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英國博物館裡有那麼多的中國寶貝?

為什麼英國博物館裡有那麼多的中國寶貝?

為什麼英國博物館裡有那麼多的中國寶貝?參觀過大英博物館的中國人都會發現,裡面有很多中國曆朝歷代的文物精品,就拿瓷器來說,館內第95號陳列室專題展中斐西瓦樂·大維德爵士收藏的中國瓷器精品就近1700件。這些瓷器自晉至清,包括大量明清宮廷精品、傳世法郎彩瓷器和極為稀有的汝窯,是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外最豐富的瓷器收藏。

斐西瓦樂·大維德爵士1892年出生於定居印度孟買的顯赫猶太商業家族,家族業務涉及銀行業、紡織業等行業。他後來是印度中央銀行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孟買總督。他還精通中文,對瓷器的收藏和研究終其一生,晚年將其所有瓷器收藏捐贈給倫敦大學,並成立基金會。2009年起這批珍貴的藏品永久借展給大英博物館,讓它們展示給更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近1700件中國陶瓷主要為宋代至清代各地傳統名窯的產品,涵蓋了近千年的歷史,另有少量早期及近代陶瓷。很多藏品屬於故宮散失文物,不乏舉世公認的珍品,加之大維德本人對中國了解很深,藉助真正的行家搜集藏品,很多西方學者認為,這是歐洲唯一一家按照中國人的價值判斷建立的陶瓷博物館;相應的,一些在20世紀被發現且在西方大為流行的陶瓷品種,如唐三彩、磁州窯等,在基金會館藏中並不突出。同時也被很多華人學者認為是世界最佳私人陶瓷收藏。

重要藏品

宋代陶瓷

汝窯全世界有記錄的傳世器僅存不到70件,大維德收藏了12件。這大約70件汝窯青瓷,只有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及大維德基金會堪稱有系統的收藏機構。

汝窯天青釉碗:撇口,外鑲銅邊。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有細小開片。外底有5個細小芝麻狀支釘痕,內底刻有楷書乾隆御題詩:「均窯都出脩內司,至今盤多椀艱致。內府藏盤數近百,椀則晨星見一二。何物不可窮其理,椀大難藏盤小易,於斯亦當知懼哉,愈大愈難守其器」。後署「乾隆丙午御題」,並鈐「比德」、「朗潤」二印。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碗僅有兩件,除這件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亦收藏一件。

元代陶瓷

大維德花瓶:生產於1351年的(David Vases)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確切紀年的青花瓷器物,被視為元代青花研究的標準器,也被BBC和大英博物館聯合評選為代表世界歷史的100件物品之一。

藍釉白龍紋盤:折沿,淺壁,平底。外壁、內壁以及盤心施高溫鈷藍釉,外底無釉。盤心平整,在藍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貼一條矯健的戲珠白龍,細頸,三爪。這種傳世元代藍釉白龍紋盤見諸發表的共有4件,除這一件以外,北京故宮、日本出光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各收藏1件。

文化侵略是戰爭掠奪的惡果,國強民強,國弱民弱,這是今天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深深思考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傅文俊 的精彩文章:

南宋四家之一馬遠意景深遠的奇妙構圖「邊角之景」
王冕推動了中國沒骨寫意花鳥畫的發展

TAG:傅文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