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片丹心比丹青——愛國畫家崔子忠

一片丹心比丹青——愛國畫家崔子忠

明朝愛國畫家崔子忠簡析


每次當我在講台上給人家講到崔子忠這個人的時候,我是懷著很濃的崇敬情緒的。作為一個古文化的愛好者和傳播者我向來崇拜忠臣良將。崔子忠(1594-1644)明晚期著名愛國畫家,一個很有民族氣節的愛國畫家。「子忠」二字是後來改成的,初名丹,字開予:大明江山搖搖欲墜之時改名,子忠,字道母,號北海,青蚓。生員,做過董其昌門客。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後絕食而死,也算是成全了他對大明王朝的忠義,而更多關於崔子忠的史料和傳說卻少之又少。

中國繪畫自明以來以仿古為能畫,筆筆講出處,處處要師承,非某宗某派則被視為異類,除有限幾個大家之外大部分畫家作品都缺乏生氣,特別是山水畫。自明董其昌畫分南北宗,上追唐宋下啟盛世大清,把山水畫拔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相形之下,人物畫是不被重視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看重陳老蓮、崔子忠,是有其特殊意義的。

崔子忠的繪畫作品涉及面很廣,在人物、山水、花鳥方面都有涉及,但以人物的特長,與陳洪綬並稱為「南陳北崔」。他作畫用紙或絹素,沒有定數,或為捲軸,為中幅冊頁,為扇面,似乎很隨便。所畫道釋佛像,筆意超邁,神氣如生,每一尊者俱有自製小贊,字與畫皆儒筆墨。

周亮工《書影擇錄》稱:「畫家工佛像者,近當以丁南羽、吳文中為第一,兩君像一觸目便覺悲憫之意,欲來接人,折算,衣紋、停分、形貌猶其次也。陳章侯、崔青蚓不是以佛像名,所作大士像亦遂,欲遠追道子,近逾丁吳,若鄭千里輩,一落筆便有匠氣,不足重也。」

「南陳北崔」他們兩人在畫風上相似,卻不能相互代替,他們都以人物畫為主要特長,社會聲望也不分軒輊,但卻各有特色。陳洪綬的作品才氣橫溢,寓美於形色,而崔子忠的作品卻樸實無華,寓意於內蘊。

按梁清標的說法,崔子忠晚年「息影深山,杜門卻掃」瀏覽史籍,每遇有忠考奇節人物,義使巾幗英雄,繪圖像,立傳贊,雖稱自娛,也可以起「頑廉懦立」,立德、立功、立言、立像,合稱為四不朽之作。正因其作畫極為注重立意,因此為當時的文人和畫家們所推崇。崔子忠善於表達歷史題材,尤其喜歡畫文人們的風流韻事,他的《雲中玉女圖》、《蘇軾留帶圖》、《桐蔭博古圖》、《臨池圖》以及羅漢道釋等圖,都是人物畫,也都具有來歷,題材不見得新鮮,但由於他構思畫法有新意,或多或少加進自己的東西而成為新作,也是耐看的。

《藏雲圖》即是此類典範,此圖以人物為主,襯以山水,其高山大川的描寫為刻畫人物服務。由畫中題識可知此畫是為玄胤同宗所作,畫中一團雲氣繚繞,是表現巫山濃雲虛幻之處,「不辨草木,行出足下,生生袖中,旅行者不見前後。史稱李青蓮安平入地,負瓶瓿,而貯濃雲,歸來散之以內,日飲清泉卧白雲,即此事也。」畫面中唐代大詩人李白盤腿端坐四輪橢圓底盤車上,緩緩行於山路中。李白仰首凝視頭頂上的雲氣,神態閑適瀟洒;一稚童肩搭繩索,牽引車子,另一稚童肩荷竹杖,作引導狀。在具體表現上,其衣紋作顫筆細描,虯折多變,折而不滯,顫而不散,突出了衣服質料的柔軟質感和隨風飄的動勢,氣意超邁,神色如生,可謂自成一家。

崔子忠不遺餘力地頌揚歷史上的隱逸君子,是其人生觀的曲折表現,同時亦是明末文人們走投無路,徘徊苦悶的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其本人雖居於「京師 」,身居鬧市卻過著清苦無為的生活,很有隱者之風,由於他缺乏陶淵明的生活條件,又不肯寄人籬下,侍奉新主,所以只有餓死。不識時宜,懷才不遇而又孤傲自恃,生不逢時,亦死得冤枉。

孤傲絕俗」的評價,確實當之無愧,但以生命的結束為代價,其犧牲不可謂不大矣。歷史上有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而崔子忠則因懷才不遇而又孤傲自恃,寧肯餓死,也不願把畫賣給不識貨的庸人,寧肯病死在床榻上,也不願意接受無禮者的援助,最終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李唐名作迥然不同的另一幅《採薇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書畫鑒賞 的精彩文章:

明代書畫鑒賞歷史背景簡析
髡殘:一個有「天地會」情懷的大畫家

TAG:明清書畫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