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採金為絲,嵌玉綴翠——紛雜說細金

採金為絲,嵌玉綴翠——紛雜說細金

事實與幻想

在文章正式開展之前,不得不提一個尚未解決的謎題——黃金在1064攝氏度融化,2808攝氏度沸騰,有極好的延展性,可拉成比頭髮絲還細的金絲,但在鐵器出現以前,其製作的工具是什麼?到目前為止,考古領域還沒有挖掘出鐵器時代前的黃金器物製作工具。所以現在我們談工藝和製作其實都是推斷,並無實證。這些工具究竟是怎麼來的?有很多種猜測,但很多東西至今不能完全說通。

《衍異-2》銅鎏足銀 足金、珍珠 200X190 mm 自由形態 2009

人的本能是仿生,因而可以看到所有工藝的開端,模仿的都是樹葉等自然形象或生活常見的圖像。目之所及以外,工藝物件還有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追求和展示神性。閃亮且長存的金子,毋庸置疑是自帶「超能力」的,因此大部分的黃金佩戴物,都有護身符的性質包含其中,同樣為佛像貼金的行為,就像一種信仰的轉化和禮讚。而中國古代的黃銅,就稱為「葯金」,也是煉丹術中的一支,寄託了長生的願景。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心靈寄託罷了。

而這樣的鐘情並非中國人僅有,西方對黃金的迷戀更甚,甚至因此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鍊金術師,用了兩千多年來尋找所謂的「哲學家的石頭」,即傳說中的煉金石。經過傳說的演繹和編排,鍊金術變得神秘且古怪,實際上,鍊金術涉及多個領域,它是探索物質形態的化工技術的早期形式,也是人類文明早期的宇宙論,它甚至發展了一套驚人的象形符號體系,並把古希臘哲學思想、宗教隱喻和神秘主義等融入其中。

《衍-4》 銅鎏足銀 足金、碧璽 250X90 mm 2006

鍊金術龐大的體系複雜而神秘,對「賤金屬」的精餾和提純,是一道經由死亡、復活而完善的過程,象徵了靈魂的升華,最終達到與造物主的溝通。有意思的是,這些鍊金術師並不是如今天人所想的那樣,愚昧而無知,相反,這部分特殊人群大多是當其時的社會精英,甚至包括艾薩克·牛頓在內的一些著名科學家都曾進行過煉金嘗試,以現代的目光來看,鍊金術是哲學和化學的結合。

而在中原文化中,《唐律疏議》也記載:「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純金,純玉。」這個愛將金銀加工成器皿的朝代,象徵的不止是財富和階級,還有實用和美學主義的價值融合。黃金確實是非常特別的金屬,但原始社會中並沒有發現黃金,黃金質地太軟,早期無法實際用於製造耐用工具和武器,功能性遠不如石頭和銅,但它是用於展示的最佳材料。因其色澤、光彩,最重要的是它不存在與其他金屬都不可避免的容易黯淡無光的缺點。毫無疑問,黃金的最初用圖是個人裝飾,至今仍是珠寶飾品的主要材料。

《衍異-17》銅鎏足銀 足金、珍珠 680X450 mm 自由形態 2009

雖然黃金製品也較早出現在我國,但實際上,於中國傳統而言,黃金的地位始終比不上品格更高的玉石,所謂「金有價玉無價」,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今天人們對金類製品考古以及研究的缺失和忽視。金飾雖是女性的專寵,但它始終是全社會的共同消費——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方寸間,凝聚的是時代審美的精華。正如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揚之水先生寫道:「首飾設計如果與傳統接軌的話,似乎不必在心裡安放一個雅字,它本來就是喜樂的,鬧熱的,炫耀的,充滿人間煙火氣。」

傳播與選擇

先秦以前,各類飾品多以珠玉、綠松石為主,金銀製品是比較少的,漢代以漸至魏晉才稍稍多起來。考古發掘出土的一些金銀器製作中的掐絲、編織技法是花絲工藝的常見表現手法之一。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花絲鑲嵌工藝雖早在商代就有雛形,但直至春秋戰國時期,匠師們才製作出了較細的金絲,將其嵌入到青銅器之上,俗稱「金銀錯」。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說的就是這項細金工藝。

《衍異-3》銅鎏足銀 足金、松石 280X150 mm 2014

技術本身除了結果呈現出的質感和魅力以外,背後的態度,生活方式傳達出的心態、狀態,也會在器物中顯露出來。花絲的技術要求極高,且金絲成型依靠編織,但漢代之前,中原崇尚的都是素色文化,中國人實際上並不太會織花。這就得追溯到該工藝的傳經者——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操中古東伊朗語的古老民族,從我國的東漢時期直至宋代,往來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長於經商聞名於歐亞大陸)經過他們的傳習,並通由利益槓桿,才得以鋪展開來。這樣的文化交流在隋唐更為明顯,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軌,異國風情隨處可見。所以雖然真正的花絲工藝最早始於西漢,但金銀製作的小頭飾在西漢後期才開始盛行,且這種製作初時還很不成熟,只限於一般性的工藝製作。

雖然漢武帝打開「絲綢之路」是出於政治戰略,但這條通道的開啟,對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彼時已被希臘化的粟特人往來於羅馬、希臘和漢帝國之間,除了通商的貨物以外,其中很大部分是充當貨幣功能的黃金。我國漢代之前的黃金出產量是很低的,後世很大部分的儲備黃金是經由「絲綢之路」和中亞地區的貿易經商,這也是漢代以後,黃金製品才慢慢多起來的原因。

《金石-9》18K金、碧玉 200X150 mm 2014

而處在沙漠中間銜接兩方的阿富汗,是一個多金且歷史積澱深厚的國家,聯通歐亞,文化與兩端聯繫都十分密切,為了獲取更高的交易利潤,他們跟粟特人學習了源於希臘的細金工藝,用於金飾的再加工。由此,細金工藝得以大量傳往漢地,而這種精緻華美的風格受到了國人的熱捧,到了東漢時期已經較為流行。

其後因為戰爭,阿富汗先後被古希臘,波斯等統治,文化慢慢被阿拉伯化,這項精美的工藝逐漸被新興風格所取代。有意思的是,最早出源細金的埃及,改以鑄造為主,羅馬也傾向以幾何化風格為傳承,而漢民族卻把該項古老的外傳工藝保存下來,並特色化。如今想來,中國選擇細金,或許跟中國人傳統的崇尚自由表達有關,如同中國畫,鍾情的並非寫實,而是抒意。金絲的編織性,讓想像得到最大程度的表達,而且這種表達是活的,有靈氣的,並不僵硬。

《衍異-5》銅鎏足銀 足金 450X150 mm 自由形態 2014

為了傳承有序,唐朝還設定了教授手藝的制度,後人入學,四年為限。《升庵全集》中記載了唐十四法:「銷金、拍金、鍍金、織金、研金、板金、泥金、鏤金、搶金、俄金、圈金、嵌金、裹金」。這十四法將唐代中期的首飾製作工藝做了簡明的概述,這些工藝吸收了薩珊波斯和粟特金銀製品的有益成分,並融入本土原有的工藝和風格,兼容並蓄,已經比較完整。

其後這種工藝風格在宋朝得到了沉澱,誠如嚴復所說:「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然而,任何能成為地位象徵的東西,其本質特點都是被加以控制的。元朝時期,朝廷為了統一推廣紙幣,下令禁止民間用金,更是把匠人都收歸朝廷為奴,製作基本為中央集權壟斷。因此,細金工藝為皇家專用,原料、工具以及生產條件充足且不計成本,在雄厚的物質基礎以及對工藝的極致要求下,細金工藝得到極大的發展。

及至明代,纖巧通透的審美傾向,更使得這種精細奢侈的工藝,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翼善金冠」僅由一根金絲編織而成,連一個縫合點都沒有,技巧堪稱登峰造極,今人也無法逾越。

傳統與創生

有關金匠製作的考古記錄保留下來的證據材料並不多,但在歷史的進程中,最主要的工具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一條木板凳、用來融化金屬和焊接的某種熱源,以及鐵鎚、鐵砧、鉗子、鑷子、鏨刻工具等,這些就是金匠的基本工具。而很多現代工坊里的工具,是在18世紀中葉,鋼鐵生產普及以後才開始使用的。這些工具在設計之初,也並非為了工藝,而是為了生產錢幣,直到18世紀末,伴著印模衝壓技術支持大規模生產,才開始應用於珠寶手工藝製作。

製作過程 1

花絲鑲嵌工藝是中國傳統金銀器的製作技藝,又稱金銀細金工藝,它是「花絲」和「鑲嵌」兩種金屬製作工藝的合稱。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製、堆壘等傳統技法,把貴金屬絲編織成型,再用挫、鎪、錘、悶、打、崩。鑲嵌則是將貴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形的凹槽,最後鑲以珍珠、寶石或翡翠,製成華貴無雙的冠戴或珠寶首飾。其用料珍奇,製作技藝繁複,造型優美,一直是皇家御用之物。

製作過程 2

過去的軟黃金,現在通過「硬制金」技術,使得黃金在很純的情況下,擁有較高的硬度,而這種技術的革命,也將使得細金又邁向另一個新的時代。而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讓現代設計在工藝上有所傳承,復活或激活某些古代元素,化繁複為自然,融合到當代人的隨意之性與精琢之美的需求之中。張凡和她的研究,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素材和案例,或許能為今天的設計帶來些啟發。

製作過程 3

不破不立,金銀細金工藝本身就其技法而言,有非常完善的體系,而且清代越來越把宮廷首飾及其工藝範式化,而現代細金工藝正是被這種嚴格而苛刻的技法體系鎖住了手腳。首飾,即是華夏文明的載體,又是生活里的物品。珠寶設計,現在是一個比較吃香的行業,但專心撲在中國古代首飾研究,並走出來的人卻沒有幾個。在這鳳毛麟角中,張凡便是其中一位,除了開辦工作室,一直在中央美術學院執教,也為傳統首飾的研究散播出更多的力量。

細金的編織更利於表達,張凡也更青睞於這個材料的延展性、塑造性以及特殊的色澤,而且金對於張凡而言,是具有禮讚色彩的,而所謂的選擇是無意識的,宿命般的。她很是鍾愛那些老東西,磨舊的有種時間感,顯得跟人有了一點關係。因此,即使張凡的作品造型攜帶了些後現代的簡約現實,但其觀念體現跟西方截然不同,並非是凸顯珠寶本身的魅力,而是落足於「人」,因人而異的流動性,如同人與物之間的變化交流,是和諧的。

《衍異-10》銅鎏足銀 足金、珍珠、翡翠、珊瑚 1000X190 mm 2014

這種靈動也體現在技法的創新上,張凡突破了傳統花絲的「形」,獨創性地將金銀細金原有的宮廷工藝拘泥嚴謹的編織手法及掐絲、焊接手法,革新為易於隨意塑造、飄逸、簡潔的結構及工藝手法。借鑒唐代首飾中,步搖所追求的隨步隨風而動的自然效果,細胞狀編織花苞體與珍珠,可以隨人隨身舞動,頗具韻律。

工藝,有時候於張凡而言有點像畫國畫,材質是銅的,先鎏一遍銀,再刷上金,在金銀的漸變色彩中一種抒情和靈動得以生長,隨意成形,因此有了無窮的意蘊。其中她創作周期較長的「衍」系列作品,更以生命繁衍為緣起,影射了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的創生就如同生命的繁衍一樣,需要互補、交融,最終生髮出新的事物,同時也是對當代首飾何以能成為人們精神生活方式傳達的探索,為本土化的首飾風格尋找一種詮釋的角度。

《衍異-6》銅鎏足銀 足金 450X250 mm 自由形態 2014

雖然很多的工藝都源於傳統,但張凡的作品佩戴是很隨意的,因是銅鎏金,形塑能力極強,可擰、可系、可繞,舒適隨性,並不像古代首飾那樣儀式感強,約束規矩人的行為。除了銅鎏金,也有用純金絲的,但金絲的柔韌性不如銅好,不能隨便擰折,都是根據材料的特性做的,一件一件,就像投射在創作者內心的隱秘願望。

黃金的作用在逐步消退,但人的記憶以及文明代代相傳,已經超越了物質的歸屬。時尚是有周期的,而工藝是開放的,複製仿製並不能為這個時代帶來更多的意義,或許我們都該好好思慮如何往前走一步,才能延續細金的傳奇。

撰文/彗心

圖片提供/張凡工作室

- end -

《Scope藝術客》 總第024期 2017秋季刊

ISSUE024

歡迎廣大讀者前來訂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ope藝術客 的精彩文章:

視界 庭園烏托邦
一周展評 藝術的民族性

TAG:scope藝術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