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90後青千上線!他從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來,現已是25個國際著名SCI期刊的審稿人!
喜歡看美國大片的人應該對好萊塢電影中常出現的一個地名不陌生——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那裡常常被人們冠以「人類科技最前沿陣地」的美譽。第十四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入選者中的陳陽康,就曾在此從事博士後工作,並獲得過傑出博士後獎。
這名1990年出生的青千,回國後選擇到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工作,成為一名「百人計劃」研究員。他說,國內的科研環境可以使自己專註於科學研究,選擇浙大是因為這裡有著極好的學術平台。
跟許多「學霸」一樣,
都經歷過半夜叫宿管開門
27歲,陳陽康已經是著名SCI期刊——專註計算機科學和地球科學交叉學科的Computers & Geosciences和應用地球物理學領域的老牌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的副主編。
27歲的他還常年擔任25個國際著名SCI期刊的審稿人,且在一些學術組織擔任年會的評審人。
1990年,陳陽康出生在江蘇南京。2008年他考上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本科期間,他拿過國獎,本科畢業論文就發表在勘探地球物理學領域最頂級期刊Geophysics上。在學術競賽方面,他參加過首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非數學專業類),獲得了北京賽區一等獎,並進入全國決賽獲二等獎。
雖然有著如此光鮮的成績單,但陳陽康說自己並不是大家理解中的「學神」,而是靠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在國內的學習時光,我基本都是在自習室中度過的。」早晨6點半之前出門,晚上宿舍熄燈11點之後才回,這常常成為他「雷打不動」的作息。
早出晚歸,整日「泡」在自習室,陳陽康晚上回宿舍時,總是「鐵將軍把門」,為此他不得不把宿管阿姨叫醒才能開門,經常被宿管阿姨說回寢太晚。「我一直堅信勤能補拙,所以我在科研中花的時間相對比較多。」
三年半的時間,攻讀了
別人一般需要五年才能獲得的博士學位
2012年本科畢業後,陳陽康到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歐斯汀分校讀博。在美國,博士畢業一般需要五年以上,而他卻只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獲得了地球物理學博士。2015年12月後,他來到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對於自己的學術成長之路,陳陽康說:「我比較幸運,一路走來遇到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和前輩,他們的幫助和指引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
博士期間,陳陽康有一段時間和組裡的另幾個同事同時在做一項很相似的工作,但是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各自開展獨立研究,因此陳陽康認為他們的課題組這項工作相關的文章隨後會像雨後春筍般一篇篇冒出來。
但是,這位美國導師卻要求課題組幾個人合併起來寫一個分量更重的文章。「起初我有點想不明白,因為我覺得幾篇文章合併起來勢必會削減我們各自的貢獻。」陳陽康後來回憶,博士導師專門為這個事語重心長地與他聊了很久——搞科學研究要學會多與人合作,與其自己獨立寫一篇「小」文章,不如和多個人合作寫一篇「大」文章。
陳陽康說這是他讀博期間最難忘的一件事,也教會了他要多與人合作,並且對自己的科研工作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用專業為地球做CT,
他的目的是礦產勘探和深地探測
陳陽康的主要研究成果是開發了一套基於整形正則化約束的多源地震數據分離、成像和反演的理論和技術流程。
就好比醫生給病人做CT,地震波成像和反演可以認為是地球物理學家用地震波對整個地球做CT,目的是探究地球內部結構。而陳陽康通過多震源地震勘探技術可以成倍提升野外地震勘探數據採集效率,極大節約成本,從而帶來數以億美元計的經濟價值。
那麼,了解地球內部結構是為了什麼?
陳陽康說,一方面淺層的地殼結構可以幫助石油等礦產開發,保證國家能源儲備;另一方面,全球尺度的地震波成像可以促進人類對地球深部構造的精確認知!「地殼,地幔,地核的主要地球內部分層結構就是用類似的方法得到的。」「同時,對俯衝帶的精細刻畫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加準確的分析地震成因和提前預測地震的發生。」野外地震勘探數據採集的就是地下反射界面反射或者折射回來的地震波信息,科學家用採集到的地震波信息,通過求解一個反問題,得到地下精細的結構圖。
博後期間陳陽康也一直在進行地震成像的研究,唯一差別是計算尺度。博士期間研究的是局部區域,比如一個幾十公里範圍的勘探工區,博後期間研究的是全球尺度,整個地球內部的結構。尺度的提高帶來兩個最直接的問題,大數據和大計算量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陳陽康目前著眼於基於機器學習的地震大數據超級計算的研究。
談及有什麼個人興趣,陳陽康說:「其實我最大的愛好就是科研,做科學研究的過程就讓我很放鬆。但在搞科研之外,我選擇健身來緩解身體的疲勞,增強體力和精力,提高效率。」
問及未來還有什麼打算,陳陽康說,目前只想著踏踏實實先把工作做好,將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棘手的問題一一解決了。
文字記者:柯溢能
圖片由陳陽康提供,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編輯:吳奕皓


※太空實驗結果為相對論提供最新證明
※10年青春耗在實驗室,女博士被騙5天匯款85萬到「國家賬戶」,從沒聽說「徐玉玉」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