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積習可以改,你需要的是重構思考框架

積習可以改,你需要的是重構思考框架

承認吧——我們都有阻礙自己事業發展的習慣。無論是較差的人際交往技能,還是拖延症,又或是還行但算不上優秀的技術實力,這些都是我們事業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是我們需要努力改掉的習慣。

幾年前,我和我的同事調研了5000人,他們都想改掉某個阻礙事業發展的頑固習慣。只有不到10%的人成功了,作出了深遠而持久的改變。

當我們審視是什麼使得成功者脫穎而出時,一個非同尋常的特點顯現出來:成功者談論自己時,彷彿一個實驗心理學家談及一隻珍貴的實驗室老鼠一樣。舉個例子,一名性格內向而心懷大志的經理曾聊過,他是如何讓自己每周去三次職工自助食堂,並同完全陌生的人共進晚餐的。開始,他緊張又興奮,在走出自己的辦公室之前,他強迫自己把手機留下——他知道如果帶著手機,自己肯定會玩手機來躲避陌生人。他明白,如果他能夠簡單地適應這些環境,他就能認識新的人——這是他希望培養的習慣和得到的技能。

當意識到這種看起來有些怪異的類型時,我們開始看到了它的好處。這些明智的、有自我改變的人們意識到,控制自己行為的最好方法就是掌控那些本來控制自己的事物。他們丟掉了把自己看作是唯一的理性行動者這種天真傲慢的想法,即認為自己的行為是自主意識選擇的結果。七十年的社會科學證據則表明剛好相反,我們對自身行為的掌控力度比想像中還要小。其實我們深受外力影響,它操縱我們,干擾我們,刺激我們,阻礙我們。

在我們的調研中,那些最擅長改變自己行為的人,無一例外都承認了這個事實,並讓它為其所用。他們控制自己行為的方法是控制那些不間斷的影響來源,本質上是操縱自己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問題。下面是一些常見的自我改變的竅門和技巧:

1.保持距離。

我們很難認識到現實環境對我們做出選擇的重大影響。例如,你吃什麼,更大程度取決於你看到了什麼食物,而不是你在尋找什麼食物。當你看到同事桌子上一碗閃閃發光的瑞士蓮巧克力松露時,對你而言,就如同開啟了一場永不停滯的誘惑,唯一結果就是屈服於它。所見即所需。

你可以利用這個竅門來保持距離,從而改變自己:遠離壞的,接近好的,你的行為就會改變。如果你想克服拖延症,就不要坐在能吸引你注意力的地方。如果你在一個開放式辦公環境里工作,那麼當你需要一個小時的專心工作時,就帶著你的筆記本電腦去一間狹小的屋子。如果你想要閱讀更多技術期刊,就把它們放在你的主頁上,取代那些促銷廣告和新聞通知。

2.選擇良友。

有一句墨西哥諺語說:「看你的朋友,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你無法左右朋友對你的影響。他們決定了你的思考、感覺,甚至穿衣的方式。他們影響了你的購物、吃飯、學習、愛憎,甚至於你投票的方式。因此,你要遠離那些一身惡習的朋友。例如,如果你想要對於公司變革持有積極正面的態度,就要多和擔任領導變革角色的人共進午餐,而不是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在一起。

3.制定規劃。

人類天生有一個偏好:如果一個網頁的選擇方框打勾了,我們就傾向於保持打勾。假設重考駕照要求放棄器官捐獻而不是捐贈器官,我們中的許多人還是會捐獻器官的。所以說,系統默認了我們的生活。不要張口就說:「我想等到季度評測之前再練習演講。」相反,你應該在日程中制定練習規劃。如果你只按系統默認來,你很可能只是花了一個小時排練一下而已。

4.訓練自己。

我們總認為自己行為達不到預期是因為缺乏毅力,而不是缺乏技巧。這是錯誤的。當我們感覺自己能力不夠時,就會缺乏基本的動力。因此,如果你想改變自己行為,不要僅僅只是在心理上說服自己去改變;你更加需要的是訓練自己去改變。有機地創造實踐機遇,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然後你的動力就會隨之而來。

例如,一個主管想要提高人際交往技能,於是她買了一本講如何進行談話的書。她每周都學習一個技巧,並尋找機會實踐。每次實踐不過花費幾分鐘。剛開始有些不舒服,但她改變自己的看法,把這種實踐當作一種「人際關係技能健美體操」,於是也就習慣了。一旦她把一種技巧磨練多次,就會適應它,並對它產生信心。學習新的行為可以看作是系統性技巧獲得的過程,這種看法可以讓你改變不舒服的感覺。

5.改變你的思考框架。

這非常容易,用不同的方式來構建思考框架,從而操縱自己。實際上,其他人一直在對你做這樣事情:一款軟飲料就是自由,一部新車就是激情。這很蹩腳——但是有效。且我們也可以對自己做同樣的事情。例如,稍微調整下你用來描述決定的詞語,就可以深刻影響你的感受。瓦內薩·帕特里克進行的研究表明,面對誘惑時,「我不做」比「我不能做」所起到的抵禦效果要好得多。

在我們的調研中,那些成功改變的人們會使用一些表達方式來給自己鼓勁,他們往往將其與自己的價值或者目標聯繫在一起。

舉個例子,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抗拒一段不舒服但必要的對話,很可能你是在用一種強化抵抗情緒的方式來構建它,如「我還得去處理這爛事兒」。改變下思考框架,變成「為什麼我想去進行這個談話呢?」這樣一來,當你思考這一問題時,你可能會從中發現某個動機,如「為了挽救我頂頭上司的事業」。如果你去進行談話是為了挽救朋友的事業,你對此的感受相較「我還得去處理這爛事兒」便完全不一樣,儘管還是同一件事。

絕大多數人都對影響我們選擇的眾多外力視而不見。我們高估了理性意識的影響,嚴重低估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力量。現在是時候讓我們承認這一事實,讓外力為我所用,而不是與我們作對,從而掌控自己的生活。

約瑟夫?格倫尼|文

約瑟夫?格倫尼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他的作品已經被翻譯成28種語言,在36個國家都有。他是活力睿智訓練中心的聯合創始人,企業培訓和領導力發展方面的創新者。

譯言網網友靜心為文|譯 王婷|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佛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埃隆?馬斯克:10年內,我們會將第一個人送上火星

TAG:哈佛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