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設計,為什麼總是心裡沒底?
達內UI設計,中國UID課程標準制定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微信公眾號: 菜心設計鋪 作者:菜心
當你走過了解什麼是設計,設計需要學什麼,怎麼做設計的階段後,你可能就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做設計總覺得心裡沒底。今天達妹為大家帶來的是設計師菜心的設計心得,看看他心裡沒底的時候是怎麼突破的。
閱讀此文大約會佔用您5分鐘時間
相信有很多小夥伴和我一樣,經歷過「做設計,心裡沒底」的情況,說的直接點就是「找到好參考就能做好,找不到好參就做不好,即使做出了好作品,也覺得帶有一定的偶然性!」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最近菜心對這個問題感觸頗深,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廢話少說,直接上栗子!
下圖是我最近在做的一款logo,叫做iwork:
裝下13,加個帶輔助線的
根據「視覺品牌基因法」,我得到了輔助元素,如下圖:
但是在做延展的時候遇到了問題,由於自己的「平面構成」水平一般,所以一直以來對於圖形延展都很抗拒,自己常用的延展方式要麼是放大單個元素,要麼是平鋪元素,如下圖:
這兩招已經用三年了,所以這一次打算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做一次不一樣的!
雖然有了決心,但是憑空來做,還是做不好,於是找了大量參考,最後經過篩選得到下圖:
我對著上面的感覺開始做自己的圖形延展,做了一遍又一遍,得到結果如下:
總感覺哪裡不對,但又說不上來,我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又做了很多稿,可還是不理想。突然我意識到,這樣做下去並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即使僥倖做出來了滿意的圖形延展,那也是一種偶然,下次再做其它元素的延展,還是會摸不清頭腦,浪費大量的時間。
於是我決定去研究原作者的圖形,分析它好看的內在原理是什麼?
這個分析的過程你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找小夥伴一起討論,當你得到一些結論之後,可以嘗試用自己的案例去驗證,這樣不斷的反覆試錯,從而總結出屬於自己的理論依據!
按照上面的方法,我得出兩個字來形容參考圖好看的原因——豐富,而這個豐富我們可以從5個方面來考慮,大綱如下:
1.大小
2.疏密
3.顏色
4.方向
5.形狀
1.大小
元素大小豐富,有大有小,對比明顯,如下圖:
2.疏密
元素疏密程度豐富,有疏有密,如下圖:
3.顏色
顏色層次豐富,共有三層——紅色底、黑色元素、白色字體,如下圖:
4.方向
元素排列方向豐富,如下圖:
以上這四個點,是比較基礎的,也是我個人原本就知道的知識點,而下面第5點則是本次設計所收貨最大的內容,我們來接著看。
5.形狀
雖然基礎圖形只有兩個樣式,但是由於畫面邊上的元素被切割,從而使每一個元素的形狀看起來都是不同的,這樣也就增強了視覺樣式的豐富性, 如圖:
以上5點就是在經過分析後,總結出來使畫面變得豐富的主要原因。
有了這5點原理,再進行設計,我突然覺得思路特別清晰,知道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於是我朝著正確的方向,很快就把之前的稿子優化了一遍,而且結果還算滿意,如下圖:
通過這個案例,我不僅僅得到了一個滿意的延展圖案,還掌握了一種對元素進行排布的技法,最最重要的是我的思維方式有了新的轉變,讓我明白即使是視覺設計也需要我們去分析表面背後的原理,不然很有可能會事倍功半,浪費寶貴的時間!
也許之後再給我任意兩個元素來進行延展,我都可以在不找參考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做出及格的效果,因為腦海里有一套理論依據在給自己指引方向。
例如給我的基礎元素是三角形和正方形,我用20分鐘來進行圖形延展,得到結果如下:
很多時候我們不假思索的臨摹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是當我們自己創作的時候,還是摸不清頭緒,表面上我們很努力,但是學到的東西和付出的時間根本不成正比!我們花10個小時做的事情,也許別人10分鐘就搞定了,而且做得還比我們好,為什麼?因為那些人能夠看清問題的本質,看清背後的邏輯,即使是視覺設計也是一樣的道理!
不論你是什麼職位,當你覺得成長過於緩慢的時候,別再一個勁的悶頭幹了,停下來想想,是不是做事的方法、思考的方式有問題呢?
最後來總結一下,如何能讓自己做設計,心理有底:
1.離開舒適區
2.分析表面背後的原理依據
3.不斷的實踐試錯
設計師必備核心技能有哪些?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
北上廣的設計師能賺多少錢?
零基礎學設計多久能學會?


※設計實用字體的8條規則,值得收藏!
※作為設計師,你還不會做雙重曝光效果嗎?
TAG:達內UI培訓UE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