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之後,那些風光一時的場館都怎樣了?
文:freakingout@TOPYS
昔日輝煌的奧運場館,短暫「服役」之後,是黯然隱退還是依舊熠熠生輝?在2018平昌冬奧會火熱進行時,讓我們跟著國家地理雜誌的鏡頭,看看過去的奧運盛事結束後還剩下些什麼。
據了解,國際奧委會每隔兩年都會向全球各個城市開放申辦奧運場地的機會。最終的勝利者所經受的考察也十分嚴格,同時還需要申辦城市說服其居民舉辦奧運的好處超過了為奧運修繕場地的稅收。
申辦城市將奧運會的舉辦視為值得冒險的投資,認為奧運會帶來旅遊業的興盛,國際知名度以及場館未來的持續使用。雖然被選為奧運舉辦地被視為莫大的榮譽,許多城市現在已對奧運所帶來的財務負擔頗有微詞,因為在長期看來奧運並沒有帶來想像中的經濟效應。舉個例子,2014年的索契冬奧會成本預估為12億美金,而最終俄羅斯的總成本共計50億美金。
攝於2012年,廢棄的北京奧運會沙灘排球比賽場地。
許多昔日輝煌的體育場館,滑雪跳台以及雪橇賽道在奧運後再沒有使用過;這些廢棄的場館要麼幾乎坍塌,要麼被塗鴉覆蓋。
攝於2017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廢棄的奧運場館。在舉辦了南美第一次奧運會後,里約大部分的昂貴的奧運場館停止使用。
波斯尼亞的首都薩拉熱窩是1984年冬奧會的舉辦地,這次冬奧會也是第一次在共產主義國家舉辦的奧運會。然而在不到20年之後,南斯拉夫因內戰分裂,薩拉熱窩的冬奧場館淪為了武裝衝突的戰場,曾經的頒獎台也被用來處決俘虜。今天,在這個競技場館裡布滿了彈孔,作為這個城市曾經毛骨悚然的歷史證據存留。
攝於2013年的1984薩拉熱窩奧運會滑雪頒獎台
攝於2013年,波斯尼亞伊格曼山, 廢棄的薩拉熱窩奧運會滑雪賽道。
攝於2013年,薩拉熱窩奧運會在Zetra體育館的logo。
攝於2015年,三位選手在1984薩拉熱窩奧運會廢棄的雪橇賽道上訓練。
現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由1896年的希臘奧運會開始(也起源於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奧運會),然而直到超過100年之後,奧運會才回到它的故鄉。2004年,希臘政府斥資150億美元建造奧運場館,而當時建造的沙灘排球和壘球場館因長期無人使用而逐步腐爛。
攝於2014年的雅典Panathinaikon體育館頒獎台。該體育館也是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的舉辦場館。
攝於2014年,雅典Helliniko體育館內破損的座椅。
攝於2014年的雅典Helliniko綜合體育館。該場館曾為皮划艇賽事舉辦地。
好消息是,最近今年的奧運申辦的重點不再是最先進的音響系統或是奢華的場館,而是更注重人們聚集的能量。即將舉辦2024年奧運會的洛杉磯和2028年奧運會的巴黎均承諾將完成國際奧委會最新通過的2020年條約中包含的投標條例,該條約的重點旨在提高未來申辦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你看,咱們的鳥巢就好著呢,每年還能再開32場巨星演唱會。
《那麼多照片,國家地理只看上了它們》
本文系TOPYS原創內容,
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


TAG:頂尖文案TOPY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