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出處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出處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傳習錄》第二二一章

又曰:「諸君功夫,最不可助長。上智絕少,學者無超入聖人之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這便是助長,連前些子功夫都壞了,此非小過。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又曰:「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

解析:

致良知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如陽明先生的一生。先生的祖父、父親都是狀元及第,既是書香世家,又是個官二代,加上少時就有才名遠播,他的人生應該是順風順水一路坦途了吧?可不也是輾轉南北,也曾惶惶如喪家之犬,差點早早地丟了姓名。

既不要因為一時的春和景明而以為以後遇到的永遠是明媚陽光,也不要因為偶然的烏雲壓頂就料定明天的天空必然也是陰翳蔽日。「學者無超入聖人之理」,致良知路上沒有捷徑,有才思如不竭之水涌動之日,也有思維若呆立木雞停滯之時。偶爾栽一個跟頭,獲一次差評,甚至遭一輪誹謗,遇一撥羞辱……都是平常事,都不是影響能否致良知的核心因素。

那麼,核心因素是什麼呢?

一是""致良知的主宰不息""

也就是""不忘初心""

二是""依此良知忍耐做去""

也就是""砥礪前行""

工作和生活中,陽明先生還通過《傳習錄》告訴我們很多的心學智慧。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解析:《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謙虛,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一種永不滿足,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度。而寬大的胸懷,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絕妙法門。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解析人都會犯錯,因為犯錯是我們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於改過。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改過,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這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

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對於別人的錯誤,只要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解析: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

解析: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解析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門的內心是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定心。

創業先創心,心是發動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渤商所培訓部 的精彩文章:

TAG:渤商所培訓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