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孩子立界限

為孩子立界限

第十三章、誠實乃為上策

顯露律

還記得我(克勞德博士)八歲那年,有一天發生的事。 我犯了一個大錯,但當時並不知道。 我想我那時候是想要報復十六歲的姐姐,因為我可以報復她的機會很少,而且隔很久才那麼一次,因此,我想好好把握。

姐姐雪倫和朋友在房間里胡鬧,有一個人亂丟枕頭,把吊在天花板上的燈打破了,但她們很快就想出辦法來處理那盞燈,讓人看不出來燈壞了。 我姐姐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卻不曉得她有個鬼靈精的小弟正暗自盤算著。

爸爸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告訴他姐姐她們所做的事,我跟他說她們打破了燈,他要我帶他去看。 我帶他去的時候,不知道雪倫和她的朋友還在那裡。 我當場被逮,爸爸在房裡問我破燈的事,姐姐她們則看著我這個告密者。 我不記得父親怎麼對待她們,卻還記得她們怎麼對待我,那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

等到我了解這個事件所牽涉的法則時,已經過了好幾年。 但那天我了解到一個現實:當你在別人背後打小報告時,就要預期在人際關係上惹來麻煩。

在人際關係裡面,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直截了當地溝通,以及把關係裡面發生的任何事,完全開誠布公。

在人際關係裡面,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直截了當地溝通,以及把關係裡面發生的任何事,完全開誠布公。 我沒有先和姐姐說我對她所做的事有什麼想法,給她機會去自首;也不夠關心想了解她是否計劃自己找時間告訴父親。 我的行為有兩個主要的動機:我要姐姐受處罰,還有我怕直接和她溝通。 我愚蠢地認為,我不需要借她之力就可以把事情做成,也不必去處理她的怒氣。

自從我成為心理學家以後,才學到許多不直接溝通所帶來的破壞性。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我和甲君之間有問題,卻告訴了乙君,結果就製造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告訴了乙君;第二個問題是,乙君對甲君有了甲君所不知道的感覺;第三個問題是,甲君發現我告訴了乙君,覺得被我出賣。

另一種相關的問題是這樣發生的:甲君告訴我有關乙君的一些事,然後我去告訴乙君,乙君就生甲君的氣,而甲君並不知道乙君生氣的原因。 之後,甲君就生我的氣,因為我去告訴乙君他所講的事,或是,甲君否認說他根本沒有跟我講什麼。

聖經說到許多這種不直接溝通真相的事情,也說到直接溝通在修補關係上的價值。 下列經文指出上天對人不坦誠溝通的看法:

"隱藏怨恨的,有說謊的嘴,口出饞謗的,是愚妄人。 "

"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 "

"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 因為我們是互為肢體……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

不直接溝通會使我們成為愚妄人、製造問題,並使我們要為問題的存在而擔罪,也使我們在埋藏怒氣和爭吵時,進入人魔鬼的網羅。

上天不但反對人不直接溝通,在人際關係和與他人解決問題的事上,也多論及直接溝通的重要性。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

"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

"當面的責備強如背地的愛情。 "

直接溝通是應對人生最好的方法,但許多人不用那樣的方式來處理與別人之間的關係,反倒用逃避(忽視那個人或那個問題)、三角關係(把第三者拉進來)或是忽略的方式來處理。

"坦誠律"說出,人生最好是活在光明當中——亦即事情最好公開,即使是負面的事;不論消息是好是壞,我們都需要知道。 衝突或懷恨都會破壞兩個人之間的聯繫,唯有透過坦誠溝通,才能夠恢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然而,這並不是說,需要把那些煩擾我們的大小事情都提出來討論,因為有一大半的時間,我們覺得受到激怒,可能問題是出在自己。 最煩人的莫過於老是聽到某人說:"我們需要談一談。 "正如箴言所說的:"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 "

但是,當有價值的事物受到破壞、某個人受到傷害或某人的行為不被接受時,則輕忽、逃避或把第三者拉進來,都會導致關係上更多的問題。

此外,人都需要主動傳達他們的需要、期望、意願和感覺。 你必須幫助對要求所需的事上既害羞又被動的孩子,學習主動去要求想要的東西,那些想要人家注意或安慰,卻畏縮不前的孩子,需要學習如何主動把這些感覺帶進人際關係裡面。

讓我們來看一些可以幫助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開放和坦誠的原則。

原則一:你自己先活出坦誠的法則

我最近去拜訪一位同事,他那十二歲的兒子看來非常忙碌地在吸塵,收拾他在家裡到處亂丟的東西,把衣服拿去洗衣房。 我以前從來沒有看過他這麼勤勞,所以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想我大概是惹了麻煩,"他說,"所以我在清理家裡,因為有可能跟這件事有關。 "

"你說'有可能跟這件事有關'是什麼意思? "

"唉,只要我媽跟人打電話,我就可以肯定她在不高興,所以我最好小心一點。 "

"你到底做了什麼? "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定有什麼事惹她不高興。 "

"你怎麼知道? "

"你看得出來的,她就是和平常不一樣。 "

後來的結果是:他媽媽是在生氣沒錯,但不是對他,是對丈夫生氣。 然而,讓人難過的是,這個十二歲的孩子竟然生活在不小的焦慮當中,認為是他做了什麼事才惹母親生氣,而他並不知道到底是為了哪樁。 我覺得這很悲哀,於是便去向他父親怎麼會這樣。

我聽到的真相是這樣:他的妻子從來不直接告訴人家她想要什麼,也不跟人家說他們做錯了什麼,結果呢? 她可以改變整個家裡的氣氛,他們所知道的就是"她在不高興",然後家裡的人要去找出誰做了什麼事惹她不高興。

這種行為教給她的兒子非常不好的榜樣。

第一,讓他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信心,他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對還是錯。

第二,他不能夠自由地去愛母親,因為他要忙著掛慮母親的感覺,又要顧到她的情緒和那種間接的溝通方式。

第三,他一直在觀看和仿效這種最終會破壞他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溝通模式。

父母彼此之間跟子女之間的溝通方式,是"坦誠律"的出發點。 你必須活出要孩子學習的榜樣,在你生氣或跟他們起衝突時,要用愛心、坦誠、直接的方式,對他們說出來。

你必須活出要孩子學習的榜樣,在你生氣或跟他們起衝突時,要用愛心、坦誠、直接的方式,對他們說出來。

原則二:讓界線清楚易懂

孩子在一個沒有清楚定下規矩和期望的家庭裡面,很難培養出有條有理的個性。 當你對孩子有要求和規定時,要確定他們知道那是什麼,你才有機會訓練他們。

"訓練時刻"通常發生在父母和孩子分頭"做工"的時候。 父母所作的工就是"定界線",孩子所作的工就是"破壞規定";然後做父母的糾正孩子的行為並給予管教後,孩子若再度破壞規定,父母就要執行後果,並給予同理心;之後,這個規定就成為孩子必須面對的現實,並將之內化到生活裡面。

如果規定不清楚,就沒有辦法做這樣的訓練,整個過程會受到破壞。 要確定孩子知道他做錯了什麼,以致你可以教導他們如何做對的事。 就如聖經所說的,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使我們知道自己是犯了法的人,這個道理對孩子亦然。

原則三:消除懼怕,使他們放心溝通

小心不要把"愛"和"限制"分開,你要有恩慈、有愛心,但是要保持足夠的堅定,讓他們知道,他的怒氣不會毀了你,也不會驅使你離開他。

不肯直接溝通的基本原因在於"懼怕",一般而言,兩種懼怕使人不敢坦誠"怕失去愛"以及"怕人報復"。 我們怕如果向人坦白表露怒氣或受傷害的感覺,那個人就不再理我們或是生氣。 此外,孩子會誤以為他們的怒氣極具威力,足以毀掉你。 因此,你要讓他們知道,你比他們的反應更大,讓他們藉此也可以了解,自己比他們的反應更大。

這兩種懼怕是普世性的,但對那些家裡真的很讓人害怕的人而言,這種懼怕更加厲害。 我輔導過許多成年人,在他們想要向人袒露所感受到的事情時,就會在恐慌和懼怕中退縮下來。 事實上,這種恐懼力量就是許多成人沮喪和焦慮的根源。

對於這種普遍的弊病,身為父母的你可以或是消除之,或是增強其嚴重性。 請參考下面所舉的例子,看看你如何增強懼怕感或消除它。

這個法則的關鍵原則在於:

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接受的,懂得表達感覺是件好事。

然而,表達感覺有某種限度,例如"我很生氣,""我討厭你! "這類說詞可以接受,但是說"你是大笨蛋! "就不可以了。 打人和亂丟東西也不可以。

你要先給予同理心使你們有所聯結,先包容、接納、關心孩子的感覺,然後再尋求了解。

"自製"是最重要的要素,孩子在這種時刻會失去控制,他們需要你的制約。

小心不要把"愛"和"限制"分開,你要有恩慈、有愛心,但是要保持足夠的堅定,讓他們知道,他的怒氣不會毀了你,也不會驅使你離開他。

你要把自己的驕傲、自我,和自我崇拜放在一邊,因為從你內在這些部分所帶出的負面反應,會增強孩子最原始的懼怕。

【事件】:孩子對你定的限制生氣

如何增強懼怕:生氣回去。 攻擊他生氣的表現。 讓他對自己的生氣感到愧疚。 對他保持沉默、不跟他說話。 以行動來諷刺他的感覺。 拿他和好孩子做比較。

如何消除懼怕:對他的生氣給予同理心。 同情他因為限制和失去願望而有的挫折感。 幫助他把生氣講出來。 保持對他的溫柔和關愛,但態度堅定。 持守所定的限制。 生氣的感覺過去後,限制他用攻擊或不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事件】:孩子對你錯怪他的事生氣。

如何增強懼怕:在他的控訴中顯出受傷害的樣子。 給他一些諸如"你竟然膽敢質詢我? "之類的話。 責備回去。 撤回你對他的愛,發怒凌駕於他之上。

如何消除懼怕:同情他所感受到的痛苦。 以開放的心胸留心傾聽他對你行為的反應。 幫助他把對你所做的事不喜歡的感覺講出來。 你如果真錯怪他,要承認並向他道歉。 你如果下次又那樣做,請他讓你知道(這會讓他知道你很認真看待他的抱怨)。 你若沒有做錯,告訴他你了解,但你真的沒看到做錯了什麼,謝謝他告訴你。

【事件】:孩子生命中受到傷害

如何增強懼怕:告訴他停止哭哭啼啼,叫他愛哭鬼。 告訴他不準再哭,不然你可是要讓他哭個痛快。 取笑他。 拿他和兄弟姊妹或朋友作比較。 說他娘娘腔。

如何消除懼怕:同情他的感覺。 給予他理解和安慰。 幫助他把受傷的感覺和所發生的事講出來。 不要太快糾正他或分析現實給他聽,等他情緒平復後再說。 要他想辦法和朋友解決問題,不要成為他和外在世界的緩衝劑。 給他安慰;教他如何避免和別人起衝突。 寄予同情和理解,他會拿受傷害當作逃避人生的借口,不要讓他如願以償,也不要滿足他的要求。 告訴他,表達情緒是好的,但從現實生活中退縮是不可以的。

彼此有摩擦之後,要有一點向孩子保證愛意的時間,即使只是摟摟他,也會讓他知道,雖然是在衝突之中,也不必擔心你和他之間的聯結。

鼓勵孩子把感覺用話語表達出來,因為他們需要對自己的感覺負責任。 你幫助他把感覺講出來,會增強他的內在力量,讓他看到自己的感覺比至終的現實情況小得多。 如果能夠講得出來並且說明自己的感覺,這些感覺就只會是感覺而已,它們就不再是像地球那麼巨大的實體。 要讓孩子知道"覺得難過"和"覺得像世界末日來臨"並不一樣。

你知道孩子已經處理了他的情緒之後,再來告訴他要學的功課,不要在與他短兵相接的同時就教訓他,他聽不進去的。

主要指導原則如下:你要告訴孩子,我們之間的關係大過這些衝突、感覺或經驗,這些衝突過去以後,我們仍然保持聯結和感情。

原則四:不要增強孩子"沉默的表達"

蘇西的父母很擔心四歲的女兒逐漸退縮到幻想的世界,來找我替她治療。 蘇西有幼兒憂鬱症和精神創傷,有時候我在和她玩遊戲的時候,說了一些話讓她覺得受傷害,或是她感受到一些事情,但是不願意表達出來的時候,就會離開我,自個兒去玩玩具。 但在這同時,我知道她在看我會做什麼,我也感覺到一股拉力讓她落入情緒裡面。

這種現象在家裡發生的時候,她的母親通常會問她怎麼回事,蘇西什麼話都不說,而她的母親就會作個假設,認為有什麼事不對勁,就給她一些東西,例如"你看起來很難過,我們一起去拿塊餅乾吧! "

有一天,我決定要直接處理蘇西的感覺,沒想到碰到極大的反彈。 "蘇西,你看起來很安靜,怎麼回事? "我問她。

"沒事! "她說。

"我不信你沒事。 "我肩頭一聳。

"我想我要坐在這裡等著你告訴我! "我說。

"隨你,我可以走了嗎? "

"不可以! "

接下來是一股又一股的緊張交疊,我不讓她走,她愈來愈生氣,然後她發現自己在泄漏感覺,便想要再度壓抑下來。 但是,我不放過她,打算守住界線,直到兩個人其中一個精疲力竭為止。

"我要一直坐在這裡等你告訴我。 "我跟她說,然後盯著她看。

最後,她開始掉眼淚,但是沒有真的哭出來。

"你看起來很難過。 "我說。

她開始哭得更厲害,她哭的時候,我安慰她。 然後,她開始把話說出來,告訴我在她身上發生過的那些壞事情。

那一天,有道橋樑在我和她封閉的內心世界築了起來,然而,更重要的,她主動與我們坦白、直接地說出所經歷的事情,而不是被動地表現,希望別人來救她。 很快地,她的父母學會如何要求她直接和坦白的表達,她的行為模式就改變了。

一般而言,退縮型和對抗型的孩子,都是懷抱著恐懼感,你要保持溫柔和關愛,但同時不要對他的"沉默表現"讓步,就會讓他知道你是站在他的懼怕和痛苦那邊,但不站在他處理這些感覺的方法這邊。 有些父母發現,要求那些不予表示的幼童"把話講出來",是很有助益的用詞。 孩子的行為不會一夜之間改變,但要記得兩個要素:表達你的關愛,並要求他溝通。

在我的例子里,我等著蘇西講出來,加上不許她離開的限制,終於打破了緘默。 然而,有時候你必須更主動地去探索孩子的感覺,對他的沉默給予解釋或問一些問題,例如:"你現在看起來好像很生氣"、"你現在看起來好像很難過"、"我想你可能在生我的氣",或是繼續請他讓你知道什麼事情在困擾他,要求他表達感覺,都很有幫助。

另有一些孩子用行動來表達情緒,例如,發脾氣、大叫、講粗話或是跑開。

秘訣在於不許他用這種方式表達,並鼓勵他口頭上的溝通,告訴他:"我想知道你的感受,但是我要聽你說出來,不要用行動表現出來。 "

那一天,有道橋樑在我和她封閉的內心世界築了起來,然而,更重要的,她主動與我們坦白、直接地說出所經歷的事情,而不是被動地表現,希望別人來救她。

原則五:不要介入其中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三角關係是要某個人做中間人,而不直接去和有關的人處理問題。 千萬不要讓孩子把你當做中間人,在他們兄弟姊妹之間互相搬弄是非時,這就是教導這項原則的最佳時機。 此外,孩子和父親或母親之間有摩擦的時候,常常不直接告訴當事人,卻去跟另一個人講;有時候孩子跟父親或母親要東西,這個人不答應,就跑去找另一個人要,這些都是教導孩子這個原則的好機會。

一般而言,除非有什麼不安全的狀況發生,否則你都要讓孩子自己解決彼此之間的衝突和問題。 你可以這樣說"我不知道你為什麼告訴我這些,你需要去和你的兄弟解決問題,他是讓你生氣的人。 "

或是說:"先去和你的姊妹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們兩人真的不能把這件事擺平,我才來告訴你們該怎麼做。 "儘可能讓衝突保留在孩子之間,使他們可以學到解決衝突的必要技巧。

同樣的原則應用在孩子和父親或母親之間的衝突上,只要是安全的,就要讓孩子自己去和父親或母親解決問題;若是和朋友起衝突,要讓他自己去處理。 這是他們往後人生必須要做的事,你可以建議他們如何解決衝突,但要讓他們自己去做,這點非常重要。

同樣的原則也應用在他與學校以及與其他有關當局之間的問題上,當然學校有家長會和一些會議,讓你有機會談論這些問題,但要讓孩子採取步驟,一步步解決與學校或機構之間的問題。 如果做母親或做父親的總是在那裡干涉,幫孩子去"修理",則孩子在第一次碰到僱主對他的表現不滿意時,就要茫然不知所措了。

原則六:教導孩子講出自己的界線

我們剛開始和別人起衝突時,很難知道該講什麼話,幾次以後,就學會該說什麼。 但是你可以先教導孩子,在他和別人起衝突的時候要怎麼說,或甚至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教導他,讓他知道必要的時候該如何講出自己的界線。

因為他們會遇到許多傷人的孩子以及在遊樂場上個性強硬的人,如果他們先做好準備,就會好過一些。 下面有些範例可以用來裝備他們:

"不要! "教他們用什麼語氣和態度來說這兩個字。

"不要,我覺得不舒服! "

"不要,我不想要! "

"不要,我不要做這種事! "

"不要,我的父母不准我這麼做! "

"不要,上天不要我做這種事! "

"不要,我知道別人的私處是不該碰的! "

"不要,我不喜歡吸毒,毒品會害死人! "

這些話聽起來很簡單,也有點老套,但有些孩子需要事先知道這些說辭,也需要一些練習來知道如何說出來。 你可以和他們作角色扮演,或為他們找一些會強調這類界線的環境或團體,讓他們有機會練習。

帶到關係裡面

最終極的界線是"愛"。 我們與他人以及與上天之間的聯結,就是把生命結合在一起的材料,而我們賴以維生的真理和溝通,就架構了這種聯結和愛。

每件事到最後都會和"關係"有關。 為了這個緣故,孩子必須學習將感覺、害怕、思想、意願,和所有其他的經驗帶進關係裡面。

如果這些方面的衝突和某個特定的人有關,他們就必須在任何可能的時刻,和那個人解決衝突。

關係會治療、撫慰和架構我們的經驗。 我們必須知道,人所需要的愛比我們自己所認為的還要多得多,找出這個真相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我們所感覺的帶進關係裡面。

你自己要做個讓孩子可以對你這樣做的人,要求他們和別人相處時也要如此,這麼一來,他們對所要經驗的事,以及對"愛"的本身,就比較不會害怕了。

看完本章,您需要記住的道理是:

1. 在人際關係裡面,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直截了當地溝通,以及把關係裡面發生的任何事,完全開誠布公;

2. 你必須活出要孩子學習的榜樣,在你生氣或跟他們起衝突時,要用愛心、坦誠、直接的方式,對他們說出來;

3. 在家庭裡面清楚地定下規矩和期望;

4. 消除懼怕,使孩子放心溝通;

5. 不要增強孩子"沉默的表達",鼓勵他們口頭上的直接溝通;

6. 千萬不要讓孩子把你當做中間人,介入他們的衝突;

7. 教導孩子,在他和別人起衝突的時候要怎麼說,或甚至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教導他,讓他知道必要的時候該如何講出自己的界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尚洪濤之成聯書法展
一月讀書筆記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