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孕二寶,B超卻查出了子宮肌瘤和宮頸納囊,需要手術嗎?
39歲的苗女士已經有了一個8歲的男孩,是順產的,想要二寶的她來婦科做孕前檢查。
B超結果回來,她可煩了,因為結果提示不僅她的子宮前壁有一個大小2.6*2.1cm的肌瘤,她的宮頸上還有多個納囊,最大的1.1cm大小。
「付醫生,您看我長了子宮肌瘤,還有宮頸納囊 ,我還能要二寶嗎?還是先需要手術切除子宮肌瘤和宮頸納囊?」苗女士焦慮極了!
關於子宮肌瘤:
作為「婦科第一瘤」,從青春期到絕經後的小主,都可以發生子宮肌瘤,多見於30-50歲婦女,30歲以上發病率高達20%。
大多數子宮肌瘤患者並沒有明顯自覺癥狀,往往在體檢時偶然發現;少數因為月經量增多、月經期延長,或因尿頻、便秘、腰部酸脹感等癥狀以及自行捫及下腹部腫塊而就醫。
既然是腫瘤,大家一定關心它是否會「惡變」。付虹醫生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子宮肌瘤肌瘤惡變很罕見,發生率0.4%-0.8%。
子宮肌瘤生分為3類。最常見的是肌壁間肌瘤,這類肌瘤位於子宮肌壁間,周圍被肌層包繞;其次是漿膜下肌瘤,位於子宮表面,向外突出;另外一種就是還有粘膜下肌瘤,這類肌瘤向宮腔內生長。
備孕了發現子宮肌瘤怎麼辦?都需要治療嗎?
當然不是了!對於小的肌瘤可以不必處理,對於子宮內膜有壓迫的粘膜下肌瘤,應該在懷孕前應該考慮手術處理。
其中≤5cm的黏膜下肌瘤適合宮腔鏡手術,>5cm的黏膜下肌瘤需依術者經驗而定。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不建議選擇子宮動脈栓塞治療,以免影響卵巢功能和後續妊娠。
未影響到宮腔內膜的肌壁間小肌瘤和漿膜下肌瘤不建議手術。
帶瘤懷孕的過程中擔心的是在孕期子宮肌瘤發生了紅色變性,會出現孕期的疼痛和流產,但是這種幾率只有10~15%左右。懷孕過程中肌瘤可能會長大。
關於宮頸納囊或者宮頸囊腫又是什麼?
教科書上與之匹配的,就是「宮頸腺體囊腫」,概念如下:在宮頸糜爛癒合過程中,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管口或深入腺管後堵塞腺管開口,腺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增生或瘢痕形成壓迫腺管,使腺管變窄甚至堵塞,腺體分泌物引流受阻、瀦留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腫物。
大部分宮頸腺體囊腫可發生於生理性宮頸糜爛癒合時,而並非炎症表現。檢查時見宮頸表面突出多個分散的青白色小囊泡,直徑2~3mm,偶可達1cm,半透明狀,內含無色粘液。若囊腫感染,則外觀呈白色或淡黃色小囊泡,囊內液呈渾濁膿性。在表面光滑的宮頸也常見到此類囊腫。
既然大部分宮頸囊腫發生於生理性宮頸糜爛癒合時,而並非炎症表現,也就不需要治療了,對於合併炎症的需要治療的宮頸糜爛,可以在治療宮頸糜爛的同時處理宮頸囊腫,對於存在急性感染的情況,需要先行抗炎治療。
我給苗女士做了婦科檢查,結合B超結果,我告訴苗女士,她的子宮肌瘤不大,位於肌壁間,無需治療,不影響懷孕,可以先行要寶寶。懷孕了,動態產檢關注子宮肌瘤即可。
至於苗女士的宮頸納囊,考慮生理性,也無需治療,不影響她要二寶。
聽了我的解答,苗女士開心的笑了,決定回家要二寶去了。
不過付虹醫生還有囑咐,大於35歲的女性屬於高齡女性,這部分女性,懷孕難,流產易,胎兒畸形的發生率高,孕期合併症和難產的發生率也高。
如果苗女士半年要不上二寶,就建議她積極檢查原因了。
如果她幸運懷孕了,我也建議她及時產科建檔,按時產檢。35歲以上女性懷孕在醫學上稱為高危妊娠,一旦成功受孕,更應該重視產前檢查。屬於高危妊娠者,需要加強產檢的次數。
胎兒畸形產前篩查時段主要在一下3個時期:1、早孕期檢查:10周前、11-14周(染色體軟指標、初步形態學篩查、雙胎絨毛膜性判斷)
2、中孕期檢查:20~24周(系統性超聲篩查)
3、晚孕期檢查:28-34周(補漏篩查和生長發育)
三個時期的檢查不能互相替代,只有三者結合才能達到更高的檢出率。
苗女士一定要按時做相應的胎兒畸形排查。
文獻來源:1、《中華婦產科學》第三版,主編曹澤毅。
2、《婦產科學》第8版,主編謝幸 苟文麗。
(【付虹醫生】系企鵝平台簽約作者,本文為原創文章,首發於企鵝媒體平台,圖片來源於網路,不做商業用途,更多科普文章,您還可以關注公眾號:付虹大夫!健康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做診斷、用藥和使用的根據,不能替代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診斷、治療及建議,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異常子宮出血到底該如何治療?
※女人經期多吃這6種食物,排出污血一身輕鬆,子宮沒毛病!
TAG:子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