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讀《莊子》之《內篇·人間世》〈二

解讀《莊子》之《內篇·人間世》〈二

莊子,名周。生活於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三篇,現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其中,內篇為莊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並稱為「老莊思想」,莊子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學說。筆者水平有限,今解讀《莊子》唯一的目的是在自己的有限範圍內,讓大家對國學有所了解。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讁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譯文〉顏回說:「外表莊重而內心謙和,勤奮做事而心志專一,這樣做可以嗎?」

孔子說:「不!不可以!衛君驕縱之勢充滿於內而張揚跋扈,喜怒無常,平常人都不敢違背他,因為他強行壓抑別人的主張,以獲取自己內心的暢快。這就是說用每天的小德來感化都不能成功,更何況用大德來感化呢!他必定會固執己見,表面上迎合而內心不會採納,你的方式方法怎麼可以呢!」

顏回說:「那麼我內心做到正直外表表現出謙恭,借用古人的語氣發表自己的見解。所謂內心正直,就是與自然同類。與自然同類的話,人們就知道君主與我自然生成的,就不會在意自己的言論被人們認為是善言,也不會介意自己的言論被人們指責為不善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人們都會認為我有童稚真誠的心,這就叫做與自然同類。所謂外表謙恭,那是與大家是同類了。上朝拿著笏跪拜鞠躬行禮,盡到做臣子的禮節,別人都這樣做,我怎麼敢不這樣做呢!做到了別人所做的事,別人也就不會在找我的毛病了,這是與大家同類。借用古人的語氣發表自己的言論,那是與古人成為同類。這些言論雖然是古人的教化,其實這是我對君主的諫議,古人曾經說過這些話,並不是我獨創的話。如果這樣,諫議雖然剛直而不會招來禍端,這就是與古人同類。如果這樣可以嗎?」

孔子說:「不,不可以!用太多的方法糾正君主是不妥當的,雖然提出了諫議,也不會招來禍端。但是,這樣只是讓君主聽一下而已,怎麼可能感化到他呢!你還是太過於執著於自己的成見了。」

顏回說:「我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了,請問先生有什麼方法。」

孔子說:「你先齋戒,我再告訴你方法!用心去齋戒,這很容易嗎?如果認為是很容易,那麼就與自然之理不符合了。」

顏回說:「我家境貧窮,我不飲酒不吃葷食已經幾個月了,這樣子,是否可以算是齋戒呢?」

孔子說:「你這是祭祀禮儀中的齋戒,而並不是用心去齋戒。」

顏回說:「請問先生什麼是用心齋戒。」

孔子說:「你心志專一,不是用耳朵去聆聽而是用心去感悟,進而不是用心去感悟而是用氣去體悟!聽覺只能聽到聲音的內容,用心只能與外物相應和。氣的概念是,空虛中可容納萬物的。只有達到道的境界才會聚集虛空。虛空的狀態,才是用心齋戒的狀態。」

顏回說:「我在沒有聽到先生教誨之時,我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當聽到先生教誨之後,感到從來沒有自己的存在了;這能算是一種空虛嗎?」

孔子說:「道理就這些了。我告訴你!你如果進入了衛國這個樊籠而不求虛名,衛君能聽你的你就說,不聽你的你就不說了。不找門路去鑽營,專心致志地去做不得不做的事,那麼就基本可以了。」

又說:「你不行走容易,行走了而沒有痕迹就難了。以個人的私慾為基礎就容易虛偽妄行,以自然的規律為基礎就很難虛偽妄行。聽說過靠著翅膀飛行的,還沒有聽說過沒有翅膀可以飛的;聽說過憑著智慧得到知識的,沒有聽過沒有智慧而得到知識的。觀瞻那個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境就會生出光明,吉祥如意止在寧靜之心。那些內心不寧靜的,就叫做身體不動而心已飛馳。那些耳目向內通達而對外不用心機智謀的,就連鬼神都會來依附,更何況是人呢!這會使萬物都被感化,這事禹、舜處世的核心,伏羲、幾蘧的行為規範,何況普通人呢!」

本節雖為孔子否定顏回的想法做法,並提出「心齋」的理念。實則是莊子思想對人們由內向外、由低向高、由己及人遞進向上的啟示。

莊子從沒有消極到無為而終,他自己有理想,當然也鼓勵人們要有理想,但理想要切合實際,不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人的能力也是一步步提升的。他向來主張:人首先要保住自身不受傷害,其次由內修、知己、育己而先自成。其次,在自成的基礎上,再去成就他人。道家向來以天下為己任,心繫天下是人的本份,然而連自保都做不到,又怎麼去施展抱負?

「端而虛,勉而一」這就是一種內修,外表端莊而內心謙和,既可得到別人的尊重,自己也吸收更多有益的知識,結識更多有思想、有能力的朋友。這是自我積累的狀態,也是自我成長的一個階段,而以此種狀態去參與政治管理,不僅於事無補,還會招來禍端。

「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這是一種處世的哲學。內心正直可以得到別人的信任;外表恭順,可以得到別人的好感;借先人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思想,既有說服力,又不會讓人非議。而這種狀態也只處在與世無爭,保全自己的狀態,而達不到治國平天下的要求。

「心齋」或「齋心」方能達到為國儘力,為民請願,為天下造福的層面。所謂心齋是一種完全忘我的狀態,亦是專心致志為萬物的心態,更是一種在有智慧做依託的前提下,依循自然、社會、人性的規律去行為做事。試想,無前面兩點的積累過度,誰又能直接到達這種水平?

人生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提升的過程。只有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性,又不驕不躁地行進,才會真心達到理想的彼岸。

無量天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蘊國人 的精彩文章: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六

TAG:五蘊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