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學書當從大字始

學書當從大字始

學書當從大字始

周頡筆

從書藝誕生迄今,學書者誰不希望尋求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然而,錯綜迷離的彎路,卻魔鬼般地困撓著所有的學書者。即使大師們也難以倖免.單是花在彎路上的時間,就足以使他們的成功推遲數年,以至數十年.聰敏者恃其靈性、悟性走出迷津,成為書家,成為大師。而中才以下,往往終生徘徊歧路.

學書當從大字始

王羲之是中國書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歷來奉為書聖.他自述: 「少學衛夫人書,及渡江北游,見李斯,曹喜書;又之許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見蔡邕[石經]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時年五十有三……」他一生只活了五十八歲,成功之前的彷徨之態,楚楚可見。後人評述他的中早期作品,每有「家雞野鶩」之論。 「適其末年,乃造其極.」到他的稀世墨寶一一面世時,已近暮年了。

顏真卿是繼王之後又一划時代人物,歷來奉為書家典範。 「承其家學,習之二王,繼而歐褚」,「二十五歲師事張旭,以求筆法,自以為未穩,三十五歲,再次求教於張旭,始得筆法」。成功之前奔波之狀,歷歷在目,到他的得意之作頻頻誕生時,也是老態龍鍾,接近他藝術生涯的尾聲了。

學書當從大字始

以王、顏之穎悟,師承盡皆舉國絕代之大師,尚不能免此彎路,一舉成名。王如此,顏如此,崔、杜、鍾、張、歐、虞、褚、柳何嘗不如此。縱觀一部書法史,又有誰人能越此藩籬而捷足先登!難道在書法的天地里就只好「大器晚成」,就只能「人書俱老」嗎?

可見,彎路是如何地困撓著學書者。

這難以避免的彎路,對學書者是何等的可悲!

彎路何在?在於從小字始。傳統學書都是從小字開始的,徑寸之書,即稱大字,小至二、三分見方的,始稱小字。今我所謂大字,乃指人面大小的字。習常所謂大、中、小楷則一概劃入小字。

學書當從大字始

草書四尺橫幅 鐵石梅花

我多年研究的結果是:學書過程的長短與字體大小有直接關係。書寫不過一臂之距。從人體工程學和生理學的角度而言,在此一臂之距內,人在其視域中的最佳可見度當為自己顏面大小,約直徑20cm,字體縮小,則視力集中,視神經的緊張度增加,而且,視神經的緊張度與字體縮小的程度成正比;反之,字體超人面擴大,則必須藉助頭部的擺動或眼球的游移以擴大視域,而且,頭頸部的活動量與字體擴大的程度成正比。可見,上述兩種情況,都沒有書寫人面大字方便、輕鬆。所以,只有書寫人面大字,才易於達到最佳效果,對初學者,當然是最捷快的途徑。

以往的學書者,抄書、寫簡、習碑、臨貼,皆寫小字。迨至宋,大書家米芾似有所悟,他說:「余初學,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足見:1、米芾對寫簡的成效不滿意;2、米芾對「至大」字是滿意的;3、米芾對其滿意的「至大」字日只一幅,並不多寫。可以斷言:米芾未能脫去寫小字的羈絆。

只有從大字始,才能免去無盡的彎路。

原因何在?以其大,故顯,顯而易見也。

觀察原蟲和細菌,要使用放大鏡和顯微鏡,探視天體要使用天文望遠鏡。蟻行何如馬奔,蚤跳何如龍騰,小雀翱翔何如大鵬展翅,管中窺豹何如執而直觀?可見,物大則易於明其理。字大則易於窮其法。

大字猶女之裸體,美則美矣,若有瑕疵,則雖在毫髮亦不可容目;小字猶士之冠冕,堂之皇之,縱有丑疾惡瘡亦鮮為人見。是故,學書之始,實當棄小而就大。

學書當從大字始

四尺篆書 浮舟滄海 立馬崑崙

從大字始有如下好處:

一、漢字精細微妙的點畫形態,複雜獨特的結構關係,尤其中鋒用筆----書藝最根本的技法,只有在大字里才能最直觀、最充分的被揭示、顯現出來,使學書者更容易認識和掌握。

二、一向認為高難度的懸肘,在書寫大字時,因站勢寫字,故不令其懸而自懸。懸肘是書藝又一特別重要的技法,只有懸肘時,才能揮灑自如,而這一技法,可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掌握。

三、練就大字後,再縮寫小字,則不失法度;練就大字後,再練更大的字也容易得手。不見名家老手,多不能榜書;稍事放大,即感局促。試看古今匾額之作, (除以機械放大者外)多有忸怩之態。

四、有利於窮微察妙,向書藝深層探索。《書譜》雲「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如此入微的變化,如此玄妙的韻致,若依託於小字,何能彰之於後學。

五、大紙如原,大筆如馬,馬馳牧原,何等快意!大字的練習可以為枯燥乏味的「黑白世界」平添幾分春色,使學書者興味倍增。

學書當從大字始

四尺草書 朱熹 觀書有感

說來,捷徑與彎路只在大、小字之間,這麼簡單嗎?

事實正是如此。一個小小的分水嶺竟會是長江和黃河的分界。捷徑與彎路的確在於這個看似簡單的大、小字之間。失之毫釐,謬之千里!

既然捷徑與彎路只是一牆之隔,難道自古迄今就無人戳破其間的窗戶紙嗎?

王羲之似曾說過:「初學先大書,不宜從小一。」其實,他所說的大書,無非習常所指徑寸之書罷了;米芾的「至大字」或可接近我所謂的人面大字。惜其在傳統寫小字的鼓雜訊中被淹沒殆盡了。是故,時至今日,走遍天下,從大字始者,實乏其人。

何以如此呢?因循使然,我們的先祖在鱉甲和獸骨上作書,塊面所限,只能就小。後雖有紙的發明,尺幅卻小得可憐。況古人作書多因實用,故幾無大書。他們留給後人據以為范的,不管陶符、甲骨、鐘鼎、印璽、木牘、抑或碑也、貼也,多是徑寸以下小字。而後來之人,不加思索,只知道在前人的小字堆里,依樣畫葫蘆。遂世代相因,以為常規。他們「只知道那條久經踐踏的老路,他們的父親,祖父走過的路……」。悲夫,斯道之不行也,因循所誤!

學書當從大字始

我六歲隨外祖父學書,三年《多寶塔》,十年((勤禮碑》,寒來暑往,何曾停輟,然而,直到中學尚不能懸肘作書。後見九旬村叟以泥水書方磚,又見其懸肘書牆,一、便就之,瞬間豁然開朗,頓覺昔年所學筆法、結體、氣韻等等在大字里竟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只有到了此刻,才悟出了其中奧秘,暗自慶幸得到了「神授」。後專習大字經年,回頭再看往昔字跡,雖整如運算元卻幾無筆法可言。如知以前走的全是冤枉路。

八三年為電視劇《情操》題寫片名,字大如斗,觀者為之嘩然,即有十餘人慾隨而學書,便擇聰穎者六人,每日課以人面大字,三個月後,除二人中途調離,其餘四人皆能中鋒作書,成了各自單位的「書家」。有位作文秘的,還能將大字化小,寫出一手漂亮的小楷。

八五年舉辦人面大字培訓。首期開班,學員寥寥無幾,一時為當地「名流」戲謔,待到第四期時,學員猛增至百人以上。為期四個月的培訓辦了九次,對千餘名成年人進行了從大字開始的書法技能訓練,結果證明:學員對筆法,結構的理解和掌握,遠遠超過常規教學數年,甚至數十年所取得的成績。這不光使眾多學書者競相慕名而來,更使那些觀潮者不得不為這一方法的速效而折服。

從大字始的學書方法是否也適用少年兒童,即中小學生的寫字課呢?九四年我被聘於一所職工子弟學校,任專職書法老師,任教伊始,我以大筆盡黑板之大書寫範字,學生則練以人面大字,每個筆畫的起、運、收三步驟由教師反覆演示,重在使學生掌握筆法。

學書當從大字始

千百年來,學書者苦苦以求的「筆法」,確是書法的關鍵所在。其精髓,除了「中鋒」則旁無它物。只是由於無盡的彎路,使學書者把得到「筆法」視為海中撈針,加之文人墨客的故弄玄虛,更使「筆法」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什麼家傳、真傳、密傳,什麼親授、神授、天授,全是欺人之談!玄之又玄的「筆法」,在我的大筆鋒端,學生們視而可見,習之即得,雖五歲孩童亦一目了然,會之心而應於筆矣。

實驗教學三個月後,學生的書寫水平有了意想不到的提高。五十幅學生習作展出後,競有幾位大名鼎鼎的書家疑其不是出自孩子的手筆;一年後,((少年書法報》專版刊登了該校學生的書法作品。《中國書畫報》等多家報刊都分別介紹了該校的寫字教學情況;兩年後,三十多名學生的習作散見於全國十多家報刊雜誌;入書入典者四十三人;參加各類書法團體者四十六人。學生孫莉,年十歲,僅九六年莓取得十一項全國獎,六項省、市獎。並被瀋陽北方書畫院聘為少年書畫師。任教五年間,使該校的書法教學獲得全區、全市、全省、全國四個第一。

九七年在渭南市迎回歸少年書法表演賽中,素以書法教育享譽全國的市實驗小學同我所在學校一併奪魁。而實驗小學頂戴桂冠的選手韓斐,其輔導教師還是我,這位受大字訓練不到三個月的小韓斐競躍居她們學校屢經賽場的群星之上。這一事實,豈只單單說明韓斐的天資聰穎嗎?一年前,千里之外的四十三信箱子校的費加平先生作了回答。他在信中說:「我五歲半的女兒,用您的方法學書三個月,收效驚人。人們都說我姑娘聰明,可我們的心裡明白,是您的方法好。」

學書從大字始的方法,經過歷時二十餘年的反覆實驗,證實此方法的確可以使學書者免去數年,以至數十年的彎路之苦。這一成果,得到書學界諸多專家的讚許和認可,得到省、市教委的重視,得到國家教委的關注。中央教科所已將此方法正式列入了實驗選題。

大概由於書法是超藝術的緣故,何其唯獨在它的聖壇之前才有如此縈徊纏繞的迷宮?其實,此中尚有一條直通大道,只不過是全封閉式的。唯一的入口處又與其它通道毫無己異色,以捉弄所有的學書者,以至使一些已經來到入口處,舉目可見巍巍書法殿堂的人,竟以其近而生疑,匆匆另覓他道了,豈不憾哉!

當然,在知識的獲取上是無捷徑可談的,但除卻彎路,剩下的難道不就是捷徑嗎!

學書當從大字始

後記

六十年代初,我即向《文匯報》、《中國青年報》撰文,提出學書當從大字始的主張。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一個重大的課題,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此後,在長期的書法教學過程中,通過反覆實驗,證實此方法的確可以使學書者闊步直入而不走彎路。有的朋友來信,捧揚我獨闢蹊徑。我不贊成這種說法。因為我指出的是學書之始本來就有的一條直通大道。既有坦途,又何求「曲徑通幽處」呢!有的朋友來信稱讚我獨樹一幟,我也反對這種說法,因為我的研究只不過指出了學書之始所存在的誤區,讓學書者少走彎路而已,豈敢另立山頭! 洞悉前人走過的彎路,眼見今人走過的彎路,深知自己走過的彎路,我就對這崎嶇漫長的彎路深惡痛絕!今天,我不再讓我的學生走彎路,我已經做到了。我還想讓別人的學生不走彎路,我更想讓天下的學書者都不走彎路。

三十年後,我重新提出這一課題,唯因自身專業知識淺薄,參考資料貧乏,加之層面的局限,必然漏洞百出。我不僅僅以此激起專家們的爭論而拋磚引玉,我還希望得到諸多同仁的共識。從而同心協力,認真研討、剔除錯訛、彌補缺漏、增益精髓,充實內涵,待臻於完善而遍施天下,如此重任,以我一人之力,豈不螳臂「舉」車?何能擔當,何敢擔當!

本文初稿深蒙中央教科所張田若、汪潮、周正棟等先生指點,在此謹表由衷的謝意。

學書當從大字始

周撫民,西安人,(1939.3-2017.3),曾用名:周頡筆 名:藕心。號九畹道人、正道人。


周先生登華山二首:

霧裡登華山

攀援萬仞不見山,

華岳隱藏雲霧間.

蓮峰偶爾現雄姿,

雲台欲出又不見.

直登南峰是極頂,

此身豈不雲中仙.

俯視群山皆茫茫,

可知老夫在雲端.

登華山之二

華岳八萬仞,

一步一登攀.

百嶂真陡峭,

千峽何蜿蜒.

危岩擦耳過,

天梯腳下懸.

開襟卧霄漢,

拂袖盪雲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鍾明善:書法評價的標準是有彈性的
歐體楷書解析歐陽詢楷書鉤的各種寫法(收藏帖)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