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場鼠疫決定了大明朝的滅亡嗎?
大部分人印象中,載崇禎末年,陝西,河南等地連年乾旱,導致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然後李自成等人率領起義軍戰無不勝,最後一路輕鬆攻破北京城等,然後崇禎皇帝弔死煤山。
在這裡需要對大家說明幾點:
第一點,農民起義軍的規模問題
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的規模卻是非常大,具體多大呢,基本上叫的上的名號的起義軍首領都有十萬以上的規模;之所以規模如此大,倒不是因為幾十萬人都是戰士,而是其中包括老人,孩子,以及很多女的。準確說他們學名叫流民;後來因為有推翻國家政權的口號,所以叫流寇。如果說的更加直白一點,就是十分巨大的逃荒隊伍;和普通逃荒隊伍巨大的區別就是,這些逃荒隊伍沿途要不斷搶劫當地政府。
從明朝很長時期對其採用招撫的政策就可以看出,基本只要招撫基本都能成功;但是很快就再一次反叛政府;為什麼呢?因為上一次招撫發的銀子花光了,沒錢了,又需要反叛,來找朝廷要銀子。
很多時候,他們的目標並不是明確的要推翻明朝;他們的目標只是銀子和糧食。
第二點,就是有關明朝軍隊投降問題。
在許多文獻經常,記載道當闖王的軍隊到了某地,當地的將領不是聞風而逃跑,就是直接投誠。顯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非常強大,明朝的軍隊實力非常差的感覺。
其實,明朝軍隊的戰鬥力差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還沒有差勁到許多人想的那樣差勁。畢竟洪承疇和孫傳庭等率領的軍隊,經常擊潰農民起義軍,而且基本上都是一少勝多。那麼為什麼明朝關內的軍隊經常投降呢?
原因只有一個:不發軍餉
明朝末年的財政是非常吃緊的,就算是當時處於前線,待遇最好的關寧軍,也是經常欠工資;更何況那些關內不被重視的城防士兵呢?當時關內的糧食也是奇缺,很多官兵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自然就不會有心思打仗了。
此時恰好,李自成到處攻城,經常將抄家富戶,和當地大的士紳,以及巨賈豪富,然後將它們的財富和糧食給大家分了。這件事請有極大刺激那些士兵投降的想法?
畢竟這些明朝的苦大兵整天吃不飽,沒工資;而這些富戶整天的吃香喝辣的,造成了這些士兵的心裡極度不平衡。現在李自成的部隊公然可以搶劫富戶;還能吃飽飯。那麼這些明朝士兵很容易投降。


※生死抉擇時刻,袁世凱為什麼選擇了慈禧太后?
※他是太平天國最英勇善戰之人,率軍攻克南京,最後卻被凌遲處死
TAG:航嘉小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