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輝:單親媽媽與問題孩子的親子關係
愛對話題:小剛(化名,為保護當事人)十五歲高中生。從小父母離婚,由母親一人帶大。小剛從前是個乖孩子,但因中學時曾被欺負且遭嚴重毆打,令他想要變強壯保護自己與他人。他開始結交混社會的「大哥」,夜歸、抽煙。
單親媽媽一肩扛起家計,努力工作之餘,還必須單獨擔負孩子的教養責任,在家庭與工作之間疲於奔命。當孩子來到青少年階段,一個個頭大的問題便接踵而來。
一、愛恨交雜~母子的心路歷程
小剛的母親為此擔憂不已,為了讓小剛遠離那群大哥不斷讓步,甚至還失去了教育的規矩。
原本相依為命的兩人,在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將加入多種因素,會使得親子關係逐漸疏離,可能因為交友,也可能來自青少年的叛逆。無助的母親,沒有伴侶的支持,也沒有人可以討論,更加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擔心之餘可能演變成愈抓愈緊,而孩子愈逃愈遠。
甚至有的情況,母親會成為孩子的宣洩的所在,他還沒有辦法完全接受「父親消失」的事實。學齡前,他想可能是他做錯事,所以爸爸要離他而去。現在,他慢慢地從那種束縛解脫,可是仍無法受別人批評他父親的不是;於是,母親就成為他宣洩的對象。他的宣洩,其實是他心中長久累積下來對父親的憤怒。
二、男子氣概~孩子的追求榜樣
缺乏父親關愛的小剛,在朋友身上看見了他所渴望的男性特質的展現,一個具有男子氣概的父親形像。他相信自己如果仿效他們能變強壯,且保護自己。
正如小剛這樣,孩子處於青少年時期,往往需要歸屬感和自我認同,因此出現許多自我中心的想法,不願受到母親管束。在幫派中他覺得自己受到保護與被接納,他們不會嘲笑自己的家庭,在原本的家庭中無法獲得足夠的保護與關愛,進而在這個群體中找尋。
孩子想要成長,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感到被愛、被接納而有「歸屬感」;需要感受到值得被認可,有「價值感」;需要感受到有能力有擔當,有「成就感」。
小剛在與不良少年的相處中,他獲得了「歸屬感」,當小剛遇到挑釁時,他知道背後有一群人在給他撐腰,若有需要具有男子氣概的大哥會為他打一架。他也會幫助別人,這讓小剛獲得了「價值感」。同時他也找到日常生活時,家庭中所缺乏的男性象徵,學習並也做到像「有男子氣概的大哥」一樣,滿足了小剛的「成就感」。
當青少年與父母的依附關係愈微弱時,會花更多時間與同伴相處,也會沾染更多問題行為。父母的擔憂和想要控制青少年,讓他們感到不被信任而反抗,這就是青少年問題的循環。
孩子是為了獲得歸屬感,價值感,甚至成就感,的動機是沒錯的。但是結交不良少年的方式顯然不正確,母親(或父親)要學會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共同成長。
三、交心成長~母子的共同目標
母親無法和小剛建立親密的關係,引導孩子成長。所以,她需要做的是:
1、情緒支援
母親需要找到自己情緒支持的吧來源和宣洩的出口,例如,找到能傾聽的人,或者專家,或定期聚會的團體,如教會等,讓自己的情緒獲得緩解與照顧,言行上才不會對孩子有不好影響,甚至學習愛對《卓越情商》課程,才有能量因應小剛的突髮狀況。
2、認識自我
接著要通過愛對「心理解碼」認識自己心理狀況,體認到自己想要控制孩子的慾望與擔憂,因為害怕與挫折的情緒,往往演變為以憤怒與壓制呈現出來,而引導出更大的衝突。關係的建立,家長需要通過關係互動解碼,進行針對性的處理,甚至做心理修復,以免把以往的情感和幼年創傷,轉移投射在無辜的孩兒身上。
3、真誠表達
如果父母可以「承認」他們確認無法掌控孩子,以《高效溝通》的模式,向孩子坦誠自己內心的害怕,就能改善與子女的關係。此舉可以轉變父母在孩子心中「總想要掌控他的大人」的形象,開始對父母另眼相看。例如:「我看到新聞上報道不良少年,我都害怕你是其中之一,也很害怕接到警察局的電話,我每次都不知道晚上醒來沒看到你,是不是再也見不到你了」。母親真誠的描述,將使得話題聚焦在親子關係上,母子必須共同去面對解決問題。
4、同盟關係
最後,要通過學習NLP成長,有能力和技術來重建與孩子的同盟關係。專家與長輩的姿態只會拉開親子距離,父母應試著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讓孩子自己說出他們的需要,再給予適時的協助,才能漸次改善緊張的親子關係。
如果孩子不能得到好的成長:童年時的匱乏就會像幕後魔手,影響孩子的處事性格,與他人的關係互動和自我形象。所以單親家庭,尤其需要注意好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單親媽媽在單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必然會困難重重,但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與孩子溝通,心理修復,就可以解開心結,共同成長。
大家都在看


TAG:愛對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