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失利,上海失利,黃興出逃日本,南京三軍無主,二次革命就此失去精神支柱
1913年7月,二次革命江蘇戰場上,戰鬥爆發前,北洋第五師在韓庄前線僅駐有兩營兵力,五師其他部隊散處各地,尚未集中。連袁世凱也認為江蘇第三師師長冷遹「向顧大局」,命令五師嚴守準備,未可輕進」,尚無主動南侵之意。在討袁軍方面,同樣也無起兵準備。這與江西戰場上早已兩軍對峙的情況不同。
冷遹(1882年—1959年8月18日),字御秋,江蘇丹徒黃墟鎮人
冷遹於南京宣布獨立之前回到徐州,倉促地收攏部隊,於7月15日佔領利國驛。16日晨,冷遹未待全師集中,也未待一、八兩師北上,即以孤軍率先投入進攻,企圖一舉佔領韓庄。7月18日,北軍轉入反攻。袁世凱調兵遣將,支援前線。19日,富有戰鬥力的討袁軍主力第八師由劉建藩率領抵達前線。22日,北洋第四師何豐林旅開抵前線,北軍實力加強。江蘇第三師張宗昌部馬隊在北軍策動下竟率先後退,擾亂了討袁軍的陣線。討袁軍全線潰退,放棄徐州,直奔蚌埠。
李鼎新(1862-1930),字成梅,福建省侯官縣(今福州市)人。
對於上海戰局來說,更為嚴重的是,海軍倒向了北軍一邊。海軍自煙台回滬以後,態度就有所變化,但在上海開戰前,依然「人心甚活」。袁世凱政府派人持京、滬外國銀行匯款一百四十萬兩運動海軍官佐。當7月16日吳淞要塞司令姜國梁宣布獨立時,海軍總司令李鼎新曾派艦隊會同步隊一營往攻吳淞,「乃兵艦多不贊成,願守中立」。
陳其美(1878—1916),字英士,號無為,浙江湖州吳興人
陳其美鑒於滬上各軍力量不足,不得不向南京請援。南京方面看到上海行動不力,影響大局,只好從鎮江趙念伯的三十二旅撥出一團支援上海,於7月19日到達;又把南京的福字營調回上海,於22日到達。至此,上海討袁軍的兵力部署大體完成。
上海製造局
23日凌晨2點55分,戰幕揭開,上海討袁軍向北軍駐守的製造發動進攻。北軍憑藉既設陣地,發揮訓練有素的技戰術優勢和火力優勢,成功地以微小的代價擊退了討袁軍的進攻。討袁軍由於軍官缺乏戰術素養,兵缺乏戰鬥訓練,隊形密集,射擊不準,攻擊乏力,自清晨3時一直戰鬥到上午11時,攻擊無效,傷亡累累,不得不暫時停止進攻。
朱瑞(1883年-1916年8月3日),字介人,浙江海鹽人。
上海戰事爆發後,列強明顯地支持袁世凱。列強外交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向袁世凱政府透露討袁軍的軍事秘密。23日夜,討袁軍因白天攻擊不利,發起夜戰,但依然未能奏效。24日晚,討袁軍依然出師不利。28日晚,討袁軍對製造局北軍象徵性地發起最後一次進攻,很快就脫離了戰線。討袁軍遂由龍華向七寶一線退卻,製造局解圍。7月31日,浙江都督朱瑞派遣浙軍開赴上海支援北軍。松軍被迫輾轉撤往吳淞一帶。進攻製造局之役至此完全失敗。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
黃興坐鎮南京,面臨著軍事形勢惡化,一籌莫展。7月28日,黃興看到敗局已定,悲憤萬分,企圖自殺,經部下一再規勸,遂於是夜乘日輪靜岡丸離寧,一走了之。他本擬赴滬,因無法上岸,遂隨輪前往日本。黃興走後,討袁軍重要將領章梓、洪承點、冷遹也相繼離去。於是,南京陷入了「三軍無主」的局面。
7月29日,即黃興出走的翌日,代理江蘇民政長蔡寅、第八師師長陳之驥、代江蘇第一師師長(原第一旅旅長)周應時等當即宣布取消獨立,並立即發電與袁世凱聯繫,南京獨立運動黯然瓦解。8月2日,孫中山看到寧、滬失利,不得不離滬赴粵,希望在廣東堅持討袁。於是,二次革命的核心地區失去了精神支柱,整個二次革命戰線很快就全線瓦解了。
二次革命江西戰場討袁軍不到兩個月就潰敗,血性江西都督敗走日本,隊伍全被遣散
二次革命雖然表面上先後有8省市舉旗討袁,卻連一個革命的中央政權機構都未能建立起來
血性江西都督終究還是寡不敵眾,猶猶豫豫終於舉起討袁大旗,但還是失去了最佳機會
宋教仁的死讓孫中山決心走上武裝革命道路,但革命黨內部卻爭論不休以致軍事上一籌莫展


※作為晚清第一權臣,他的手段謀略之高明,把孫中山黃興騙得團團轉,甘心擁護他當大總統
TAG:民國歷史研究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