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節將近,帶你尋找海油人記憶中的年味(一)

春節將近,帶你尋找海油人記憶中的年味(一)

「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年關將至

不少人感覺

生活越來越好了

可過年的氛圍

卻越來越淡

是因為我們長大了

還是年味兒本就越來越淡?

中國海油官微將陸續推出

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兒專題

通過海油人的切身故事

帶您「穿越時空」

踏上一場記憶中的年味兒之旅

花花饃里看大戲

我祖籍在陝西,童年跟隨父母在異鄉長大。父母是老海油人,每4年才有一次探親假。而他們總會將這個寶貴的假期留到春節,帶著我回老家感受故鄉的風土人情,提醒我不論走到哪兒都別忘了自己的根。

老家在陝西韓城,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傳說中鯉魚躍龍門的地方。小城斜倚在黃土堆積的塬上,黃河依城而過,帶有濃厚的三秦風韻。

過了臘八,年就近了。大人們會提前打掃屋子,寓意掃除一年的晦氣。小孩子們則三五成群地扎在一起,猜想媽媽會給自己買什麼新衣服,過年誰收的壓歲錢最多。

臘月二十三,大人們就要開始準備新年的吃食了。蒸花花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饃就是饅頭,誰家的花樣越多,來年的生活也就越富足。

敬祖先的是棗禡瑚饃,送長輩的是壽桃饃,給平輩的是餛飩饃,大蒸蓋掀開,一篦篦的新饃熱氣升騰,散發著誘人的面香,我趁人不備偷偷捏上一塊,媽媽瞅見了也只笑罵兩句,連平日的挨打也免了。

那時候,一年買不了幾件新衣。我總會趁著爸媽忙的時候偷偷溜進屋子,翻出媽媽提早為我準備的新衣服,對著鏡子美美地照上一番。表妹眼尖,從門縫裡瞧見也嚷著要穿,嚇得我趕緊捂住她的嘴,說什麼也不肯,氣得表妹噘起了嘴說道:「有什麼了不起的,男孩還這麼臭美!」

大年三十,貼春聯、掛窗花、放鞭炮、吃餃子,小夥伴們炸開了鍋,只嫌自己不會分身術。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守歲,可還沒到後半夜就橫七豎八地躺了一炕。昏暗的燈光下,媽媽把孩子們的新衣整整齊齊地碼在炕頭,臉上掛著笑。

正月初一一大早,小孩子們穿戴一新,串門兒、走親戚,追著長輩問好,大人們也都很配合,從兜里掏出五元、十元塞給我們。一天下來,壓歲錢賺近百元。這在當時絕對是一筆「巨款」。錢放在身上怕丟了,藏到別的地兒怕忘了,只好緊緊攥在手裡。可還沒等捂熱,媽媽就會準時出現,說:「我先替你保管著。」這一管,從此便再不曾見過。

韓城人有趕集的習慣,不為買東西,只圖一個熱鬧。上了年紀的老人就算拄著拐也要走上幾個來回,看見老朋友就停下來互相調侃。「哎呀,你還活著呢!」「我這身體肯定比你強,能吃能睡!」

姑娘小伙則是集上的主角,舞獅子、敲鑼鼓、耍社火,聲嘶力竭的秦腔連「吼」數天,濃郁的西北風吹遍家鄉的每一寸土地。

到了元宵節就要鬧社火了。街道一早被看熱鬧的鄉親圍了個水泄不通。小丑甩著鞭子在前面開路,各村各鄉的表演隊伍緊隨其後,使出看家本領,百面鑼鼓、背芯子、踩高蹺,讓人看花了眼。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耍神樓了。耍神樓俗稱「趔爺架」,由體格彪悍的年輕人架著樓,或進或退、或旋或扭,慢行如輕舟蕩漾,狂奔如烈馬脫韁,令人驚嘆不已……

許多年後,我生活的城市再未把年過得如此隆重。許是時代變遷改變了人的心境,許是文化的豐富讓我們有了不同的表達,但無論「年味」是否淡去,我心中那份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還一如當年那個吃著花花饃、看著社火戲的西北娃子。

吳鵬(渤海石油管理局)

藏地過年景入心

援藏的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我第一次在西藏過新年。

街道上,大紅燈籠高高掛,家家戶戶房頂插上五彩的經幡,醇香的青稞酒、濃濃的桑煙瀰漫大街小巷,熱鬧勁兒和春節相比毫不遜色。

2014年3月1日,藏曆2013年12月30日,我帶著水果和飲料到援藏幹部司機歐珠曲培家做客。

按照藏族的風俗習慣,這天晚上要吃「古突」,相當於年三十包餃子,而「古突」之夜就成了藏曆新年的序曲,類似於除夕。

一大早,歐珠曲培和父親扎巴將家中里里外外收拾得乾乾淨淨。除了傳統藏族裝飾,扎巴特意在門前掛起了黨旗。扎巴曾在尼瑪縣六個鄉和縣政府辦、畜牧局工作了33年,如今雖已退休,可依舊對中國共產黨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常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現在的西藏。

過去,整個尼瑪縣幾乎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下過雨後道路泥濘不堪,連門都出不去。現在,泥濘的土路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老百姓還住上了安居房。聽說縣裡就要實施集中供暖,扎巴更是樂得合不攏嘴。

歐珠曲培的媳婦美朗曲措是個典型的勤勞質樸的藏族姑娘。

一大早,美朗曲措就開始劈柴、燒火,熬上了「古突」。「古突」是用麵疙瘩、牛肉、青稞、人蔘果等九種食料煮成的湯飯,是藏族新年的必備主食。煮「古突」前,他們會在麵疙瘩里放些辣椒、鹽、木炭等「作料」,每種「作料」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辣椒表示嘴像刀子般厲害,木炭表示心如木炭般黑,羊毛則表示心腸如羊毛般柔軟。

吃「古突」時,大家要當眾展示自己吃到的「作料」。歐珠曲培吃到了鹽,父親笑說:「這個不太好,窮人家的孩兒,早當家呀!」話音剛落,美朗曲措端起了一杯青稞酒敬老公,「你整天忙裡忙外,辛苦了!」接著,美朗曲措和我講起了他們夫妻的戀愛史。

2008年,歐珠曲培和美朗曲措在尼瑪縣一家藏式茶館相識。3年後,二人結婚。在縣政府的幫助下,他們貸款5萬元,自籌資金2萬元,在拉薩開了一個「日光甜茶館」,日均收入200多元,生活越來越好。然而一場噩耗打破了夫妻二人平靜的生活。

2009年,歐珠曲培的小妹突發意外,不慎墜河失蹤,自此沒了音訊,留下一雙兒女無人照料。歐珠曲培和美朗曲措商量過後,決定將妹妹的孩子接來撫養。家裡人口多了,經濟壓力也就重了,可小兩口沒有絲毫怨言。

美朗曲措說:「日子就像日光里的甜茶,苦澀過後即是甘甜。只要我們一家人健康平安,相聚在一起,我就覺得很滿足。」

「古突」之夜,青稞酒的香味讓我沉醉,但淳樸、豁達的藏族百姓,更讓我為之感動!

劉永安(海油工程維修公司)

腊味飄香

父母都是四川人,每逢春節,灌臘腸、熏臘肉必不可少。當一串串臘肉在家中的陽台高高掛起,空氣中似乎都能嗅到濃濃的年味兒。

第一次吃腊味是在四川老家。那時我剛6歲,還沒進屋,就聞到了一股帶著煙熏味的肉香。昏暗的光線中,隱約看到一排用細繩高高掛起的暗紅色香腸。正想偷摸兒拿一個嘗嘗,卻被大伯阻止了,說要等到除夕的年夜飯才能吃。

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桌旁,餐桌上菜肴豐盛,還有我饞了好些日子的臘腸。第一片臘腸送入口中,唇齒間馬上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堅實的肉質充滿嚼勁兒,鹹味中滲出淡淡的熏香,頃刻間,麻、辣、咸、香四種味道在味蕾上彌散開來。那一餐,我吃得極飽足、極暢快。

此後的每一個春節,我都纏著母親要臘腸吃。「既然這麼愛吃,那咱就自己做吧!」母親下定決心。

真要自己做腊味,我才發現腌制過程並不容易,單是做腸衣就有數道工序。小腸需要先用鹽、醋等浸泡,反覆清洗,洗得少了怕不幹凈,洗得太狠又會把腸洗破。接著,便是把肉切塊、碼上料,再用瓶蓋將腸衣的一頭撐開,將肉一點點灌進去,灌到20多公分長時,再用繩繫上。如此一番,一節臘腸才算完成。臘肉的製作則相對簡單些,只需整塊碼好料、晾乾,再用炒鍋內的煙熏透,便可掛起晾制了。

晾制的過程最是難熬。每天放學,我都會從樓下往家的方向眺望,看到那齊整整、紅彤彤的一排,心中別提多滿足了!回家後,最有興緻的莫過於把它們數一遍。「你在幹啥?」一次,我正在點數,母親問我。「看看少沒少啊!也許風刮跑了,也許貓狗叼走了呢?」我認真地說道。直到確認一個不少,我才放心地離開陽台。

半個月後,心心念念的美味終於做好了。嘴饞的我等不到它上桌,就迫不及待地掐一塊肉、掰一段腸放進嘴裡。直到每天的餐桌上都有它們出現,我肚裡的饞蟲才逐漸收斂。

小時候,饞的是腊味的香,可長大後,才注意到母親的手在腌制腊味的過程中是怎樣一點點變得粗糙、龜裂的,再吃腊味,內心又多了一份不同的感動。

十幾年過去了,自動化的灌腸機早已不是新鮮玩意兒,每到春節前,各處的菜市也都有幫人做臘腸、臘肉的攤位,人們只需買好肉,找人加工即可。可我,依然偏愛自己腌制腊味。

又一個春節即將來到,我第一次嘗試在家中做腊味。看著5歲的女兒吃著臘腸小嘴不停地重複「媽媽做得臘腸真好吃」的樣子,像極了幼時的我。

吳倩(海油發展裝備技術公司)

看著一幅幅精美的圖片

感受著記憶中的故事

是不是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裡有沒有你熟悉的家鄉味道?

請在下方留言

與大家共同分享

文字|吳鵬 劉永安 吳倩

圖片|吳鵬 杜鵬輝 吳倩 劉永安

編輯|靳建剛 石文博

監製|趙丹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海油 的精彩文章:

有了這項技術,平台的兄弟們可以和陸地人員開視頻會議了!

TAG:中國海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