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破廟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前曾是幼兒園

破廟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前曾是幼兒園

2月12日,在山西靈石縣靜升鎮孫家溝口的八蜡廟內,當地不少屬「狗」的老百姓趕在年前向斗姆殿里的六十「太歲」禮拜祈福,祈禱本命年裡事業順利,家庭幸福。進入殿內,牆壁兩側裝飾著飛天彩繪壁畫,中間主像旁還有60位「太歲」像,三十多平米的殿堂里,復古的雕塑藝術與壁畫藝術完美融合。但在二十多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座破廟,還曾被當地佔用開過幼兒園。

靈石的八蜡廟歷史悠久,屬道教文化遺產,當地人俗稱它為紅廟,在千年前的北魏時期就已經存在,直到文革時期,廟宇才被挪作他用,199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末,還被當地幼兒園所佔用,後因年久失修,瀕臨毀滅。

2013年,當地為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開始重視對古文物建築進行重修復原,雕塑師郭成保曾在1999年因復原失落的羅漢頭像而聞名中外,年逾古稀的他主動請纓,帶領團隊進駐廟宇半年,完成了八蜡廟斗姆殿的彩塑和壁畫的工作。

八蜡廟是承載中國道教文化的瑰寶,為達到修舊如舊的復原效果,郭老的雕塑採取了具象和意象的藝術手法,壁畫彩繪則突出了道教倡導的「天、地、人「」三位一體,通過藝術層次,把懲惡揚善愛憎分明的道德理念展現出來,極具藝術魅力和精神感染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小馬 的精彩文章:

父母為重症兒求好人家:治好就送,保證終身不相認
安陽七旬巧手老人 把收割後的高粱「活」著賣

TAG:馬小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