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慈禧從主戰轉為主和,原因竟是這樣!
原標題:清朝時,慈禧從主戰轉為主和,原因竟是這樣!
慈禧大家都不陌生,而且多是負面的形象。為奪政權手段殘忍,簽訂多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朝政腐敗,驕奢淫逸。可從客觀來看,慈禧雖有過,但未嘗沒有功。官制改定、準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
縱觀慈禧一生,一共經歷帝國主義侵略戰爭5次,不論勝負最終都妥協簽訂了《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多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慈禧一開始並未妥協,還主張力戰,可為何最後卻主張求和呢?我們就來深度剖析一下真正的原因。
1860年9月21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爆發,清軍與英法聯軍決戰於八里橋,準備阻止聯軍進逼北京,清軍雖英勇抵抗但終因裝備落後而慘敗。此時的咸豐帝匆忙想逃往熱河避暑山莊,當時還是懿貴妃的慈禧極力勸住,請求咸豐留在北京繼續抗擊英法聯軍。為此還觸怒了咸豐,差點惹來殺身之禍。咸豐逃跑後,派奕?向英法聯軍求和並簽訂了《北京條約》。慈禧對此深感恥辱,還是力諫咸豐撕毀條約再戰,但咸豐此刻已經病入膏肓,只好放棄。
1883年12月,中法戰爭爆發。經過2年的戰爭,在皆有勝負的情況下,法軍攻佔諒山,致使慈禧偏向求和,後來因為鎮南關的失守,慈禧更加對戰爭的勝算沒有信心了。於是派李鴻章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這一次的求和,讓慈禧那主戰的心,已經走向了妥協求和的路。後來不管是甲午戰爭還是八國聯軍入侵,都以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告終。
慈禧從主戰到主和這一大轉變,表面上看是因為慈禧的無能和懦弱。可我們細想一下,能坐到她那個位置的人,哪個又是真的無能之輩呢。慈禧一生除了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之外,就是維護滿清對中國的統治地位。在她垂簾聽政時,清政府是到了內憂外患的嚴重時候,在起初主戰,是因為慈禧和清政府還處在東方大國的虛幻中。嚴重低估了帝國主義的軍事能力,再一次次戰爭失敗中,漸漸喪失了信心,也明白了自身的差距。雖偶有勝利,但慈禧可不想拿自己的權位和滿清的統治地位,來打這一場沒有把握的仗,更不想大清江山斷送在她手中。就以求和來拖延時間,謀取發展。所以後來,慈禧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終因清政府已然千瘡百孔,社會動蕩而覆滅。


※害死呂蒙的人,不是孫權不是關羽,而是此人!
※一百多年前,如果此人不妥協,中日戰爭至少推遲幾十年!
TAG:鑫然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