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選擇,就永遠得不到兩全之計
真正做到聚焦於邏輯業務本身,而不被瑣碎的雜事打擾。
雷軍的小米真的要上市了。
小米IPO或將成為繼2014年阿里在紐約上市以來科技行業最大的IPO。網易科技稱,2017年,雷軍與投行進行接觸,提出2000億美元市值的目標,並得到了投行一致的認可。
2000億美元市值什麼概念?
相當於2/5的騰訊,1/2的阿里,2.5個百度,3.5個京東。(據最新市值顯示,騰訊以5000億美元市值佔領中國互聯網富豪地位,比阿里和京東加起來都多。中國互聯網首富已然換人)
雷軍出生於湖北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18歲考入武漢大學,22歲畢業入職金山,一干就是16年,離開時38歲,已經快進入不惑之年。
離職後,2010年在北京中關村一個大廈內,克服所有的艱難和恐懼之後,14個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就開始了創辦小米的漫漫旅途。
從開始創辦到現在僅僅七年的時間,小米便已達到了可觀的市值水平,這無疑是所有人的共同祈願。而面對這一結果,雷軍坦言,沒有什麼訣竅,就是,熬。
偉大是熬出來的。
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一定擁有鋼鐵般的毅力,足夠克服一切困難。
任何一場偉大的勝利都必須源於一個偉大的選擇。雷軍並沒有說過自己為何會從金山離職,也沒有說為何會有創辦小米這樣一個概念。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概念可以通過影響一個人的感官、視覺和思想,從而指導一個人的行為活動。信念——看似虛無縹緲,實則舉重若輕,它無聲地定格著時代,帶著最有力的控訴,最華麗的基調。當二者相結合,往往可以閃爍出天才的火花。所以,小米自然而然成了這場思想革命的成功輸出,2018年的上市可能會讓小米躋身互聯網一線的地位。
對於目前的互聯網行情,BAT無疑是地位最高的三大龍頭企業,其發展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上。但隨著競爭壓力的加大,可以確定的是百度已然不如阿里和騰訊,其相距甚遠的市值可能會導致中國的互聯網龍頭企業的名字改寫。現在的年輕人很會觀察市場價值,都紛紛投入互聯網行業,夢想有一天可以入職中國最牛的互聯網公司。但問題是,怎麼入?
按道理上來講,互聯網行業應該處在北上廣這樣的城市。
但事實並非如此。
眾所周知,騰訊總部在深圳,並沒有在北上廣。但近幾年深圳的發展速度也足以讓我們每個人唏噓不已。騰訊是很多計算機專業的學子們共同的期望入職之地。深圳作為一所現代化大城市,它包容著飛速發展的信息模式和膨脹放大的人性慾望。在深圳,你不需要拚命融入當地文化,你可以做你自己;在深圳,政府不會辦事拖沓,不負責任,其辦事效率在全國都排得上號;在深圳,你無須溜須拍馬,因為這裡永遠遵從「誰牛逼誰上位」的道理。
相對於阿里,其總部在杭州。居然又不是在北上廣?!曾經有好些人為此著實不解。有人說是因為馬雲是浙江人,他要帶動家鄉經濟發展;也有人說,阿里的總部根本不適合設在北上廣,因為北京企業太多,況且寸土寸金,上海的時髦和前沿屬於金融貿易製造業發展,也不適合阿里。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上海確實錯過了這波互聯網紅利。
要在一個龍頭企業里實現精英階層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是想著要改變世界,當初懷著遠大的志向進入大公司,想著施展拳腳做一番不凡的事情。但往往幾年後,大都數人的志氣被消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往往連修身都做不好。
在大公司里,高手如雲,你原本可能很優秀但是到了這裡就什麼都不是。生活中多得是牛逼的人。但大公司一定能夠給你足夠好的平台和資源,你能體驗到這裡的規範化管理、一體式流程和人才高度集中所帶來的壓力。相比於小公司的低效率、事物冗雜、制度混亂,你確實可以學到太多。
2017年國外一名科學家提出了「斜杠青年」的概念。所謂的「斜杠青年」就是指擁有除自身核心競爭技能外第二項賺錢能力的人。一時間,自媒體們紛紛爭相寫文「如何成為一個斜杠青年」,並鼓勵人們獲得多項生存技能。但與此同時,我們似乎忘了一件事,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當一個斜杠青年。少數人天生資歷很高,可以同時做好很多件事,但大多數人都處在一般的水平,並沒有辦法讓所有潛在的才能都並駕齊驅。根據科學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一次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所謂的同時完成多項工作只是在讓感覺上讓你誤以為自己很厲害,其實這種時候你的效率往往在大打折扣。像這種以犧牲自我效率為代價的行為並非一種明智選擇。
所以,你是哪類人就做好哪類事。切勿盲目跟風。一定要量力而行。
斜杠青年是一種生存方式,術業有專攻也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看清社會發展方向,找到自己最合適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預定的那條路,慢慢摸索,用求知的心態去找到他。
一旦發現了這條路以後,就一定要打起精神走下去。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馬東說過一句話:「在限速80公里的高速路上開60公里是常態,但如果在限速160的高速路上還開60公里就是傻逼了。」
這都是選擇。選擇在哪裡奔跑,選擇什麼樣的企業,選擇與誰同行。但是其結果肯定都只有一種。
有時候選擇是一種奢侈和輕浮的現象。
你每種結果都渴望,每種假設都想要,但是你又不知道哪種選擇更好。往往在這種時候,你可以在一張紙上寫下每種選擇的利弊。
總結所有後,根據利弊大小你便可以找出你需要哪一種選擇。
當然這是很理想化的一種方法。因為任何一種選擇,只要是你設想 的軌道,中途就一定會出現意外和波折,無可厚非。
對未來充滿恐懼,是進行困難選擇時的自然反應。而這種恐懼,來源於對艱難選擇的誤解。
我們不應該認為,在艱難選擇過程中,某種選擇一定會比另一種好。因為我們自身太愚蠢,所以無法辨別。
既然無法定奪,那不如選擇風險較小的那項。因為就算你完全了解了兩種選項,並將其一一對照,你也很難決定。
選擇之所以難,不是因為我們無知,而是因為沒有正確選項。
就像你要去一家餐廳吃飯,如果你只是想要吃飯並且不挑剔地點,你在對比了A、B、C三家餐廳後覺得C還不錯,那你就可能選擇C。但如果你內心有執念,一定要選擇D,那你即使看完了ABC三家以後仍然會去D。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最優」這個說法,永遠可能會有「更優」來將其取代。
選擇疑惑產生的原因,來源於我們對未來的草率設想。
科學思維並非可以解決世界上一切重要的問題,但價值觀的世界不同於科學的世界,科學中一切事物可以被數字量化,可價值觀中卻不能。
當所有選項等價時,你的選擇就變得極其重要。
充滿艱難抉擇的世界,會讓我們變成「原由」的奴隸。唯有在艱難選擇的世界裡,我們才能鍛煉自己的規範性力量,從而可以製造創造性力量,以期得到創造性理由,幫助我們成為心中想要成為的人。
往往在艱難選擇的這種時候,你需要審時度勢、運籌帷幄、蓄積力量、厚積薄發。
但是你要記住,任何一個選擇都不可能決定你的一生。只可能對你接下來的兩三年內的生活有影響。一步與一生,直接的感官是一步可以決定一生,過去的歷史命運論說也這樣告誡後人,每一步選擇的重要性。但隨著社會發展,歷史潮流向前湧進,我們更加傾向於將其理解成「一步不能決定一生」,不管你的選擇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它都是生活的一個階段性嘗試。要留給自己空間,給自己足夠的試錯時間,適當時候可以疏狂一下,何必對自己要求那麼高,把自己包得那麼緊。
社會是一個修羅場,陷於其中的人,個個都身不由己。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萬花筒,我們註定要葬身其中。
感情色彩略微悲觀。
但我更願意去這樣理解社會,即使身處再困難再艱難的處境,你也一定可以從中找出優質的選擇來緩解你的困窘。這一步能不能做到取決於你的逆商有多高。但是很多人在遇到重大挫折時就已經呼天搶地了。所以往往很多時候,身邊的那些優秀學子,多年以後並沒有取得我們意想之中的那種人生高度,最終泯然眾人也。我個人覺得,可能就在這一步出了問題。
人生如夢,須從荒涼中走出繁華的光景來。
不論是哪一種選擇,去接受最壞的結果。一個22歲的成年人理應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且不怨天尤人。
試著去接納生命中每一份挫折。
對生命而言,接納才是最好的溫柔。不管是接納一件事的出現,還是接納一件事的從此不再。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