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學數學,就不懂美和藝術?

不學數學,就不懂美和藝術?

長久以來,數學似乎即等同於枯燥乏味,與「美」扯不上半點關係。但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美學,卻是從一位數學家開始的。

他就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約前580-前499年),他是哲學家、數學家,也是西方美學的第一人。畢達哥拉斯一生遊歷漂泊,組織了一個秘密社團,以他的名字命名,實行嚴格的集體主義和禁欲主義,抑制感情、節制生活、凈化靈魂。

畢達哥拉斯

數是世界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古老的哲言,想必大家並不陌生,老子用數字解釋了宇宙生產的過程。而在幾乎相同的年代,遠隔萬里的古希臘,畢達哥拉斯也提出了相似的宇宙觀,他說:「萬物的本原是一,從一產生出二…從完滿的一和不定的二產生出各種數」,再由這些數生成了基本元素,最後構成了整個宇宙。

為何先哲都用數來解釋宇宙萬物?正是源於他們切身感受到萬物之無常無駐,意圖在瞬息萬變的宇宙中尋找一個永恆。

畢達哥拉斯認為,永恆不變的即是數的法則,事物運動變化的背後都是數的關係,這種關係表現為一定的「比例」,即便事物滅亡,但這種關於數的運算規則、比例關係卻永恆存在,支配著宇宙的一切往複循環。

美是數的和諧

傳說,畢達哥拉斯次路過一個鐵匠鋪,聽到幾個鐵匠同時捶打鑄鐵的聲音,「叮叮咚咚」,竟然如此和諧動聽,他發現不同鐵鎚敲打發出的聲音是和它們的重量成數的比例的,1:2得八度音,2:3得五度音,3:4得四度音。由此,他得出了人類文明以來最早的美學結論:美是數的和諧

美是和諧,而和諧是一種結構,關於數的結構。在畢達哥拉斯看來,音樂之所以動聽正是由於數的和諧比例、對稱。20世紀德國科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海森堡稱之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真正重大的發現」。精確的弦長比例構成了動人的弦律,不同時間比例構成了音符的時值,從而形成豐富的節奏類型,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不也正是用數的比例量化音樂嘛。音樂之美的秘密在於數的和諧。

關於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畢達哥拉斯認為最美的線條和形狀是長寬成一定數學比例的。他提出了著名的「黃金分割」理論,「黃金分割」比例能夠給畫面帶來美感,令人愉悅,在很多藝術品以及大自然中都能找到它,對於後世的藝術創作影響極大,尤其對於文藝復興時期專心專研形式技巧的藝術家而言,建築的對稱布局、雕塑的肢體比例、繪畫的構圖透視,無不以「黃金比例」為藝術創作的基本原則之一。

達芬奇在其著名畫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中都運用了「黃金分割」比例

米開朗基羅名作《創造亞當》中亞當和上帝手指接觸的位置正在畫面的「黃金分割」點

畢達哥拉斯甚至把宇宙看成一個至美「神聖的音樂盒」,星體間運行的軌跡遵循著最完美和諧的比例,演奏出最有力動聽的旋律,如此美妙的音樂,非人耳所及,需用靈魂才能聆聽感受。

宇宙(Cosmos)在希臘語中的原意即是「秩序」,從亞里士多德、哥白尼到牛頓,眾多的先哲巨匠都相信宇宙自然是按優美的數學方式和秩序設計的。偉大的天文學家開普勒更是畢達哥拉斯宇宙觀的堅定擁躉,他運用畢達哥拉斯的方法檢驗行星運動軌道的和諧關係,在《宇宙的和諧》一書中發表了開普勒第三定律,即行星運動的「和諧法則」。

開普勒

沒有比例任何一門藝術都不會存在,而比例在於數中,因此,一切藝術都藉助數而產生。於是,在雕塑中存在著某種比例,就像在繪畫中一樣;由於遵照比例,藝術作品獲得正確的樣式,它們的每一種因素都達到協調。這就是畢達哥拉斯派的主張」。(塞克都斯·恩披里柯)

所以,不好好學數學,你還敢說你懂美和藝術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子派 的精彩文章:

《周南?芣苢》電影鏡頭視角下的文學畫面感

TAG:量子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