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漫話儒釋道,皆為一個明

漫話儒釋道,皆為一個明

——與老友曉明聊談小記

大約一個月之前,曾經和老友曉明(昵稱)聊過一次儒釋道,當時就想寫點感受,沒有想到多貪了幾杯,許多內容記憶模糊,補述無法完成。在狗年臘月二十六的這次還好,趁著記憶猶新,趕緊寫下來,以作備忘。

道家的真

老友曾經認真地研究過老子,工作之餘用了五年時間學習,還寫了一本心得專著《明道》。我也常常以老莊崇拜者自居,平日里喜歡例舉他們的故事來說明點什麼。因此我倆小聚會聊起道家,但是自然而然的事兒。

「假如用一個字來形容道家特點,你會選取那個?」老友分明心裡已經有了答案,要考考我。

「還請不吝賜教!」我不無認真地請求。

「真!」

「何以見得?」記得成語「返璞歸真」吧?那就是從道家主張里引申出來的。

「要知道啥叫真,須先知道啥叫不真!」

「比如你有職務,人家稱呼你老闆、老總等,這就不真了,因為它部分地遮掩了真實地你。」在現代社會。做到真其實很難。為什麼?除了社會外在因素,更主要的是人們都在刻意偽裝自己、隱瞞真實心理。他是什麼人,心裡想什麼?即便是身邊的人也很難準確了解。可見要做到老子推崇主張的回歸本真、自然純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記得莊子曾經拒絕楚王關於宰相的聘任。與朝堂上受人供奉的魚兒相比,他更願意做一個小河溝里自由自在的小泥鰍魚兒。那份兒洒脫、那份兒本真,也是一般人所學不來的。

佛家的凈

老友正在研究佛家,他也打算利用五年時間,目前正在閱讀一些原著,比如《心經》、《金剛經》等。

「請教一下,假如用一個字來形容佛家,你會選取那個呢?」我不失時機地回敬了一個問題。雖知他早有準備,脫口而出,是一個凈字。

「在佛家看來,世俗的功名利祿,還有慾望等都是不潔不凈的……」

「佛門凈地,就是要與世俗的這些東西切割。」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偈語所追求的,就是潔凈的境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間事物從本質上說,都是無的、虛的。比如菩提,你看它是樹,那只是暫時的現象,用不了多久,它就不是樹了,歸寂於無。所以佛祖才會說菩提本無樹……」

「拒絕紅塵誘惑,捨得,放得下,才能不染,才會幹凈。」看來,看來凡夫俗子的我們要想達到佛門境界,脫俗成佛,絕非易事,堪比登天……

儒家的立

在此之前,假如要用一個字來回答儒釋道特徵的話,我會用仁、無和道三個字來形容。然而老友的表述顯然不同。關於儒家特徵概況,他用的一個字是立。立是不虛,要提得起。儒家的立,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主要是看到短暫人生的有限性,以體現價值,不然的話,白來世上一趟。與道家、佛家的出世相比,儒家追求的入世,是非常積極的生活態度。無論所處是亂世,還是治世,都要有所作為。孔子他老人家身處亂世,奔走呼號,「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知其不可而為之」,他不遺餘力,儘力而為,堪為「萬世師表」。儒家還追求善,追求仁。善者、仁者,正能量也,君子之所為也。

佛家子弟修鍊的結果有可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道家子弟修鍊的結果有可能逍遙世外還原真我,而儒家修鍊的結果呢?大到聖人,小到君子,無一不是很高的境界。

爭取明的境界

世間的學問很多,儒釋道是傳統文化裡面的精華。佛家雖然是舶來文化但早已融入中華文明,成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是什麼呢?

此時我講訴了一個高素質家庭,一家三口都皈依佛門的故事,同時提出了一個關於學佛和出家的關係?老友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那其實是對佛教的誤解和曲解。與把馬列主義教條化的門徒們一樣,是將其形式化、外在化、宗教化了。

「與陳獨秀、王明這些人相比,毛澤東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顯然是相形見絀的;但為什麼他們領導中國革命要麼束手無策,要麼處處碰壁,差點把中國革命的老本給葬送了;反之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卻由小到大不斷發展呢?」

「這裡要借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來說明問題。」

「陳獨秀和王明他們只做到了知這個層面,所知不少,紙上談兵,遇到實際問題,弊端立顯……;」

「或者叫知行不一,理論不能與實踐很好結合。比如共產國際那個軍事顧問李德,照搬歐洲的軍事實踐用來指導中國紅軍,結果事與願違,南轅北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如何才能做的知行合一呢?」老友還是用一個字來表達,即明。

他解釋說,比如學習儒釋道,達到真、凈、立的境界,就是明。明就是知道事物的真相,道家說事物的真相是真,佛家說事物的真相是凈,知道真相人就不困惑,就靜了。學習馬列主義,能夠與中國革命和經濟建設相結合;與所處的時代、外部和內部條件有機結合,產生積極正面的效果了,那就是明了,也就是知行合一了。

老友的昵稱叫「曉明」,而學道專著叫「明道」,看來他對這個明字,的確是情有獨鍾哦!

武夷山悟道

老友曾經去武夷山遊玩,還有過悟道的體驗。

「我們到武夷山,去一個叫一線天的景點……」

「一線天是武夷山最奇的岩洞,裡面一座巍然挺立的巨石,抬頭仰望,但見岩頂裂開一罅,就像是利斧劈開一樣,相去不滿一尺,長約一百多米,從中漏進天光一線,宛如跨空碧虹,令人嘆為觀止。」

「……由於兩面岩壁縫隙狹窄,最窄處僅三十厘米,不時需要側身而過,所以整個遊客隊伍行進的速度都是很緩慢的……」

「由於一線天名氣很大,遊客太多,所以要去遊玩,須得早上前去排隊,大概在中午前後才能夠出來。雖然隊伍行進緩慢,但我是不著急的;不但我不著急,幾乎所有的遊客也都不著急。對此我開始很詫異:一向以急躁著稱的國人,為什麼在此時表現得如此沉穩,甚至文明了呢?」

「後來我想明白了,因為導遊的事先告知,大家都明了情況,預知了後果;因此著急也沒有用,所以就都很安靜,安靜地接受這一現實。」

「這個悟的基礎,其實還是一個明字。」

「明了情況,洞悉結果,心中有譜,這就是有些人遇事處事能夠沉得住氣的原因……」

「聖人王陽明,偉人毛澤東,他們無往而不勝,信心滿滿,取勝的秘訣其實就在於把握和做到了明的境界……」

儒釋道博大精深,本篇說記述的不過是我倆個人的心得體會而已,不當之處,還望方家不吝賜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微夕陽紅 的精彩文章:

【銀髮旅遊】河內印象

TAG:微微夕陽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