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自己的年味兒為什麼向別人要?

你自己的年味兒為什麼向別人要?

你自己的年味兒為什麼向別人要?

許石林

上月末,拙作《故鄉是帶刺的花》舉行新書發布會,現場氣氛熱烈,主辦方認為這是一本寫故鄉的書、說傳統文化的書,所以冠以「帶一本說故鄉的書回故鄉過年」主題,激發了讀者的興趣。互動環節中,一讀者問我:現在都感覺過年沒有年味兒,請問老師,怎樣過年才有年味兒?

我回答:聖人說「吾欲仁斯仁至矣」。那麼您可以這樣理解:我要年味兒,年味兒就來了。

是啊:你自己過年,關別人什麼事兒?你怎麼能向別人要年味兒?你自己若不想年味兒,別人給你也不要。是不是?

年味兒是自己過出來的,不是誰給的。就這麼簡單。

你嫌沒年味兒,那麼,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你家祭灶君了嗎?你說忙,沒顧上。是啊,你顧不上嘛,關小年什麼事兒!

我小年這天推辭了三個飯局邀請,利用中午時間,跑了兩個南北方特產店,依照我熟悉的風俗和講究,準備了過小年的東西。回家晚飯前,認真地布置一個祭桌,用收藏的一塊乾淨的布蓋上,放祭品的小碟子是清同治年間的民窯青花瓷,銅香爐等等……就要努力把這忙碌而凡庸的日子過得有點意思。

日本京都大學的學者澗石先生,昨天見我在朋友圈發的陽台上祭灶神的圖片,說布置得很莊重,並且感慨:您是不會放過中國任何一個民俗節日啊!

當然了。這是我的年味兒啊,我不過,找誰要?

當晚,有朋友看到朋友圈我發的圖,悵然地說:看來明年也要這樣過了。我趕緊鼓勵他:各地風俗有差別,南方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祭灶是二十三日,民間二十四日,船家(疍民)是二十五日,明天(臘月二十四日)祭灶君也來得及,並且教了他許多東西。看看:這不是「吾欲仁斯仁至矣」——我要年味兒,年味兒就來了。

當然,年味兒淡薄,原因與人太忙碌有關。我曾經暢想:要想真正弘揚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就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放假,到正月十七收假。至少臘月二十三到除夕前一日,應該是半天假,方便人去準備準備。這樣才會過出年味兒來。人的心態不悠遊、不從容,到處催趕,怎麼能有味兒?任何事情都有竅門,傳說朱元璋為了復興被踐踏破壞嚴重的唐宋禮俗,不也用一幅對聯就倡導出了新風氣嗎?勝過苦口婆心多少教導和訓喻。

現在,我正見縫插針地準備過年的一切大小事情,連年夜飯都策劃好了。年夜飯當然是自己做——我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討論年夜飯到底是在家吃還是在外面吃好,輪到我說話,我說:依照我熟悉和習慣的風俗,中國人過年,祭祖非常重要,你們把祖宗請回家了,結果自己一家人外出吃飯玩樂去了,把你家祖宗晾在家裡看門啊?

我曾經回答大連一位諮詢如何祭祖的年輕人:「以鄙鄉之禮,於除夕當天,上午在堂屋布置條案,洒掃潔凈,迎像出主,並於午後,五服男丁持鞭炮、燒紙,去往先塋,鳴炮、燒紙,磕頭,迎神請靈。回家後,於堂上,磕頭上香,安神就位。年夜飯前,先進盥巾、碗筷、杯盞,一般是三副,示多也。年夜飯,闔家先叩首上香,主菜獻於案上,斟酒,再上香,請先祖享用。稍後,全家用飯,將祭過祖飯菜撤下,分享。祖先像前案上,換乾鮮果。此為辭歲。初一,拜年,清早於堂上上香、磕頭,進盥巾,撤乾鮮果碟,備飯菜。初一飯菜主菜供祖先後分享如上。供畢,復換乾鮮果長供。自此,親戚本家來拜年,磕頭當在祖先堂上先拜祖先,後於堂上原地給長輩磕頭拜年,拜年要朗聲唱誦。」

這就是年味兒。

親戚之間往來,就是年味兒,但有的城裡人、年輕人,不耐煩與親戚往來。認為傳統的禮儀強迫他們與親戚不得不往來,因此,與親戚往來成了他們的負擔。去年我回答了這個問題,有不少讀者說,要是在年前發出來就好了,現在簡單重複一下:

與親戚往來,就是過年的主要內容。沒有了與親戚的往來,過年還剩下什麼?禮節本身就有強制性,不遵守就要承擔後果。禮節不能完全順從、遷就人的當時情感和心理。它為的是一種長久的價值,而不是一時的短暫感受。

一位網友說:沒放假的時候總想早點回家,回家了又總想早點出來。還有一位網友在批判親戚,說幾乎所有人都越來越不喜歡「親戚」了。

人與人有很多緣分,而親戚與你是血緣,生物性兼倫理的緣。你覺得與好多親戚相處,不如與對脾氣的朋友相處爽,是的,與朋友也是緣,可朋友再親,也代替不了親戚的倫理功能。與親戚的緣分,註定了你一生有很多事情離不開親戚。你們年輕,慢慢地就懂了,千萬要處理好與親戚的關係,要耐煩。不就是春節回家,親戚一年半年不見面,也沒音信,見面沒話,就問你工作、問你收入、問你婚戀等這些煩人的事兒嗎?他們問他們的,怎麼應對,考驗你的智慧。可以說,過年就是要你應對這些煩人的事兒嘛,這也是年味兒嘛。

在對待親戚的問題上,不要任性,不要只圖自己痛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你只圖自己好,慢慢地就會覺得誰都不好。過年,就是過親戚。

中國人過年,不是放鬆,而是受拘束,中國的文明禮儀就是受拘束,而不是單純的無約束地狂歡。所謂年味兒,就出自這些拘束、禮儀、禁忌中包含的強迫的儀式感。

2018年2月9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許石林 的精彩文章:

他捍衛的「傳統」正是我們所來之處

TAG:許石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