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京最美的15座橋,故事也是美的醉人... ...

南京最美的15座橋,故事也是美的醉人... ...

原標題:南京最美的15座橋,故事也是美的醉人... ...


古往今來,為了通行,人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於是生活中有了各種各樣的橋。這些橋屹立在大自然中,架設在姿態各異的建築物中,成為一個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南京,若是有人問你,南京最有名的橋是哪座,你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南京長江大橋。其實在南京這座山水秀麗的千年古都,不管是刻印著歷史痕迹的古橋,還是因城市發展架設的高架橋、立交橋比比皆是。


今天事兒哥就帶大家來看看南京那些著名的橋,和它們自己的故事。


天生橋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天生橋位於南京市溧水區,在寧高公路西側,距縣城3公里, 距祿口國際機場18公里,面積1.1平方公里。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為溝通南京地區與兩浙地區的漕運而建。也是中國僅存的古代人工運河上,橫跨兩岸巨石而成的天生橋,現已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小故事


這座橋承載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和淚。據史記載,朱元璋派李新開鑿胭脂河的時候,發現一塊巨石橫於河中,擋了去路。於是利用熱脹冷縮原理, 焚石鑿河十五華里,中鑿石孔十餘丈,以通舟楫,上接石臼湖,下連秦淮河,10 年勞役死者萬人, 終於創造出天生橋——胭脂河這樣的人間奇蹟。橋因勢而成,故名"天生"。



所以說,天生橋實際上並不是天生的橋,天生橋是因胭脂河而生,而開鑿天生橋時焚石鑿河十五華里,使得山崗岩石夾雜著紫紅,猶如胭脂,胭脂河之名便由此而來。



在人工運河上留石為橋,是當年工匠們的創舉,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可惜南橋早在1528年崩塌,僅余現在的北橋。現存天生橋長34米,寬9米,像這種在人工運河上留下巨石而成的天生橋,國內僅此一座。


在胭脂河開鑿時,工匠們選擇石質堅硬、地勢較高的地方作為縣城向西的通道。現在此處已成為一大勝景,乘船進入胭脂河,只見兩岸怪石高懸,絕壁危岩,一條巨石橫跨兩岸,十分壯觀。


胭脂河——天生橋現已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金陵新四十八景之——凝脂沉霞,因河兩岸險峻、陡峭、秀麗、幽深,素有「江南小三峽」之稱。



童男橋


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1905)年



該橋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1905)年,跨於大河之上。大河東流匯入雲台山河。童男橋是一座縱聯分節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橋長15.3米,寬4米,矢高4米,凈跨5米,橋基長約4米,橋主體由當地產砂岩和石灰岩壘砌而成。



這座橋曾經也是一個繁華之地,歷史上也是條要道。但因為後來通了公路,原來的土路漸漸荒廢,坍塌成了田埂,這座橋也被人遺忘了。漸漸地被灌木和深草所掩蓋,除了種田的農民來往經過踏出一條小徑,幾乎看不出原來模樣。


逸仙橋


修建於1929年



逸仙橋位於南京秦淮區。這座橋原先是一座十分破舊的石橋,緊臨明故宮皇城西安門,是為迎葬孫中山靈柩築中山大道時建。1929年建橋,名逸仙橋,1963年、1997年改建,仍稱原名。


【小故事】


逸仙橋是當年為中國民主革民的領袖孫中山先生修建的。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後,按其所願,葬於古城南京的紫金山。但是因為南京當時的城市交通系統還不是很完善,於是就在南京修了中山北路,中山南路,中山東路。來行使在載著孫中山先生靈柩的車子。



由於當時中山東路上的一座石橋十分破舊,國名政府下令,重建此橋,並改名逸仙橋。逸仙則是孫中山先生的號。


後來,在侵華日軍佔領南京時,日軍就是踏著這座橋,從城東方向進入市區的。1949年至今,逸仙橋的橋面不斷擴面出新,但那象徵著孫中山先生的欄杆始終沒有動。這座橋成了南京的驕傲!


七橋瓮

修建於1440年(明正統五年)



七橋瓮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紅花街道七橋村,是南京現存體量最大的古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明朝正統五年(1440年)建成,比重修的盧溝橋還要早4年,是中國唯一一個用「瓮」而不是「橋」來命名的古橋。



【小故事】


在明代稱上坊橋,清代改稱七橋瓮,因橋有七孔而得名。七橋瓮建於明初,溝通秦淮河兩岸,又為軍事要衝,是明朝拱衛都城南面的門戶。太平天國兩次破清軍於此,辛亥革命光復南京後,江浙聯軍又在此大敗守軍。


七橋瓮中瓮石刻記載了歷代對該橋的修理情況,有「清順治六年(1649年)重修」、「上元縣知縣陳祖道重修」、「南京馬路工程處重修」等字樣。



這座橋全長89.60米,寬13米,高25米,橋身酷似彎弓,1956年曾對橋身兩側和瓮壁進行維修,同時修補殘損分水獸頭;1964年,增建水泥橋欄;1974年鋪設瀝青橋面;1982年七橋瓮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對整座橋樑進行了綜合修繕,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的七橋瓮依舊保持著明代的原貌,橋墩、橋瓮和獸頭等均是原物。橋瓮上方橋耳兩側還有16隻精雕的螭首獸頭,堪稱中國古代拱橋中的傑作。七橋瓮橫跨秦淮河上,地處交通要道,且深沉寬闊,十分壯觀。附近現已開闢為七橋瓮生態濕地公園。


玄津橋


始建於明初



玄津橋在中山東路逸仙橋南,為三孔石拱橋,橫跨古楊吳城壕,長41。6米,寬19。1米,始建於明初。原橋面、橋欄兩端各有一對石獅。明末橋兩側還建有游廊。1981年橋面改瀝青路面,橋欄用水泥補砌。


由於皇宮處於南京城東,所以官員日常大多從西安門出入皇宮,所以玄津橋使用頻繁。清代為避康熙帝玄燁之諱,玄津橋改為元津橋。1929年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梓而辟中山東路並建逸仙橋,玄津橋不再做為交通要道。2001年仿照明代風格用漢白玉修復了橋欄。



值得一題的是,玄津橋東南側,還保留了一小段明代的橋欄,非常珍貴。這段橋欄可以說是南京明初皇家建築(特別是橋樑)的一個「孤本」,因為明故宮的金水橋、明孝陵的升仙橋的橋欄都絲毫不存了。


可以看出玄津橋橋欄與皇宮內部建築的橋欄不同,採用的並不是明初典型的龍鳳柱頭,也不是壽桃形柱頭,而是粗壯的方型柱頭,上面覆的是蓮瓣紋樣。欄板也非常粗壯,採用的是傳統的寶瓶裝飾,意味著「出入平安」。


在橋欄東西南北四個角,柱頭上分別雕刻著一隻小獅子,可惜現在只能看到一個,還十分殘破。小獅子的雕刻是典型的明初皇家風格,底座是一個小巧精緻的須彌座。


文德橋


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



你有多少次去夫子廟,路過這座古橋。文德橋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其後多經翻建。「文德橋」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的意思。


【驚心動魄】


歷史上的文德橋多次發生橋欄塌陷事故,尤其是光緒三十年(1904)端午節,市民在橋上爭觀龍舟競渡,正當興高采烈之際,橋欄斷裂,橋身傾塌,造成了數百人落水的慘劇。相傳幼年的茅以升那年正好生病在家未能去觀看龍舟,後來聽小夥伴講述這件事,便暗下決心修建橋樑。


文革時期的文德橋還是木質結構,經過風吹雨淋,走在上面已是搖搖晃晃,橋身也只是簡單地油漆了一下。我們現在看的文德橋已是歷經多次翻建之後的了。



【文德分月】

這是由於文德橋處於特定的位置和結構,正值日晷子午線上。每年家歷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後,在該橋東、西側的秦淮河上,可見水中左右各半邊月亮。無論從橋的哪側往下看,河裡都只有半枚月亮,稱「文德分月」。


清代文學家吳敬梓曾夜遊文德橋,見此奇觀,詠詩一首:「天涯羈旅客,此夜共嬋娟,底事秦淮水,不為人月圓」。唐代大詩人李白酷愛明月。他來文德橋附近酒樓飲酒賦詩,只見皓月當空,突然,他發現月亮掉在水裡,醉意朦朧中跳下橋去,留下了李白投水撈月的佳話。



【靠不住】


南京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諺語,「文德橋的欄杆——靠不住」。多用來形容一個人不靠譜。想當初這一帶可是極其繁榮昌盛,每年農曆十五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來文德橋賞月。


就在某一年的十一月十五這一天,興緻勃勃前來賞月的人群中突然聽到了「轟」一聲。橋東的欄杆塌了,不少賞月的老百姓掉入河中。就在百姓驚魂未定的時候,西面的欄杆又飛出去了,人潮又一次翻入河中。據說那次事件有幾十個老百姓未被救上來。從此,南京人不再相信文德橋,常把這句諺語掛在嘴邊表達人或事不靠譜。



【君子不過文德橋】


文德二字取文德以昭天下之意,但南京民間有「君子不過文德橋」一說。原是因為當時的夫子廟一代為科舉重地,每有趕考學子聚集苦讀;對岸則是名冠江南的酒肆妓館之地。文以載德、厚德載物的儒家正統,與及時行樂、紙醉金迷的金粉之地,只隔一座文德橋。


武定橋


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



文德橋向西南不遠處,有一座橋叫武定橋,它建於南宋淳熙年間,當時叫嘉瑞浮橋,因其在長樂渡之上,又叫上浮橋,當時長樂渡叫下浮橋。


明朝初年,中山王徐達家的後門正對此橋,徐達謚武定,遂改橋名為武寧橋。清道光皇帝叫旻寧,又改為武定橋。此名又與文德橋相呼應,俗稱文、武二橋。


不得不說的是明清至民國時期,這裡妓院盛行,六朝金粉,笙歌不絕,建國後才出現嶄新的風貌。



文源橋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南京夫子廟泮池東面的文源橋,以前叫白鷺橋,再前則叫黃公橋,是為紀念一位「三元及第」、名叫黃觀的侍講學士為建文帝殉難而興建的。



【小故事】


黃觀,字伯瀾,安徽貴池人。由於他從秀才到狀元(洪武二十四年),經過的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時人讚譽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後遷禮部右侍郎。在建文朝任侍講學士,住南京石壩街。


他與方孝孺、齊泰等同為建文帝所親信重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下南京時,他反對燕王朱棣大行殺戮,逃往家鄉。



朱棣對他的家屬進行了令人髮指的報復。他派人將黃觀的妻子翁氏及女兒抓起來,將翁氏配給象奴。翁氏不甘受辱,乘機攜二女及家人奔淮青橋投溪而死。


黃硯聞訊,痛不欲生,在貴池面向金陵而死。後人在其居處建黃公祠,又在此建木橋,名黃公橋。民國二十年重建,解放後更名白鷺橋,因橋可通達白鷺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李白)。



1986年再次整修,在橋上發現清同治(1869)年中秋重刻「黃文貞公傳」石碑一塊,證實此橋確為古黃公橋。1997年有學者建言,橋的北岸為儒學科考文化的重地,橋名應與文德橋呼應,故再更名為文源橋。



文正橋


建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



此橋以西20米原有利涉橋,建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康熙二年(1663年)木橋改建石橋,民國時期利涉橋嚴重破損拆除,橋墩尚存。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利涉僑東側建鐵路橋。1958年拆除貫穿市區的鐵路,此鐵路橋改為人行橋,定名文正橋,寓於「夫子廟儒學內涵、科舉考試為金陵文化正統、正宗」之意。




【小故事】


這個橋的有名,是因為桃葉渡的故事。站在文正橋上向對岸看去,桃葉古渡就在眼前,那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接送小妾桃葉的地方。


遙想當年,青溪渡口,黃昏時分,一代錦衣名士佇立晚霞中,耐心等候著一葉輕舟。而在小舟上,一位紅粉佳人正向他含笑招手致意,那是何等的情致!



長干橋


始建於楊吳時期



長干橋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跨外秦淮河,長干橋始建於南唐,為南唐宮毆御街直達城外長干里的必經之道。


南宋年間,戶部尚書馬光祖重建,更名長安橋,為五拱石橋;明初復建,又名聚寶橋;清代歷次修之。它前臨長干里、雨花台,後倚南門、鎮淮橋,百雉紆遇,萬戶櫛比。



長干橋猶如古城金陵的門牙,曾屢遭戰火,橋因此而漸圮清代後期和民國時期皆修建過。


明初


清代


明初改建,又名聚寶橋。清代多次維修。


太平天國


在天京防衛戰中遭破壞,清光緒二年修復,橋長43米。


1937年


抗日戰爭時炸毀。日偽時期搭木橋維持交通。


1946年


草修,兩年後崩塌,臨時架設軍用便橋,維持交通。


1951年


1月


由市建設局重建。利用原橋基重建墩台,設計車輛荷載為汽-13級、拖-60級,第一任市長劉伯承題寫橋名。


1975年


汛期排洪仍不順暢,再度擴建。


從中華門城堡出來,即邁上了凌空越阻的長干古橋。立橋望水,只見遠處帆檣順著占老、恢弘的城牆移動;橋下秦淮湍流,橋畔春風如絮,柳花似風雪;橋上整日車水馬龍,行人絡繹,一派春意盎然的昇平景象。



朱雀橋


建於東晉時



朱雀橋,歷史上又稱大航、大桁、朱雀航,為東晉時建在內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該橋應在今中華門城內的鎮淮橋和武定橋之間,正當古長樂渡之處。


附近烏衣巷有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唐詩人劉禹錫在懷古名篇《烏衣巷》詩中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詠的名作產生後,烏衣巷和朱雀橋便聞名於世。



但是其遺址在清代已難尋覓。清人陳文述的《朱雀橋》詩云:「野草溪花媚晚涼,殘基猶說晉咸康;鎮注橋北無遺址,何處當年廿四航?」說明朱雀橋遺址在清代已難尋覓。


人們為追憶朱雀橋,往往把鎮淮河當作昔日的朱雀橋。不知有多少歷代文人名士來此抒發過桑梓情思,撫今追昔!如今在南京城南中華門城內的武定橋和鎮淮橋間新設朱雀橋,尚不失當年風範。



淮清橋


始建於南朝



淮清橋是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建康路東段的一座石拱橋。始建於南朝,古名青溪大橋,後因古青溪與秦淮河在此匯流而得名淮清橋。


在1954年,橋樑曾整修,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公布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橋畔有亭,供人歇息。橋亭有聯,集唐代詩人劉禹錫、韋莊的名句:「淮水東邊舊時月,金陵渡口去來潮」。意境清雅,為金陵橋聯佳作。現橋為清嘉慶年間重建,惜亭未重建,聯亦不存。東晉王獻之迎桃葉的渡口桃葉渡,即在此橋附近。


明末詩人余懷寫「青溪」詩,對當年淮青橋面貌有描述。詩云:「樽前絳雪押冰綃,海上仙雲墮砌橋,欲問先生歸游處,青溪渡口赤欄橋」。解放後,橋面和橋欄都進行了整修,現橋長17米,橋寬14米仍為石拱結構。


南京著名文化學者薛冰說,淮清橋的得名,就是因為這裡是秦淮河與古青溪的交匯處。秦淮河古名「淮水」,取一個「淮」字,再加上一個「青」字,就成了建在這裡的古橋的名字。由此看來,「淮青橋」才是正確寫法,現在通用的「淮清橋」並不準確。



九龍橋


建於明朝初年



九龍橋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東水關東側,為一座橫跨秦淮河的南北向無鉸五孔石拱橋,長51米,寬12.4米,高5.7米。該橋建於明朝初年,因鄰近通濟門又稱通濟橋(今在其東側建有新的通濟門橋)。



【小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他的王朝和繁榮明朝的經濟,建造了這座橋,朱元璋為"鎖"住大明朝的"風水",給此橋起名為"九龍橋",希望藉助龍的神奇力量"鎮住南京的風水",以永保大明朝的宏偉基業代代的相傳。



清光緒十年(1884年)曾重修,1937年抗日戰爭中橋被日軍飛機炸毀一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按原樣恢復。


秦淮河在此處分為內外兩股支流。2001年整修時在保留橋基的同時重新鋪設了青石橋面,並安裝了雕石欄杆,現為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的一部分。



南京長江大橋


20世紀60年代



南京長江大橋是南京的標誌性建築、江蘇的文化符號,共和國的輝煌,也是中國著名景點之一,被列為新金陵四十八景。它也是中國橋樑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這座大橋是新中國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鐵路、公路兩用橋,是中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當時國內最大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它的建成通車,成為溝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標誌著我國的橋樑建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從20世紀初到抗戰淪陷,再到新中國成立,這座大橋的建設計劃一直被耽擱。終於在國務院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末期,即提出修建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計劃。


1960年1月18日,主體工程正橋橋墩開工,正橋9號墩鋼圍籠浮運下水,宣布南京長江大橋正式開工,大橋建設全面啟動。大橋在建設過程中,克服了技術、自然災害等多方面的困難。


【建橋期間的困難】


地質複雜


南京段的長江一般是指從安徽馬鞍山采石磯到江蘇鎮江這一段江面。這裡的地形似一個肚兜,水深浪急。險要的地勢,形成了「長江天塹」。


洪汛災害


1964年9月,大橋工程遭遇建設中的最大危機:在秋汛洪水的衝擊下,大橋面臨著沉井傾覆、橋址報廢的巨大危險。建橋工人在洪水中冒著生命危險,連續搶險近兩個月,最終採用林蔭岳的「平衡重止擺船」方案克服了沉井擺動,使大橋轉危為安。


經濟困難


大橋開工不久,中國面臨三年困難時期,大批工程下馬。費用一再被壓縮,後來周恩來總理批准大橋作為特例繼續招工、購買設備,南京市政府則保證了生活物資的供應,施工得以繼續進行。


國際形勢


1960年,由於中蘇關係破裂,從蘇聯進口的部分鋼材不合格,蘇聯後來更拒絕供貨。1961年,中國決定使用國產鋼材,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文革武鬥


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建橋職工分成兩派互相「武鬥」,大橋工地陷於癱瘓。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派部隊入駐工地,調解兩派矛盾並參加施工,大橋建設得以繼續進行。在大橋建成前,每天有數千名南京市民在大橋工地義務勞動,大橋建設者熱情高漲。


所以南京長江大橋這一路走來著實不易,南京百姓也深知其味。以至於現在只要提到南京長江大橋,都深感驕傲。它在每個南京人的心中,不止是一座橋。在這裡我們能夠傾聽歷史的回聲,能夠走進崢嶸的歲月,能夠感受民族的意志。


建設中的長江大橋




五萬人慶祝南京長江大橋通車




48年彈指一揮間,現在的南京長江大橋已經老了,封閉維修改造工程最快在下周開始。這老傢伙是時候好好休息休息了。



南京大勝關大橋


2006年8月4日



大勝關長江大橋代表了中國當前橋樑建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世界鐵路橋之最」,是世界首座六線鐵路大橋。


雙跨連拱為世界同類級別高速鐵路大橋中跨度最大;是目前世界上設計荷載最大的高速鐵路大橋;設計時速三百公里位於高速鐵路大跨度橋樑世界領先水平,極具紀念意義。




從外觀上看,大橋由3個主橋墩在湍急的江水中撐起巨大的身軀,兩架組合鋼拱架組成優美的「M」形,與「一」字形橋面一起,把水天一色映襯無遺。


大勝關大橋創造了長江上建橋的多項新紀錄,為京滬高速鐵路全面開工開了個好頭。2011年1月,大橋正式通車。




其實,在南京,有故事的橋,遠不止這些。有些已經消失在時代的潮流中,有的靜坐在角落默默無聞。無論哪一種,都可以聽到歷史的回聲,看到古人造橋技藝的精湛,遙想那時小橋繁華的風景。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


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


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圈 的精彩文章:

好消息!今後有望坐遊船從南京主城直達溧水啦!

TAG:南京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