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球衛星商業發射競爭:中國在探索中前進

全球衛星商業發射競爭:中國在探索中前進

商業航天「風生水起」

2018年是商業航天的元年,商業發射、太空旅遊、天地一體化里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全球的商業航天已經風生水起。各國都在這場商機中發力,今年以來,1月19日,中國長征11號的「一箭六星」首次實現了全部商業發射。2月6日,在中國航天開門紅的同時,美國商業航天代表企業SpaceX以63.8噸的獵鷹重型火箭搶了全世界的頭條,刷新了火箭的運載力與發射成本。中國在近幾年,商業航天發展較為迅速,除了國企加大商業領域開發,也湧現出不少民營航天企業,在民營火箭、衛星技術與商業領域取得不少進展。不過,相對成熟市場,中國在航天的政策、產業環境,都還有非常明顯的差距,改變這種環境差距,是商業航天努力的方向與希望。

2018年伊始,航天開門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簡稱「中航科技」)在一月份以5次發射將15顆衛星送入軌道,長征系列火箭創下史上最高單月發射頻率,2月2日,長征二號再次將7顆衛星送入軌道。2018年的6次火箭發射,在全球的17次發射中佔比超過1/3。

值得一提的事,長征火箭送往太空的22顆衛星中,有16顆商業、科研衛星,包括來自加拿大、烏拉圭、丹麥三個國家的小衛星,1月19日長征11號的「一箭六星」更是首次實現了全部商業發射。需要指出,2017年,中國總計18次火箭發射中商業衛星數量總計只有8顆。商業小衛星的高密度發射在新年伊始拉開序幕。

在此期間,零壹空間、翎客航天兩家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還登上央視,展示民營火箭、衛星技術與商業。與此同時,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梁小虹在造就演講平台的演講中表示,「2018年是商業航天的元年,商業發射、太空旅遊、天地一體化里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全球的商業航天已經風生水起。」

美國發射市場競爭之路

不過,與中國剛剛開啟的商業航天不同,在地球另一端,航天技術長期保持世界領先的美國,從2010年就致力於推動和鼓勵商業航天發展,其商業航天也同樣處於領先地位。

2月6日,在中國航天開門紅的同時,美國商業航天代表企業SpaceX以63.8噸的獵鷹重型火箭搶了全世界的頭條,刷新了火箭的運載力與發射成本。63.8噸的近地軌道運輸能力,是近30年來世界運載火箭的最高紀錄。而且,此類重型火箭,也是載人登月、登陸火星等深空探測活動的必要途徑。

對中國而言,重型火箭一直是航天科技的瓶頸。2016年之前,最高運載能力的長征七號也只有14噸,無法支撐天空站建設、探月工程等重型任務。從2006年開始,中國立項研製長征五號,十年中攻克了247項核心關鍵新技術,終於在2016年11月首飛成功,成為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

但在中國努力突破技術瓶頸、實現更高運載力的同期,美國航天產業已經開始通過鼓勵競爭降低商業成本。

上世紀成功登月之後,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始主導研製在當時相對經濟的太空梭系統,並且在之後要求所有載荷使用太空梭發射,這使得美國運載火箭一度停產,太空梭壟斷所有發射市場。直到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出現爆炸事故之後,美國政府決定鼓勵火箭商業化,1989年火箭重新發射。其後在美國政府等方面的資助下,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在此期間推出了德爾塔、宇宙神等運載火箭。

但其後,兩家公司在2006年成立合資企業聯合發射聯盟(ULA),開始壟斷美國的發射訂單,由於ULA壟斷導致成本飆升,美國政府、NASA開始支持包括SpaceX、軌道科學(ATK)等公司進入商業市場。2010年,美國政府頒布的《美國國家航天政策》中還提出致力於鼓勵和推動商業航天發展計劃。

2006-2008年,NASA同SpaceX、ATK以及其他私營公司簽署了一系列「資金充沛」的激勵協議,2008年,NASA又與SpaceX、ATK分別簽署了16億美元、19億美元的商業補給服務合同。2016年,NASA又與SpaceX、ATK、內華達山公司簽署了2019-2024年的商業補給服務,合同總金額不超過140億美元。

基於這些協議,SpaceX在2010-2017年間為NASA空間站運送了13次補給物資,在2010-2015年中,SpaceX共執行20次發射,其中10次為NASA服務。值得一提的是,NASA會按照溢價10%-50%的價格購買SpaceX的火箭。

在2017年,美國的29次火箭發射中,SpaceX的獵鷹9火箭貢獻了18次,成為全世界發射頻率最高的火箭。此次發射的獵鷹重型,已經將單位載荷成本降至1141美元/千克,對比此前數萬美元/千克的價格,堪稱「白菜價」。

不同的政策訴求引導出完全不同的產業格局,追求商業發展的美國逐漸形成了在發動機、控制系統、火箭組裝、發射等開放競爭的產業格局。

在工業基礎薄弱、缺少技術積累的情況下,中國把資源集中在中航科技以實現突破,除少數體制外企業能夠提供部分上游材料之外,大部分火箭材料、發動機、控制系統、製造環節整個中下游產業環節,乃至航天人才均由中航科技掌控。2016年,中航科技收入2132億元,在財富500強中排名336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巴厘島解除火山警告 旅遊業復甦尚需時日
華潤入股山西汾酒反遭連跌 春節行情白酒行業集體回調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