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米積台原來有這麼多傳奇!你真的知道么?

米積台原來有這麼多傳奇!你真的知道么?

因為米積台鎮地處松滋、公安、江陵三縣交接地帶,所以被稱作為松滋的「東大門」。經考證,米積台始建於清代文宗(即咸豐帝)時期,迄今已有近一百七十年的歷史了,曾被譽為松滋「晚興商貿巨鎮」,有著繁榮的過去。本期先來看看米積台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清咸豐末年,米積台的所在地還是荒湖一片。西部水源接長江,北水至涴市入河,南通洞庭湖。荒湖亂草覆面,蘆荷並生,人畜無入。湖中有一凸起湖面的土台,常有汩(mì)雞子、野鴨子在此棲息。同治初年,遠方獵人因在土台打汨雞子大有所獲,該台隨之傳開而來。以後又有獵人、遊人將土台作為安歇之處,有在此搭棚居住的,有開商鋪小店的。連續幾年江水無瀾,來荒湖的人不斷增多,住戶也與日俱增,加之四周開墾的農田頗有收成,於是土台逐漸發展成集,叫做「汨雞台」。「汩雞台」與湖南有水路相通,湖南米商用船裝運大米堆放台上,再轉運東西南北各集市銷售;復而以「汩雞台」為碼頭,運載所需物資返回,久而久之,「汩雞台」成了湖南商貿水運中的咽喉碼頭。1915年,松滋河形成,河東支幹提也相應築成。當時,西水上溯經沙道觀、新場、朱家埠通長江,北面也有內河抵涴市碼頭接長江。聯結西、南、北三面水路,彙集八方商客,名氣源遠流長的「汩雞台」終於被商人以「米積台」取而代之。自此,米積台之名一直流傳至今。

由於米積台地勢較高,郊野地勢平坦,經濟作物豐產,水陸交通方便,所以,外來人在米積台定居者甚眾,多至十三個省、市、自治區。在定居者中間有山鄉農戶,有雲遊四方的生意客,有躲壯丁的難民,有逃避官府權貴追捕的案犯……這些人分為本地人(原先在此安居的幾輩人,多來自本縣丘陵地區和宜都)、黃幫(以紅安為主)、漢幫(以漢陽縣為主)和北幫(以河南為主)。其中,黃幫人最多,僅棉花商張友山能召集到的同鄉人就多達兩千。

1913年,米積台發展成吉祥、文昌、閘口、河街等四條大街。二十年代,米積台又新發展了牛行街、毛家台街、堤街等大小街道。1927年是米積台人口的高峰期,固定人口萬餘,日流動人口數千。整個鎮,東西長約三公里,南北寬約兩公里。雖然米積台比全縣其它鎮開發遲,但進展快,商貿鼎盛,當時被譽為「晚興商貿巨鎮」。1928年,米積台貨物出入總額居全縣第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松滋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松滋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