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最貴最本色的手藝,留住「中國家族」

以最貴最本色的手藝,留住「中國家族」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留下你本真的樣子。

如今手機、數碼相機滿天飛,

很少會有人專程走進照相館,

充滿儀式感地拍一張全家福。

如果有人願意用最傳統的膠片,

免費為一個家庭拍下流傳百年的全家福,

你願意跨越現實的距離,

騰出時間來參加嗎?

GIF

在北京的一條衚衕里,

就有一家這樣的照相館,

攝影師馬楠提出了一個免費拍照計劃——

「中國家族」,

只要是20人以上的大家族,

不取分文為其拍攝全家福。

如故照相館唯一的攝影師,

也是創始人馬楠,

並不認為自己是追趕懷舊熱潮中的一員,

如故照相館也絕非一家「復古照相館」。

馬楠的父母都是大學教師,家教嚴格,

從小在母親強壓下苦學奧數,

但他顯然不是母親期盼的理科天才。

望子成龍的母親想培養他一門興趣,

就把他送到了西畫老師那裡,

這次不需任何威逼利誘,

馬楠一下子著了迷,

在畫架前一坐就是一天。

2002年,他還拿到了中央美院

純藝術專業的通知書,

眼看夢想離自己僅一步之遙。

可那時純藝術很難就業,

在家人的極力反對下,

他轉而進了中國傳媒大學廣告設計專業。

直到大二那年結識了

導演系的女友郭菲菲(現在的妻子),

人生之路發生了逆轉,

為了追女友,他經常泡在她班裡,

陰差陽錯地接觸到電影。

像繪畫一樣,他又入了迷,

他想當導演,

他堅信「畫畫好的人,拍攝也不會差」。

的確不差,

畢業作品《達里諾爾》獲得諸多獎項,

並讓他有幸成為

「第三屆金馬電影學院導演組」的學員。

此後他在商業攝影中

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機會,

拍過綜藝節目的廣告片,

也拍過商業廣告、明星錄影帶。

但馬楠仍然想把膠片攝影堅持下去,

他想,選擇自己真正熱愛的事和穩定的生活,

並不是非要對立的。

而恰巧此時女兒出生,

做了爸爸的他一瞬間覺得:

「我的家庭很需要我,

為了女兒 ,

我應該去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馬楠的妻子與女兒

於是他開始籌備自己的膠片攝影工作室,

最初,馬楠和菲菲在自己的公寓里

進行著傳統的銀鹽攝影。

後來他們決定換一個更大更專業的環境,

如故照相館在方家衚衕就此誕生。

一張在如故拍攝製作的照片,

保留著傳統銀鹽技藝

才能有的細膩質感和豐富層次。

馬楠堅持使用8×10英寸大畫幅底片拍攝,

面積大約是數碼單反機全畫幅的54倍。

一個大畫幅的底片,

可以將照片最細微的細節呈現出來,

這與數字處理的照片相比,

原始、耗時,但最終的呈現效果,

是像素構成的數字照片無法相比的。

「底片越大,能記錄的細節就越多,

層次也就越細膩。

就像咖啡師尋覓咖啡豆一樣,

底片就是攝影師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原料。」

為了保證100%還原,

他擯棄了目前流行的「數字中間片」,

而採用傳統的底片轉印工藝。

這意味著從最初的拍攝,

到中間的沖洗、晾乾、保存的所有環節,

都不允許出現任何失誤。

「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灰塵或一條細細的劃痕,

都幾乎是致命的,每個環節只有一次機會。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過於極端和殘酷,

但這像極了真實的生命過程——

一切都沒辦法重來。」

取景框取景,對焦好之後

攝影師將膠片小心翼翼夾入取景框,

被拍攝對象同樣不輕鬆,

需要紋絲不動,

才能保證不失焦。

每次拍攝只能放一張膠片,

攝影師無法連續按快門,

因此什麼時候按下,

就成了「決定性的瞬間」。

拍完之後還決不修片,

「不修片,不是想標榜特立獨行,

只是因為,我不願為了掩蓋那些所謂的不完美,

而損失掉底片上那些神秘的銀離子

通過夢幻質變而為我們創造的奇蹟」。

沒辦法從幾百張備選中挑出最好,

也沒有後期處理修圖。

「接受不那麼完美的自己,

留下你本來的樣子。

流行審美不斷改變,

外在評價並不重要,

只有真實的自己才經得起時光。」

而2萬元拍一張照片,

在國內可以算天價了。

但馬楠卻坦言沒有多少利潤,

一張照片至少要前後忙活10天。

這背後除了底片、相紙、

藥水、鏡框、房租等投入外,

最貴的是人力。

「暗房中手工沖洗出一張照片,

快的話也要24小時。

稍有不完美,還要重新再來。」

如故的每一張照片都能達到藝術的級別,

並且可以經得住時間洗禮,

馬楠不僅在照片的水洗過程中有嚴格的把控,

還使用了收藏級的無酸性質裝裱材質,

讓照片可以留存百年以上。

一張銀鹽照片從拍攝到裝裱完成,

至少也要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拿到。

使用大畫幅底片和銀鹽工藝,

對馬楠來說並不是照相館的一個業務,

他更願意把這些技術放在攝影本體中去討論。

「我把它當成嚴肅攝影對待,

攝影是光學影像的唯一手段,

攝影本身的美,

不能離開攝影的本體,

是寄托在技術上的。」

懂膠片的人太少,而不修圖的做法,

恐怕短時間也難以取得人們的認同。

因此營業初期,

馬楠對照相館的預期是「非盈利」。

是一對夫妻的到來讓馬楠有了新想法,

太太得了癌症,

為了治療不得不捨棄一頭烏黑長發,

先生為了保住太太長發的樣子,

帶她來到了照相館。

「他們的故事很打動我,

我希望每張作品之後都有一個故事在裡面。」

因此他推出了故事換四折的活動。

德國人Ralf和Barbara在十四五歲相識,

後來相愛、分開,又相愛。

前後經歷25年的分分合合,

最終在德國一家中餐館重逢,

並決定在北京開始新生活。

2016年,他們在北京結為夫妻,

而這張照片,成了他們愛情長跑的見證。

「中國家族」也是馬楠一直在堅持的拍攝計劃,

他徵集那些成員超過20人的大家庭,

為他們免費拍攝銀鹽全家福。

馬楠印象最深的,

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共34人。

所有人到場的那一刻,

八十多歲的老爺子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這是他多年的心愿。

那種其樂融融的大家庭氣氛,

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

還有陸老的大家庭,

成員多半從事文藝工作,

為了這次拍攝,

老少三代用了三個月協調各自的時間,

最後從四面八方趕來拍攝。

一張「正襟危坐」的全家福,

所包含的意義已經超出了一張照片記載的目的,

這彷彿是攝影的儀式感最美滿的表達。

馬楠也突然意識到,

這種中國特有的大家族或許正在消失,

他記錄下來的,

是新的時代里中國人的生活變化,

是對家庭傳統的重新思考。

一張可以和時間賽跑的照片是無價的,

比照片更貴的是技藝,

比技藝更貴的是人,

比人更貴的是時間。

來源:誰最中國,看道,東方手藝人,文章有改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女孩子們需要「樹洞」,她很認真地「挖」了一個
找到你,是世界上最大的難題

TAG: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