達成具體任務目標所面臨的戰場及政治風險層級,可調用的資源,以及參與行動的部隊的種類和使用上的精確程度的區別。」

官方定義應該已經基本概括出DA的框架了。值得注意的事情是除卻一般理解上特種部隊所執行的「敵後任務」,在當前反恐戰爭的「任何區域都可以成為戰場」背景下,特種部隊執行小規模正面進攻行動早已屢見不鮮,這一部分的作戰也應當算作是DA。

DA被美國軍方及其盟友視作一項基本的特種作戰形式。有些單位是專精於DA的,比如陸軍75遊騎兵團(75th Ranger Regiment)。而其它的單位,比如陸軍特種部隊(SF=Army Special Forces或SFG=Special Forces Group)是具有DA能力但卻更專長於其它任務類型,比如「非常規戰爭」(UW=Unconventional Warfare)和「特種偵察」(SR=Special Reconnaissance)(下文將會提到)。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個任務類型在20-21世紀幾十年的衝突的實踐中,早已融入到各特種作戰部隊的基本技能當中了。例如,美國陸軍特種部隊(SF=SFG)在發展之初是為了執行UW,隨後才慢慢發展出了其他任務類型。而美國海豹部隊(US Navy SEALs)、英國的特種空勤團(SAS=Special Air Service)和特種舟艇隊(SBS=Special Boat Service)從始至終一直扮演著DA和SR的角色,但為了應對與日俱增的現代戰場威脅也增加了對應的能力。另外,俄羅斯的信號旗部隊(Spatsnaz)也混編有DA和SR單位。

[專註DA的特種部隊之一:美國陸軍75遊騎兵團]

接下來是DA的行動步驟概述。在介紹之前需要提醒,從實戰角度看不是所有的DA行動都完全遵守這些步驟(或者我該說,這些是「定義上」「計划上」「預期」的步驟,然而實際背離預期的情況多了去了)。步驟大致分為三步:滲透、攻擊和撤離。

在此需要額外解釋一下「滲透」,「滲透」並非只局限於很多人理解的像是「深入敵後」那種溜進敵人內部再配合外部進攻的模式。除此之外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抵達敵方防線極近的邊緣然後再發起正面襲擊也是「滲透」的一種(參考太平洋戰場日軍對美軍的各種夜襲,襲擊之前日軍藉助各種掩護摸到美軍防線跟前就是一種「滲透」)。

根據執行任務的部隊的訓練方向以及可用資源,他們可以使用多種手段進入任務區域,其中就包括如下的:

當敵人沒辦法完全顧及自身防線的每一處而導致出現漏洞的時候,經驗豐富的士兵可以以小分隊的形式越過戰線——這樣的滲透一般在夜間進行。

早在二戰的北非戰場,英國SAS就開創了在車輛內進行SR的行動模式。在「沙漠風暴」行動中,陸軍和空軍特種部隊則利用中型或重型直升機將車輛投放至地面以對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系統進行快速打擊。

在夜間藉助繩索、繩梯或快速出入口進行機降。夜間作戰是一種傾向、偏好,特戰人員都希望能在夜幕掩護下進行機降甚至是任何行動。然而根據現實需要,有時必須被迫選擇在日間行動。

基本在夜間,並視情況選擇高跳高開還是高跳低開,以儘可能避免空投飛機被敵人發現。

通過水麵艦艇或者直接由直升機投放小艇來跨越內陸水系。

通過游泳、水面艦艇或者潛艇滲透。一些受過指定訓練的部隊,比如美國SEALs和英國SBS可能會選擇在開闊水面直接傘降,再潛入水下,最後游向目標位置。

——在這裡廢話一句,單次任務未必只使用單一手段。

在滲透完成後就進入了「攻擊」階段。如果目標必須用炸藥破壞,為了儘可能避免被發現,一般是安裝爆炸物之後設置延時引信,然後在爆炸前撤離。這樣做明顯要好過使用投射式爆炸物,典型的比如火箭推進榴彈(各式火箭筒)——雖然後者明顯耍起來更容易,但是提著這麼一個自帶「我是壞人」光環的玩意兒基本都會導致行動提前暴露,然後一路火花帶閃電地殺出重圍。所以,正確運用各種爆炸物和爆破炸藥對執行DA任務的部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除此之外他們可能還會藉助長射程的狙擊步槍。

儘管DA行動作為特種作戰帶有「潛入」「破壞」「滲透」等元素,但理論上仍然要遵守戰爭規則,比如必須穿著或佩戴可辨認所屬方的服裝或標識,否則這支部隊將被視為非法武裝。然而實戰早就證明了戰爭規則向來都是被刻意忽視或惡意利用的,再或者說重不重視其實就是以交戰方各自利益為前提的。畢竟在沒有更加有影響力的因素的威脅下,「Mission comes first」(任務優先)。

哦,順便提一下,「更加有影響力的因素」,其實有時候還真有——比如行動細節公開後某些很要命很噁心的社會輿論。畢竟有人靠執筆殺人為生,還不用任何責任(苦笑)。不過這點與本文無關,故不贅述。

DA行動的最後階段一般都會是撤離(除非預期目標是佔領控制,並且完成任務了),部隊基本都傾向於採用滲透進來的方式撤離,即便有時候這麼做要冒著驚動敵人的風險。除了立即撤出任務區域,部隊可能會提前在附近準備安全屋或者別的什麼藏身處,然後再延期撤離。當然實際怎麼做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筆者再補充一點就是,DA任務並非都是,或者說都有機會,進行「滲透破壞」的。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樣,視情況會進行直接正面攻擊,無論行動者情願與否,也就是說包括滲透失敗卻仍然需要繼續任務的進攻行動。

以下列舉了一些DA行動範例,只給出名稱,就不多做贅述了(其實是我懶)。具體內容請有能力者自行查閱或者直接閱讀英文wiki的Direct Action(Military)詞條下的「Examples of direct action missions」分條目。

——Norwegian and SOE attacks on German heavy water production.

——Prisoner of war rescue raids in the Philippines.

——Israeli raid on Soviet radar used by Egypt.

——Attempted prisoner of war rescue in North Vietnam.

——US prisoner in Panama rescued by Delta Force.

——Killing of Osama bin Laden.

——Physical destruction of propaganda facilities.

【SR=Special Reconnaissance】

「特種偵察」,早年曾被稱作「戰略偵察」(Strategic Reconnaissance,見附註2),是指由受過高度訓練的軍事人員——一般是特種作戰單位或者軍事情報部門所進行的深入敵後的,在不被敵人發覺並竭力避免交火情況下的偵察行動,較為典型的例子有陸戰隊遠征軍直屬偵察兵(FR=Force Reconnaissance,見附註3)的深入偵察(Deep Reconnaissance),也被稱作「綠區任務」(Green Operations;與此對應的就是Black Operations,即「黑區任務」,也就是DA),甚至有槍聲一響即視為任務失敗的說法。SR與一般的由特種部隊執行的特戰任務有明顯的區別,但一般情況下二者的執行者卻又是一樣的。除了一般的「人肉偵察」,SR經常包含有隱蔽在敵軍防線後方進行空地打擊引導,放置輔助的遠程偵察設備以及為其他特種部隊的後續行動鋪路的情況。和大部分特種部隊一樣,具有SR能力的單位一般也具有DA和UW能力,其中包括指導當地武裝力量進行游擊作戰。

美國前國防部長Willian J. Perry將SR視作一種關鍵的特種作戰能力,並大概指出了SR所包含的基本內容:環境偵察,目標獲取,定位,區域風險評估,火力打擊後評估,遠程偵察設備矯正或者為人為情報偵察與電子偵察行動提供支持。

[因小說/電影《孤獨的倖存者》而廣為人知的由海豹十隊的Michael Murphy領導的「紅翼行動」即是一次失敗的SR任務,圖為陣亡人員的生前照片]

在國際法中,只要SR執行人員身著本方的服裝,無論其組成人員實際性質如何,都不能被視作間諜人員,這一點在1907年的海牙公約和1949年的日內瓦第四公約中均有體現。

由於執行SR任務的特種部隊基本都具備多種能力,所以SR任務可能會為其它即時任務,諸如反游擊戰、游擊戰、DA、FID或UW任務提供支持。在某些時候SR要做的是確定目標位置並對攻擊這一目標進行計劃、引導和評估。同時如果有單位(或者SR單位本身)引導了空地打擊,SR單位將視自身是否在場來決定評估與否。

下面介紹SR的具體任務體現。

就和SR的名字一樣,每次SR任務都會搜集情報,無論預期是否需要。在行動之前,SR單位將會搜集已獲得的關於任務區域已有的情報。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他們將會對這些情報進行確認、擴充和糾正,必要時進行否認。此外,無論是進一步的SR還是其它的公開的特種作戰行動,都需要有SR的評估作為先決條件,比如UW和FID 。對於DA任務,一般會需要進一步的SR。

作戰計劃制定者不是每次都能知道手頭可調用的部隊是否能夠順利通過特定地區。這當中的不定因素包括水文、氣象和地貌。SR單位可以確定該區域的可通過性,或者確認無法或難以逾越的障礙的位置。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就需要用到MASINT(Measurement and Signature Intelligence,地理測量與地標情報)探測設備。這其中包括攜帶型遙控氣象監測儀器,也有商業漁業用設備(測定水文)或者海軍用的精密測定儀器。如果涉及到灘頭水文偵察,一般交由海軍特種部隊執行,比如SEALs或SBS。這當中需要注意的是,為緊隨其後的兩棲登陸作戰提供直接支持的灘頭及臨近水域偵察屬於直接支援而不是SR(見附註4),因為SR的目的是為任何兩棲登陸行動提供決策支持。

順便一提,如果某次行動的目標是「奪取一個區域以便將這處區域作為觀察哨或者後續支援的跳板」,很難界定它屬於DA還是SR——不過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這種界定並沒有實際意義。

基本的攝像能力應該是每位執行SR任務人員的必備技能,當然他們也會接受使用更高級的攝像設備的訓練,其中就包括載有攝像設備的無人機。大或小的偵察無人機均載有一種或多種探測設備,比如聲波或光電感應系統。

如果有地面部隊需要敵軍防線後方的通訊情報,一個對應的技術單位將會配合SR單位行動。比如FR在SIGINT任務中能得到來自陸戰隊無線電排的一個6人小隊的支援。此外,在新組建的MARSOC(Marine Corps Force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美國海軍陸戰隊特種作戰司令部,一般也常用來指代對應的特種部隊)的情報連當中也專門設置了一個SIGINT排。

陸軍特種部隊當中設置了一個SOT-A(Special Operations Team-Alpha,A級特業分隊,注意區別於作為作戰單位的SFOD-A)來支援他們的行動部隊——其本身也能獨立行動。這種特業分隊一般由4人組成,主要裝備AN/PRD-13 SOF SIGINT Manpack System (SSMS),具有從2MHz到2GHz的通信定位和從1MHz到1400MHz的監聽能力。SOT-A的各個分隊也具有拓展計算機網路和複雜通信系統的能力。

這項任務一般動用MASINT(Measurement and Signature Intelligence,數據與信號信息)探測器來進行,這當中包括地震波、磁力和聲波等檢測手段,目的是為了間接獲取戰場上敵軍人員和車輛的動向。

檢測手段必須是多樣化的。比如當敵軍的坦克和卡車一起經過時,地震波探測只能得知「有車輛經過」,只有再輔助以聲波探測才能準確辨認它們。

典型的混合有DA與SR兩種性質的任務。這裡的裝備一般指的是大型設備,任務一般也都是獲取並帶回設備以供進一步調查。但是任務本身並非都是獲取設備,有時則會抓捕與該設備研發或運行有關的技術人員。TECHINT任務一般需要一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支持。

SR單位可能會被命令對指定地點或敵軍設施進行觀察或數據測量。比如常規部隊有時需要調查確認他們的重型武器是否能順利通過道路或橋樑,此時SR單位則會協助他們進行相關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也會有一名專業技術人員供SR單位臨時指揮。

與DA不同的是,理論上SR行動尤其強調不與目標發生交火等直接接觸,而是儘可能引導空襲或炮擊等等重火力支援——這一點早在越南戰爭就有體現,後面會提到。

SR單位的目標獲取與常規地面單位是不同的——前者可以是戰略級的,而後者一般是戰術級的,直接反映到他們的後續行動中。SR行動一般提供天氣狀以及諸如地表植被和偽裝,目標區域是否有友軍或平民等不確定因素,還有其它一些後續行動會用到的情報(實際行動時會指明)。

此外前文中提到的陸軍和空軍特種部隊打擊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系統則是SR與DA相結合的典型例證。在SR階段,特種作戰單位利用空軍的MH-53J「低空鋪路者」或者陸軍的MH-47E「支奴干」直升機將經過特別改造的四輪戰術車輛與行動部隊一起投放至伊拉克境內的撒哈拉沙漠中。行動部隊採取晝伏夜出的方式進行SR,一旦發現目標就引導空中打擊或是直接發動攻擊。

在越南戰爭中,如果SR任務能夠獲得定點火力打擊的支持,明顯比使用他們自帶的武器進行打擊要更加有效。早期SR單位與空中支援單位的協同主要依靠肉眼可見的信號和無線電通訊,由於條件所限並沒有任何電子引導設備。SR單位往往藉助投擲彩色煙霧彈來標記目標,但這樣往往會陷入暴露在敵人面前的危險中。後來他們搗鼓出了一種經過改進的但是更安靜的方式,不過這種方式也是漏洞百出。

在越戰中,這些火力打擊基本由作戰飛機進行,即便某些時候友軍的炮兵部隊能夠得著目標。當下的SR任務的滲透距離往往超出炮兵的射程,但在某些時候陸基發射的導彈還是能進行支援的。

引導火力打擊必須遵循兩點引導原則,即針對移動目標的GOT(Go-Onto-Target)和針對靜止目標的GOLIS(Go-Onto-Location-in-Space)。GOLIS沒啥好說的,畢竟目標一動不動。在引導CAS(Close Air Support,近距空中支援)時如果目標頻繁變換位置,就需要進行GOT引導。如果引導方位於地面(比如位於地面的SR單位),引導方將會使用比如鐳射指示器表示「來打我吖」來高亮標記目標,引導打擊。

顧名思義,SR將在火力打擊後使用攝像、電子監測手段或是低近偵察手段對被打擊區域進行評估。這項任務僅在受打擊區域附近沒有任何其它力量,比如友方常規作戰單位,當地受指派偵察部隊,空中偵察力量以及各個情報部門人員的情況下進行。

和DA類似,SR也有一般性的步驟,而且大部分前期準備和後期撤離與DA相似,故不贅述,這裡只講不同的部分。

滲透階段藉助當地牲畜進行機動是SR的特色之一。協助阿富汗北方聯盟作戰的SFODA-595的成員曾經騎馬作戰,此外也可能使用過別的諸如駱駝一類的動物。此外DA任務中可用的滲透和撤離方式在SR任務中基本都能採用。

在短期偵察任務中,SR單位會攜帶任務中所需要的所有補給。但是在長時間的長途偵察中肯定需要重新補給。SR單位可能會就地補給,比如食用當地居民的食物。SR單位也會通過無線電呼叫補給,但是高安全係數的無線電也有被截獲監聽導致行動暴露的風險,所以他們一般會儘可能縮短無線電內容,比如使用特定暗號或字母——A代表「彈藥」(Ammunition),F代表「食物」(Food),M代表「醫療支援」(Medical)。

長途偵察任務的重新補給一般通過直升機進行,這樣做會讓敵人有所察覺——但也僅僅是察覺而已。如果敵人僅僅只是察覺到可能有偵察活動,補給直升機會進行多次快速起降,其中一次意在誤導敵人的追蹤。如果確定敵人已經知道該區域有偵查活動但不知道具體位置,補給直升機將會故意進行幾次容易被發現的快速起降,然後留下設了陷阱的補給,等敵人上鉤。

筆者在此必須強調一點,「野外求生」式的獲取補給的方式屬於事態超出控制範圍的極端狀況,絕對不值得提倡甚至吹噓。任何長途偵察或滲透任務都會有相應的補給計劃,包括求助於當地居民或事先安排的人員。「野外求生」是必備技能,但只會是極端備選方案。任何特種作戰單位在實戰中都會極力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食用甚至生食野生動植物極易導致嚴重後果(即便是確認可食用,也有諸如寄生蟲等風險),面臨的風險也遠大於這麼做帶來的效益。

直升機進行增援的時候也負責將SR單位可能出現的傷員帶走。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無法行動且無法攜帶的傷員可能會被本方人員殺死,以避免傷員被俘,甚至進行進一步刑訊導致SR任務徹底暴露。俄羅斯信號旗部隊有專門的條例規定殺死在偵察過程中出現的無力救治的傷員。越戰中美國的一位MACV-SOG(Military Assistance Command Vietnam』s Studies and Observation Group,美國駐越援助觀察顧問團,實際上是特種作戰單位)的軍官曾經這麼說道:「如果(在柬埔寨)我確認我們沒有任何辦法把你救出去,我會命令空中炮艇直接向你開火以防止敵人抓到你,因為我不能冒著我的(偵察)部隊暴露的危險讓你被活捉。」

需要注意的是,殺死受傷的隊友這一極端措施並不存在廣泛適用的成文條例,實際執行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指揮者對風險的評估。同時,友軍也會盡一切可能救援傷者,將其撤離。

【UW=Unconventional Warfare】

「非傳統戰爭」,是指自身作為外國勢力對目標國家的暴亂勢力或抵抗力量進行支持,以達到對抗目標國家政府或當權勢力的作戰(也可以是特定區域的主導勢力)。不同於傳統作戰通過直接的進攻行動來削弱對手的軍事力量,UW是一種藉助目標國家的代理軍事力量來取得間接勝利的作戰方式。UW單位經常採取隱秘行動,甚至有些情況下其執行單位本身是不被承認的,其作戰方式也基本依賴於顛覆活動和游擊戰。

UW行動意在向當權者傳遞「如果面對反政府運動不妥協或是拒絕向其交出政權,就不可能恢復和平」的訊息。對於UW的定義有兩種(但不衝突),即「美國的UW作戰意在通過扶植抵抗力量來擴大敵對政權在政治、軍事、經濟以及國民心理素質上的弱點以達到美國的戰略目的」,或根據John F. Kennedy總統的說法:「這是一種全新的作戰模式——體現在它的強度上,然而它的作戰方式卻是十分原始的——通過游擊戰、顛覆活動、發動叛亂、暗殺,或通過伏擊取代正面作戰,通過滲透破壞取代公開侵略,用蠶食和消耗的方式來取代直接攻擊,最終達到擊敗敵人的目的。」UW一般可以達到三種戰略效果:直接推翻現存政府或當權勢力,破壞干擾當權者的行動,或對當權者造成較大的壓力。

針對民眾,UW一般會極力籠絡民心,而這個目的一般依靠針對軍事或政治目標的任務來達成,同時試圖獲取沒有敵意的軍事力量的支持來補足自身力量。比起直接削弱敵人的作戰力量,在UW中合理地使用常規戰爭手段更傾向於被用來向當權者進行武力示威。在這當中除了使用常規(輕)武器之外,還可以視情況進行空襲,使用核武器與燃燒裝置 ,或者其他類似的武器。

執行UW的特種作戰單位在深入敵後之後,將會訓練、武裝和指導當地的反政府勢力。他們在協助反政府力量的同時,自己也會進行騷擾破壞與顛覆宣傳活動,來共同推動敵對政府的覆滅。他們的破壞活動一般專註於摧毀軍事設施(同時避免損壞民用公共設施)和擾亂敵方軍事力量的後勤補給體系來消磨政府軍的士氣。

[圖為在阿富汗作戰的陸軍特種部隊第三大隊。雖然現在反恐戰爭形式以FID為主,但是陸軍特種部隊在二戰中的前身的行動則以敵後活動,顛覆納粹政權,領導遊擊活動為主——也就是說陸軍特種部隊是「靠著UW起家」的]

【FID=Foreign Internal Defense】

「外國防務援助」,是指運用整體的、同步的、多種訓練手段的方式在他國培訓人員以對抗實際或潛在的暴亂威脅。這些接受FID援助的國家一般屬於已經被美國介入內部事務的「東道國」(見附註5)。相比美國使用FID作為相關術語,國際上更傾向於使用「反暴動」(Counter-Insurgency)一詞來指代相關內容。

FID行動需要部署美國軍事力量作為指導人員,一般以「間接支援」的方式參與——理論上這些人一般情況下不直接參与對暴動勢力的作戰。「間接支援」強調東道國安全部隊最終必須能夠自給自足以獨立或協助美軍執行各種任務,而這種自給自足主要通過進行基礎設施的援助建設來強化東道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來達成。FID部隊還需要對大量的東道國人員進行培訓——一般是由高度訓練的特種部隊人員對那些先前幾乎沒有任何訓練,甚至是零軍事素養的人員進行訓練(見附註6)。而在情報和心理戰術行動中,雙方往往呈現出一種互相學習借鑒的景象。

[圖為2017年陣亡於奈及利亞,進行FID的陸軍特種部隊成員,圖示以培訓當地政府軍為主]

FID單位必須在東道國政府與其安全部隊之間進行有效協作,同時輔助其他的外交、信息、情報、作戰或經濟等力量來進行工作。當出現作戰任務的時候,一般由東道國的安全部隊來執行,在這個過程當中所需的外部援助一般傾向於非戰鬥性質支援,且大部分過程基本依靠FID所提供的訓練。

然而依照目前反恐戰爭的現狀,美國也採取由特種部隊直接帶領東道國安全部隊,諸如ISOF(Iraqi Special Operation Forces,伊拉克特種部隊),ANA(Afghan National Army,阿富汗國民軍)或ANA下屬的阿富汗國民軍突擊隊(ANA Commando Corps)來執行任務的方式——也就是說除了「間接支援」之外,FID部隊在必要時必須進行「直接支援」。因為東道國安全部隊由於自身的宗教信仰和士氣、厭戰情緒以及恐怖主義勢力早已屢次成功策反當地安全部隊的先例足以證明他們確實很不靠譜。由美國特種部隊「帶路」有督戰性質,但很明顯在面對突髮狀況時,現場的美國特種部隊能夠強化聯合部隊的應急處置能力。同時,如果有美國特種部隊的帶領和直接協助,東道國安全部隊也能夠更主動更有效率地作戰,這點後文會提到。

[2014年在德國費恩霍爾斯訓練的MARSOC成員。和陸軍特種部隊相似,他們也是進行FID和UW行動的主力之一。在前MARSOC成員Michael Golembesky所著的Level Zero Heroes中,就有他們聯合陸軍特種部隊與阿富汗國民軍突擊隊進行作戰的情節,算是FID框架下進行DA行動的典例]

雖然對於美國來說使用自己的軍事力量是最靠譜的,但是藉助東道國安全部隊一方面確實能幫助美軍節省人力資源,另一方面當地部隊熟悉地形且能與當地居民進行更有效的溝通,且自身也具備有效的情報網,最後防止恐怖主義勢力奪取政權也是東道國自身的實際需求,所以藉助FID來構建起美軍與東道國安全部隊的協作體系的意義不言而喻。當然,即便美國特種部隊會直接參与東道國安全部隊的行動,二者之間在行動中的主體地位也會因實際情況(比如各方當時可調動的人力物力資源)來確定。

為了與東道國安全部隊進行有效協作,FID單位必須做好明確行動過程和預防情況變化的準備。單一類型的行動計劃一般是不可能適用於所有東道國的環境,所以FID單位必須準備多種針對暴動的鎮壓措施,以便及時填補缺漏甚至是斷層。

典型的FID行動的過程如下:

1.治安戰。任何面對武裝暴動威脅的政府都會將建立安全社會環境的努力擺在第一位,在這個階段,FID單位的角色會變得多樣化。如果東道國政府在尊重人權的前提下有能力獨自領導這些行動,那麼他們將有可能在本國獲得最大限度的公信力。

2.獲取東道國民眾的支持。由於東道國的政府獲得的支持程度具有決定性作用,所以必須獲取並維持東道國人民對政府的長期信任和承認。這一舉措也很明顯體現在東道國人民對美國軍事力量介入的看法上——是正當的,還是侵略性的或意圖扶植一個傀儡政府。

3.獲取國際支持。國際社會是否支持和承認東道國政府的防務舉措也很重要。只要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這些區域的FID行動(無論是軍事性的還是非軍事性的),就越容易獲得國際社會支持。

4.挫敗暴亂。如果上述三條已經被妥善完成,那麼此時東道國的暴亂勢力應該已經基本失去民眾支持,並將被最終擊敗。在這一階段,FID將通過直接作戰的方式擊垮暴亂勢力的核心成員。這當中可能會有人企圖在這一階段主動投降以乞求赦免,然而大部分人基本都會在作戰過程中被擊斃或俘虜——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東道國安全部隊是執行這一步驟的最佳選擇。

5.重建東道國治安。有必要通過法律強制性手段令東道國的防務人員(警察部隊、國際安全人員、關鍵設施守備部隊、近岸衛戍部隊、監獄守備人員、針對反暴動設立的准軍事組織等)最終剷除國內的安全威脅。如果在上述過程中東道國已經擁有了一支體系較為完整的聯合作戰部隊,他們將作為受過訓練的部隊擔負起抵禦外來威脅的職責,直到完全建立起一支屬於本國的,受過專業軍事訓練和良好裝備的,能夠獨立組織軍事行動的國防軍。

必須注意的是,在FID的過程中如果過度使用軍事力量,從長遠影響來看可能會比面對東道國暴動勢力無動於衷更加惡劣。特別是當軍事行動區域位於東道國人口密集區時,任何由失誤導致的附帶的平民傷亡和公共財產損失都會帶來嚴重的政治負面影響。同樣的,在人口密集區進行軍事行動的政治敏感性也要高於大部分情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FID單位在計劃階段就必須準備面對在審訊、拘留和抓捕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妥善的,符合東道國政治文化的解決措施。

無論是在城市作戰還是非城區作戰中,如果能為東道國安全部隊提供足夠的掩護,同時其所執行任務的風險與FID部隊相當,他們將成為可靠的友軍。這種做法帶來的另一個實際有利影響就是,東道國安全部隊會認為,FID部隊與他們共同承擔相同的風險,同時在執行任務時也會得到同等的保護,所執行的任務也能得到平等對待。(見附註7)

[阿富汗國民軍突擊隊的臂章圖案,與之協同作戰的美國陸軍/陸戰隊特種部隊也會在手臂上佩戴這種臂章]

【CMO=Civil-Military Operations】

「軍民關係協調」,指的是一支軍隊為其軍事行動提供便利而將民事衝突最小化並且將民眾支持最大化的行動。在戰時,CMO一般與作戰任務是同步進行的。與此同時,在鎮壓暴動的作戰中,CMO是行動的重心。美國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專門建立了負責CMO行動的部隊,例如第95民事旅(95th Civil Affairs Brigade)。此外在美軍當中也有專註於CMO的行政部門,以協調CMO的各項事宜。

美國軍方對CMO的定義如下:「為促進軍事行動的進行,以及鞏固和達成美國的軍事目標而進行的建立、保持、影響或拓展同當地政府或非政府的民事團體、政府當局和任意關係區域(無論是友好、中立還是敵對)的居民的關係。CMO可能包括由軍方代替地區或國家政府履行一般性職能的情況,在軍事行動執行之前

/執行時/執行之後都有可能進行,甚至在特定的無法進行軍事行動的情況下可以代替軍事行動。CMO可以由指定的民事部隊或者其它部隊來進行,必要時可以由二者聯合執行。」

如果說FID是專註於美軍與東道國軍隊的協調協作任務的話,CMO則是專註於協調軍隊與當地居民的民事關係的任務。加拿大軍方將CMO定義為「確保指揮者能夠理解、利用當地民事環境或是盡量緩解其對軍事行動或計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軍事行為。」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像是游擊戰與反游擊戰這兩種很大程度上受當地居民態度影響,甚至需要藉助民間力量的作戰中,成功的CMO就顯得尤為必要。

【PSYWAR/OP=Psychological Warfare/Operations】

「心理戰」,是通過傳達指定信息以達到影響受眾的思想、行事動機、思維邏輯,並最終影響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團體以及個人的行動。美國的PSYOP的目的是誘導或強化對美國國家目標有利的社會行為,這些目標一般是美國的外交、軍事、情報和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相關的PSYOP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衝突時期都能開展。

PSYOP主要分成戰略、戰役、戰術三個級別。戰略級PSYOP包括由美國政府部門,比如美國國防部(也有軍事領域以外的部門)主導的情報活動。戰役級PSYOP是涉及大型軍事行動時在特定行動區域提高聯合部隊指揮官(JFC=Joint Force Commander)指揮和決策效率的行動。戰術級PSYOP則一般用以協助某個區域內負責具體作戰的戰術指揮官。

PSYOP可以引發敵對勢力成員對自身領導層的不滿,甚至可以促成招降或策反以構成實質性威脅,最後降低敵人組織或維持軍事行動的能力。這些行動同時也可以造成破壞、擾亂判斷,甚至是延長敵人的決策鏈,暗中破壞敵人的指揮和控制。如果利用得當,PSYOP同時也具有通過削弱敵人的戰鬥意志以減少敵我雙方的傷亡的潛力。在瓦解敵方的鬥志,削弱他們的作戰效率之後,PSYOP通過引發敵方軍隊內部的騷動甚至是叛亂來瓦解他們的攻擊行為,最終促成敵人的集體投降。

在2010年至2014年間,PSYOP曾經被重命名為「軍事情報支援行動」(MISO=Military Information Support Operations ),然後在2014年8月又被重新命名回PSYOP,突然又在2015年又變回MISO,一直沿用到今日。

一項成功的PSYOP,必須遵循以下十點原則:

1.清楚明確相應的任務,使其與本國國家性目標相聯結

2.任務之前必須有相應的評估

3.準備好行動計劃

4.挑選宣傳視頻

5.(最終成型的宣傳)產品的開發

6.事先測試,確保PSYOP對受眾能達到預期影響

7.製造並散播宣傳材料

8.執行計劃

9.後續測試,評估受眾的反應程度

10.進行反饋

在執行這些步驟之前,分析人員必須簡要分析出哪些目標是最值得被針對並能帶來實際效益的,為了做到這點,一般需要先確定目標人群的弱點,以及容易影響到他們的事物。同時這些分析還必須注意到目標人群針對當下現狀的情緒,他們的訴求(通常是不滿的),人種,挫折感,語言成分,問題,緊張感,對時局的態度,處事動機和認知觀念等等。一旦最終確認了目標人群,就能開展對應的PSYOP。

無論客觀現狀如何,美國PSYOP單位被禁止在任何時候,在全球任何區域針對美國公民進行行動,不過一些大規模民事行動則是例外。在災難發生或者國家處於緊急危險期時,一些指揮者會讓PSYOP單位協助向美國公民散播公共信息,這是被允許的——比如1992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遭受安德魯颶風(Hurricane Andrew)襲擊之後的賑災行動之中就曾經動用PSYOP部隊使用擴音設備向災民安置點內的受災民眾散播必要的公共信息。同時,由PSYOP部隊主導,為本國非戰鬥人員以及他國僑民撤離疏散行動提供信息支持來協助撤離工作有序進行也屬於一個例外。

為了佐證PSYOP部隊在美國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中的作用,駐索馬利亞聯合部隊指揮官,安東尼·齊尼少將(Major General Anthony Zinni)曾這麼說過:

「PSYOP部隊作為戰場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和部隊於索馬利亞的一系列行動中被廣泛利用。為了將PSYOP的成果最大化,我們在行動指揮層下設了一個聯合PSYOP部隊,在所有行動中充分協調每一支PSYOP部隊,與此同時我們也限制了PSYOP部隊在作戰方面的用途。PSYOP一般不會由某一個單位獨立完成,只有當各個單位充分協調時,他們才能發揮出最大效能。在『重建希望』行動中,我們很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

PSYOP的實際執行單位是陸軍的特戰單位,海軍和空軍一般只為PSYOP提供技術和設備等支持,並沒有特設的PSYOP部隊。

(原)隸屬於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USASOC=U.S. Army Special Operation Command)下屬的陸軍民事與心理戰司令部(USACAPOC=U.S. Army Civil Affairs and Psychological Operation Command)的PSYOP單位有如下四支:

2nd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Group

4th Military Information Support Group (Airborne)

7th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Group

8th Military Information Support Group (Airborne)

需要注意的是在8th MISG於2011年8月26日開始運作之前,只有4th MISG是美國陸軍唯一的在役PSYOP單位。2nd與7th POG一直處於預備役狀態,且於2006年與USACAPOC一起分離到陸軍預備役部隊司令部(U.S. Army Reserve Command)。

[USACAPOC的臂章圖案]

---------------------------------------------------------------------

「Special Operation Capable」是用來描述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征隊(MEU= 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所具備的能夠執行不同於傳統步兵作戰任務的能力(形式上體現就是特種作戰的模式,原文寫作「non-conventional」,注意與UW中的「Unconventional」區分開)。注意這個詞只與海軍陸戰隊相關,與USSOCOM(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下屬的任何SOF單位無關。

具體Strategic何時轉變為Special筆者沒能考證到,目前我能找到的資料(後面會給出)也證明二者在定義上基本沒有含義上的差異。唯一一點差異體現在Strategic Reconnaissance的解釋中有一句「Intelligence gathering missions with no Direct Action.」(這與文章內容衝突了),再綜合「Strategic」這個詞本身(我在文中提到過「SR的目標可以是戰略級的」,請注意「可以是」,但是這個詞也確實符合文中的大部分內容,SR在很多情況下確實是為了戰略目標服務)有可能從稱謂上就把SR的定義限死了——綜上,至少能證明無論原來是Strategic,還是後來轉變為Special,都是說得通的。

目前有一個廣為流傳的錯誤理解,即將「Force Reconnaissance」譯作「陸戰隊武力偵搜隊」。實際上這裡的「Force」指代的是MEF(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海軍陸戰隊遠征軍)當中的「Force」,故正確譯法應當為文中所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征軍直屬偵察連」。

這裡提到的灘頭和附近水域的偵察之所以不屬於SR,是因為後續作戰行動緊隨其後,且正常情況下有且僅有這一次作戰行動(也就是說這裡提及的偵察僅為這一次的作戰準備),通常並沒有情報判研的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東道國」的本土政權在被介入之前,基本不具備能夠獨立妥善解決處理本國內部衝突矛盾的能力;或是介入國一般在此國有實際利益;或是若放任該國衝突矛盾升級後可能會導致危害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國家安全時(包括介入國本身),這些國家會採取防務介入。另外,東道國的受國際承認的合法政權在國內的衝突局勢失控時往往也會請求國際社會的其他國家介入本國防務。

事實上一般會被介入的國家的狀況還真是這麼糟糕。這也客觀上導致了這些國家的政府軍或其他防務力量在獲得援助之前,面對國內暴動或恐怖主義勢力經常處於下風而導致局勢失控。

這裡強調的是一個「平等原則」,也就是說既不能故意單獨安排東道國安全部隊執行可能會導致嚴重損失的高風險任務來減輕FID部隊的損失,也不能全部由FID部隊主導高風險任務而讓東道國安全部隊打下手。根據實際需要,在二者均被認為有能力執行相同任務的前提下,密切配合才是最恰當,對雙方利益最大化的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甲 的精彩文章:

美成立皇協軍訓練部隊,被特戰老兵群噴
你有我也有,你沒有我也有——中美單兵攜行具發展對比

TAG:戰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