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住在「時間膠囊」里的史前動物們

住在「時間膠囊」里的史前動物們

產生於億萬年前的琥珀不僅晶瑩剔透,還保留了很多史前動植物的遺迹,因此被科學家稱為「時間膠囊」。我們之前提到過最近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的「煎餅鳥」,今天,再為大家介紹一些封存在琥珀中的動物標本。

盔甲蜘蛛

琥珀中的盔甲蜘蛛生活在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屬於盔蛛科的遠古新物種,長著保護自己免遭黃蜂等掠食者攻擊的尖牙和盔甲。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美國堪薩斯大學古代無脊椎動物學教授保羅-塞爾登(Paul Selden)說:「琥珀中保存的蜘蛛樣本是雄性,頭部長著較大尺寸的角狀結構,這種複雜的角狀結構末端具有兩個尖頭分叉,這是不同尋常的。」同時,塞爾登強調稱,這一新物種蜘蛛類似於生活在現今東南亞和中國的近親物種。

應氏奇美拉蛛

與盔甲蜘蛛相比,長著尾巴的應氏奇美拉蛛的長相更為奇特,被稱為「怪物蜘蛛」。它們細長的尾須超過身體的1.5倍長,具有70多節,每一節都有一圈細長的剛毛。

王博團隊對應氏奇美拉蛛的生態復原圖(楊定華繪製)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分別獨立研究了保存於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應氏奇美拉蛛,為了解蜘蛛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相關研究成果於2月6日以背靠背兩篇論文的形式,同時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上。

鎧甲昆蟲

「鎧甲」是隱翅蟲科一個較小的亞科,以其體表具有複雜脊狀構造,形如身披鎧甲而得名。鎧甲化石十分稀少,之前僅發現於新生代,且均為現生屬種。2014年,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中生代鎧甲化石,通過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熒光顯微鏡和生物顯微鏡等的觀察研究,發現緬甸琥珀中的鎧甲化石具有一些原始特徵,將這一新屬種命名為白堊原鎧甲。這為認識鎧甲昆蟲體表脊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豆娘

豆娘(Caenagrion)屬於蜻蜓目,束翅亞目,統稱蟌(cōng)。類似小型的蜻蜓,但不是蜻蜓。201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3枚具求偶行為的雄性豆娘化石。它們在雌性面前翩翩起舞,展示其美麗的六足,並用巨足來驅趕其他雄性,以獲取成功交配的機會。

求偶行為復原圖

求偶行為廣泛存在於現生昆蟲的各個類群,但化石記錄極為罕見,這一研究將蜻蜓目昆蟲的求偶行為追溯到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

恐龍(尾部)

看過這些保存著與恐龍同時代的動物們的琥珀,你也許會想:有沒有保存著恐龍的琥珀呢?

2016年,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的瑞安?麥凱勒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歷史上第一個保存著非鳥恐龍的琥珀。論文發表於《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當代生物學》雜誌。被保存在琥珀里的,是一條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小恐龍的尾部。

根據琥珀中的尾巴復原的手盜龍類小恐龍

圖片來源:CHEUNGChung-tatandLIUYi

小恐龍的尾巴展開後長度約為6厘米,推測恐龍全身長度為18 . 5厘米。研究人員發現,這段尾巴標本包括了至少9個尾椎,從骨骼形態和羽毛來分析,它屬於虛骨龍類下的一個演化支———手盜龍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拉少兒科學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比科幻片還驚心動魄的太空救援奇蹟

TAG:德拉少兒科學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