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是誰「打垮」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是誰「打垮」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這兩天,一篇引人深思的微信長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作為生活在北京的中年男子,作者將岳父從流感到去世的經歷記錄了下來。作為北京的中產階級,在一場流感面前,似乎一夜回到了解放前。看完這篇文章,更多的是令人唏噓,在醫療技術如此發達的現在,竟然會有人因為一場感冒而失去了性命。

冬春季節一直都是流感的高發季,每年這個時候,醫院的呼吸科都會人滿為患,只是2017-2018年這個冬天,流感似乎來勢更為兇猛,據監測數據顯示,中國報告的流感病例數量高於過去3年同期水平。文中作者的岳父從小小的感冒,到感染未知的流感病毒,最後發展到肺炎,還是沒逃過陰陽兩隔的結果。在唏噓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正如作者所反思的,自己在遇到強勢的岳父「開窗招病」、不願採取隔離等措施時,無法做到「鐵面無情」,屢屢因為「親情」讓步,做了自己也知道不「合理」的決定。在知乎上,一個被點贊最高的帖子就此評價「比流感更可怕的,是無法被說服的父母」。在我們面對「親情」和「科學」的抉擇時,似乎總會讓前者佔了上風。

另一方面,即使在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年輕人中,也存在著科學素養不高、憑經驗行事的傾向。此前,對於「是否接種流感疫苗」就曾經有過一輪討論。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針對流感,接種疫苗仍然是最有效最經濟的辦法。然而中國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並不高,每年供應市場的流感疫苗有2600萬支,真正接種的只有2000萬支左右,接種率僅為2%。究其原因,大部分人對於流感疫苗並沒有真正的了解,認為「流感是小病」,成年人沒有接種疫苗的必要,還有一部分認為「接種疫苗並不能阻擋流感」,沒什麼用。

由此看來,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中國人長久以來對於科學的「不信任」。根據中國科協在2015年發表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顯示,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但這一水平僅相當於歐美國家20多年前的水平。從數據也可以看出,中國在公民科學素養的培養確實有所提高,但同時也能發現中國在公民的科學素養上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科學的普及還遠遠不夠。

這也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人在遇到疾病等重大事件的時候,對專業權威如醫療人員的信任度不夠。相反,利用人際關係找熟悉的「專家」治療是中國人在看病時的常態,相比於醫生等專業人士,一些人更傾向於相信熟人的說法。

知乎網友@福先森的回答

知乎網友的回答

在中國的網路問答社區知乎上,提問「如何看待《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這篇文章」的回答中,關於「加強科普」「相信醫生」「相信科學」的回答不在少數。其中一條得到69贊的回答連用三個「請相信你的醫生」來進行提醒,還有用戶提出流感疫情需要「更強有力的科普,讓更多的人重視『感冒』」。

由此來看,「相信科學」、尊重理性似乎應該成為該篇文章帶來的主要思考,尤其是在一個現代社會。這或許也是中國在邁向一個現代社會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海外網 介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朝美來者都是客 韓國做東難做主
蔡英文年終獎達71萬新台幣 台網友諷:全民共貧唯她獨樂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