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第一位歷史老師!

我的第一位歷史老師!

GIF

我上小學時,閬中本地還是舊社會。一至四年級叫「初小」, 五六年級叫「高小」,並開設歷史課。老師是位中年婦女,當時把中小學老師不分男女都統稱作「先生」。

民國時期的小學女教師。

這位女先生很特別,雖值中年頭髮卻已花白,上課不用教科書而是用講故事的方法講歷史,十分生動、有趣,而且好記。對頑皮的孩子,她是從金絲眼鏡框上面看,又有幾分威嚴。我回家把這個第一印象講給父親聽後,父親告訴我,這位女先生他認識,名字叫蒲正序,是位新派女才子,有學問而又命苦,丈夫死得早,留下好幾個孩子,當爹又當媽……

因為父親是個看書報的人,記不起從幾年級開始,他就給我買小人書,當時叫做「連環畫」,紙張印刷遠遠差於現在的兒童讀物,內容也多為古代故事。我喜歡在書上凡是認為是壞人的臉上畫叉。記得最清楚的是對秦檜,不但通本畫叉,而且還把腦袋摳破。有次得到一本大約是講隋唐故事的連環畫,我把彩色封面和內頁上的楊廣也是按習慣畫叉和摳破了的。但因這本書中的故事,沒有說岳、三國、西遊那麼普及,又有許多字不認識,我便拿著這本連環畫去請教蒲先生。不料從她金絲眼鏡鏡框上面投來的眼光,很是嚴肅。

她順手拿過那本連環畫,在我頭上敲了兩下說:「新書你不知愛惜,弄成這個樣子,可惜不可惜?」過了幾分鐘她才轉為慈祥地給我講: 「每本書中都有好人和壞人,但對書是一定要愛惜的!又說,楊廣開始並不壞,立過大功,統一南北。楊廣也是後來才變壞了的。」對於這些,特別是那些老道理,我早就忘了,只是她說楊廣還有文才,又充滿感情,隨口便抑揚頓挫地背出了「蕭蕭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昏君楊廣還有文才!?我感到奇怪而新鮮。小孩子記性好,半個世紀之後我還背得出從蒲先生口中聽來的楊廣的詩句,可見印象之深。

女教師(油畫)

進中學時,閬中已進入新社會。歷史老師多是大學歷史系畢業的專業教師,不過當時幾乎天天都在搞運動,課程重點放在近、現代史方面。老師特別說明,歷史課的中心任務是培養我們的革命觀點與愛國主義思想,薄古而厚今,很少講古代歷史。

上高中時,因為和蒲老師的最小兒子、女兒同班,於是便有機會去他們家中玩。這時候她們一家已從娘家(古老的蒲家大院)搬遷,兩代三四口人住在城東小學的一間舊平房裡,爐灶放在門外的屋檐下。蒲老師老了些,但每天離不了本地生產的廉價白灑,作為女老師,仍然顯出一種不群的樣子。最使我難忘的是她養了一隻鴨子,整天緊跟在她的腳邊,無論上街買菜還是走親戚,總是寸步不離。最「神」的是她進教室上課,那隻鴨子不是在教室外面漫步便是卧在地上休息,等她下課,陪她回家。近幾十年,我見過許多人養的高價寵物狗、貓等也很逗人喜歡,但從未見過有人能把一隻鴨子馴化得如此「通人性」!

有一次我在蒲老師面前又提起了當年記下的,從她口中聽來的,只有幾句的楊廣的詩。因為上高中了,略略知道了一點歷史和舊體詩詞方面的常識,便又把話題扯到了楊廣的身上。我的大意是,楊廣當了皇帝之後,越來越壞,荒淫暴虐,農民起義峰起。壞事干多了的人,自己還是心虛,他說過「好頭顱,誰當砍之?」,可見他也預感到了末日的來臨!

蒲老師批評說我「書沒有讀進去」!她對我講解:楊廣二十多歲率兵打過長江,結束了百年分裂。江南是很富庶的地方,錢財被他集中搜刮到隋朝國庫,富得流油, 「綳面子」時,出手十分奢侈大方。開科取士,搜羅了天下人才。因為他早年名聲不錯,自信一切都到了頂峰,對朝中的賢良進言聽不進去,全國上下沒有一個人敢說他半個不字。已經到了民怨沸騰之時,他還在迷信只要有權、有錢,江山便是鐵打的。你把他說的「頭誰砍」那句話當作是他心虛,就完全理解錯了。那是楊廣絕對的自負!

作為正當中年的強勢皇帝,他不相信歷史常識,他更不相信他奪了皇位只能坐14年江山、只能活到49歲!更未想到未及半百的他會被「身邊人」縊死!

上完高中,我再沒有上歷史課,我的命運多舛,再也沒有見過蒲老師,但在教過我歷史的老師中,雖有不少職稱薪俸很高者,但能啟發我思考,希望我把歷史書「讀進去」的。想去想來,現在還能記得起的,似乎只有這位啟蒙老師。

年老之後記憶銳減,我擔心記錯,便把這些「龍門陣」擺給幾位老哥們聽,好在他們都認同事實「沒有大的出入」。一位退休教師老兄感慨: 「歲月匆匆,人生苦短,一個人無論是以對社會的貢獻還是以其見解獨特、不從眾而能給後人留點特別記憶,也算是一種人生意義。看看六十年前有那麼多老師,現在還能讓人記得,還能引起人們思考的又有多少?」

對於這位老哥的感慨,我仔細一想,與現實一對照也一樣認同「沒有大的出入」,故將斯言當作獻給蒲老師墳頭的一束小花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閬中民俗大雜燴 的精彩文章:

必須糾正閬中的幾個歷史問題!

TAG:閬中民俗大雜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