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不會說,那就別說

如果不會說,那就別說

說話是門學問,相信很多人都已經深諳這個道理。但我們也知道,知行合一是很難的,所以到頭來我們還是不太會說話。此處借用一本書里的話:如果我們能改的,那是缺點,如果不能改的,那是弱點。而弱點往往是致命的。

我以前是個很不會說話的人(現在估計也不太會說話),在經歷了無數次誤解和反思之後,我意識到最大的問題是,自己與他人的溝通絕大部分都是為了說服對方。所以,一開始定位的錯誤直接導致失敗的溝通效果。

其實,溝通的目的可以有很多種,因地制宜地制定溝通策略,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獲取信息,需要傾聽

傾聽是一門需要練習的本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很多人都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停地說說說,這直接會導致兩個結果。其一可能是,剝奪了對方與你雙向交流的機會,於是也就流失了獲取信息的渠道。當你停下來嘗試再次詢問時,對方已經興趣索然,溝通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其二可能是,自己說得天花亂墜的同時也在暴露自己赤裸裸的性格缺陷,聰明人會從你唾沫橫飛的過程中拼湊你所有零碎的信息,並還原出一個近似真實的你。更為甚者,可能會對你形成偏見,並時不時打擊你的弱點,讓你無處遁行。

所以懂得適當克制自己的表現欲,其實是需要內功的。良好的溝通需要雙向交流,你來我往的過程中才能逐步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否則再多的溝通也只是強化自己固有的偏見和狹隘,這種溝通對自身成長必然是無益的。

傾聽需要很多耐心,傾聽時是否真誠對方能夠感受到。在這個時候尤其要摒棄成見、給予包容,越是與自己三觀不符的越要去了解為什麼,存在即合理,傾聽的時候跟隨對方的思路去詢問並了解事情背後的真相,這會讓我們變得更理性客觀、更能夠切中要害。

情感交流,需要換位

除去工作交流,日常生活中的絕大部分聊天都是以情感交流為主。而這種交流的目的絕大部分也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安全性需求。這裡有必要強調一下,這種安全性需求,其實就是希望獲得對方的認可,以此來加強對自我的認可,從而保障自身情感屏障的安全。

我花了很長時間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才終於明白自己其實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具體就是表現為與朋友聊天時滔滔不絕,甚至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很喜歡一句話就把別人堵死,讓別人無話可說。這其實是一種病,得治。

找到病因之後,就可以對症下藥了。很簡單,強化自我的認可,這種認可是內心真正的富餘,認可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種價值不需要別人來肯定、更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物理標榜(比如獎盃、證書之類的)。

其實,這也是很多人說的氣場。人一旦有氣場了,就不會太在乎別人的閑言碎語。反映到溝通中,就會顯得自然、親切、隨和,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會嘗試了解對方的情感需求,並給出適當的反饋,從而形成良好的交際圈和人緣。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當內心強大了,自然不會因為自身的一點成績就到處顯擺,因為不需要別人的讚揚來強化內心安全需求,所以能夠做到寵辱不驚,心智也會愈發成熟。

交流思維方式,而非觀點

如果溝通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服對方,獲取對方的認可呢?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溝通技巧了。我自己認為很有效的一種方式,傳輸思維方式,而非觀點

溝通中詳細清晰地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並引導對方按照自己的邏輯推理,從而得出彼此都認可的結論。這種溝通方式,比單純地填鴨式灌輸觀點對方接受程度要高很多,而且,因為對方接受了你的思維方式,這也就意味著今後在類似的情境下,對方都會根據你設定的思考路徑,從而得出你想要對方得出的結論。

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洗腦」。洗腦的結果是徹底的革命性的不可逆轉的,對方不僅僅被說服,進一步還可能成為我們觀點的傳播者,從而去影響更多的人。

洗腦的過程是漫長的,這也需要我們做好打攻堅戰的準備。不僅僅是言語的反覆,環境的營造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在嘗試說服對方時,需要適當地造勢,切中痛點、並及時給出反饋,通過不斷增加這種溝通的頻率和強度,從而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我其實是個很不會說話的人,記錄這些,也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

道名靈澈上人,文藝女漢紙一枚,金融從業者,家有一寶

努力生活,努力工作,努力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顏語之間 的精彩文章:

TAG:顏語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