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氣」還是「匠氣」,再說說文彭的「琴罷倚松玩鶴」
對,今天還是寫文彭的「琴罷倚松玩鶴」,諾,就是這一方:
(琴罷倚松玩鶴的印蛻)
(印面)
(邊款)
(頂款,下面一行小字是王福廠的觀款)
之前寫過一篇討論文彭這方經典印作的文章,旨在討論漢字的「三美」即:意美、意美、形美。得到的反饋最重要的有下面兩條:
1、這方印不是文彭的作品,因此不必討論;
2、如馬士達先生所說,這只是一方「能」品(見附註,是入流作品的最低端作品,不值得學習)。
(附註:周應願《印說》里說:法由我出,不由法出,信手拈來,頭頭是道,如飛天仙人,偶游下界者,逸品也;體備諸法,錯綜變化,莫可端倪,如生龍活虎,捉摸不定者,神品也;非法不行,奇正迭運,斐然成文,如萬花春谷,燦爛奪目者,妙品也;去短集長,力追古法,自足專家,如範金琢玉,各成良器者,能品也。)
說它不是文彭作品的人很多,因為文彭那個時代節點,篆刻還不成氣候,雖然有一種傳說是文彭第一個發現篆刻用石料(另一說是王冕),解決了材料問題,並由此開創了文人篆刻,但文人們的作品不管是誰的作品,都不得流傳,沙孟海先生《印學史》中稱:「傳世文彭篆刻,偽品極多,魚目混珠……今天所見文彭詞句印相當多,有可能全是偽品。」後人也大多認可這一點,認為「萬枚文彭無一真」。說了這麼多,我要說的是,就算它不是文彭的作品,它就沒有一點價值了嗎?我們不是應當理性的看一方作品,而不因它是名人印就迷信,不因它不是名人印就置之不理。管它是誰的作品,有好東西就學唄。
這之後才是它的水平,馬士達說它「泥古不化,雖工不貴。苟無變化之才具勉強求變而流於惡俗者,亦只能是『俗格』而已。」顯然評價真不高;其他人的評價呢,有人稱它」明人習氣「,1 章法鬆散,並無匠心,只是六個字擺在印面上罷了,沒有更多安排設計;2、雕琢過甚,甜熟過了頭,每一根線條都缺少文人的靈動氣息,通印都是匠人的精緻雕工。
但,它真那麼差嗎?
上一篇文章基本介紹了他的文人氣息,算哪第2點唱了對頭戲,它絕不是一方沒有文人氣息和文化含量的工匠之作。刀法純熟只能說明他工夫高明,實在是一方文化含量充足的篆刻作品,而不只是印章。這一篇說說他的技法可供學習的幾點:
1、這是一方無邊印,因此它賴以保證印章穩定的橫豎基準線的印邊框消失,作者將文字處理成橫平豎直的基本筆畫,保證了印面的穩定,這跟它採用六字均分印面並在文字之間形成一橫兩豎的間隔一樣,都強化了印面的秩序;
2、琴、松、玩三字故意造疏,構成品字形的穩定三角印面疏密結構,比如琴字故意殘掉了中部的一豎,松字的木旁,故意縮短了中豎,玩字則上調了王旁,省去了元字的上橫,目的都在於造空,罷、鶴兩字複雜基本保持字形,倚字為了保持地位安穩,也基本清清楚楚交待了第一筆,保證字型的完整,三疏三密,品字形的章法結構中,兩密在左右兩個下角,印面由此更加穩定。
3、這方印的四邊全是經過人工殘破的(當然也有人說是經過的歲月太久,天然的殘破),但這種殘破明顯起到了團聚印面文字的作用,方形的無邊框印被殘得略略有些圓形,使整體章法有了方與圓的變化,因此,線條雖然都直直的,但整方印並不顯呆板。
(與生活相關的文人意境美)
這些章法、字法甚至殘破方面的處理,通過精熟的刀法完成之後,又配以書法精美、文辭雋永的邊款,由此構成了一方篆刻佳作這些細節上的篆刻藝術信息含量,都可資我們借鑒。關於這方印章另外的文化氣息(文學角度的音節平仄、詞性含義等),另一篇文章里有詳細說過,有興趣可找來一看(《「琴罷倚松玩鶴」為什麼是閑章里的經典作品》)。
很多篆刻批評家,完全依從自己的審美和自家印風出發,自己是工穩典雅類印風的崇尚者,就見不得寫意印,吳昌碩、齊白石被他們評為「篆刻里的丑書」,自己是是豪放寫意類印風的崇尚者,就見不得工穩印,見了林皋、陳巨來的作品都是「匠氣」的。不管工與放,完全忽略了他們的文化氣息,全憑自家愛好,評論一方印的好壞或值不值得欣賞借鑒,加入自己的審美當然無可厚非,但這種審美必須是全面的,辨證的,不可存有偏見,不能因為不喜愛就全盤否認一方作品。
(【老李刻堂】之260,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篆刻創作談:先確定你的作品風格,再說基本技法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名人名言(下)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