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考古學家揭秘:藍藻是人類真正的祖宗!

考古學家揭秘:藍藻是人類真正的祖宗!

考古,作為一個追本溯源的行業,其從業者不僅要擁有深厚的歷史功底,還必須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因為許多歷史謎案只有應用現代技術才能破解,比如放射性同位素C14被考古學家稱為「碳鍾」,它容易發生β衰變,變成一個新核,其半衰期為5730年,它因此可以用來判定古生物體的年代。

鏈科技小編今天的話題與藍藻考古有關。每到夏季,太湖等湖泊會發生「水華」,黃海海域也會暴發「赤潮」,藍藻成為養殖和旅遊業避之不及的「環境殺手」。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安徽壽縣發現8億年前的「大型安徽絲藻」,為地球早期生物固氮提供了最早化石證據。相關成果於2月2日在線發表在《細胞》出版集團《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在光怪陸離的自然界,萬物進化逐漸從初級發展到高級,而其中的藍藻似乎一直算不得高級生物,但最近的研究發現,藍藻卻是最早進化成熟的一種,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存時間最長的生物門類之一,它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且具備固氮的能力。生物通常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氮氣,而某些特殊類型的藍藻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生物可吸收利用的化合態氮。大型安徽絲藻的發現,將最早可靠的具異形胞的藍藻化石記錄由泥盆紀(約4.1億年前)向前推進到新元古代早期(10億—7.2億年前),提供了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藍藻擁有的「生氧固氮」功能為後來的動植物進化提供了條件,甚至可以說,人類的誕生也完全依賴於此,在這個意義上,藍藻堪稱人類祖先。研究發現,在某些種類的藍藻中,有一種能進行固氮作用的結構被稱為異形胞,具有異形胞的藍藻是早期生物固氮的直接證據,其化石記錄非常稀少。中科院研究團隊發現的大型安徽絲藻為單列的絲體化石,由一層薄的胞外膠鞘包裹,既能單獨保存為絲體化石,亦能與其他絲狀化石一起形成底棲的微生物席。絲藻由多個細胞組成,部分營養細胞成對地出現,為橫向二分裂產生的子細胞。對比現生藍藻的結構,研究認為大型安徽絲藻是一種具異形胞的藍藻化石,很可能起源於新元古代早期。異形胞是為了應對氧氣濃度上升、保護其中對氧氣敏感的固氮酶而產生,因此大型安徽絲藻從生物學方面也證實了新元古代早期地球氧化還原環境的轉變。

考古學看似對歷史進行單純回溯,其實,考古的回溯往往會對將來發揮巨大啟迪作用,推動最先進的研究,催生最尖端的科研成果,這也正是世界各國高度重視考古的原因,對藍藻的考古研究,也很可能催生環保科學的重大革新。

關鍵詞:鏈科技

對於藍藻,你有多少了解?

點擊留言參與話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鏈科技 的精彩文章:

大咖們為何緊咬區塊鏈不放?

TAG:鏈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