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愈,關於老師的作用您說錯了

韓愈,關於老師的作用您說錯了

這是靜之兄第342篇原創,累計原創70萬字

01

老師這個職業,大概從孔子時代就有了,甚至更早。不過,那時的老師,沒有經過專門的職業培訓。在中國,最早的師範學校,是1897年成立的「南洋公學師範院」。不僅是中國如此,其他國家也如此。世界最早的師範學校,是1684年在法國創辦的「師範訓練學校」。

那麼,在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前提下,幾千年以來,老師們是怎樣教育學生的?

搞清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絕大多數的父母,也是未經培訓上崗的,如果學會了古代老師們的方法,我們這些「菜鳥」也能做好孩子的第一老師。

02

古人里,系統研究教育的,朱熹當是第一人。直到現在,我們的教育理念里,還受朱熹思想的影響。而談到老師的作用,第一人莫過於唐朝的韓愈,他寫過一篇著名的《師說》,在文中,他提出老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致力於復興儒學,在儒家有崇高的地位,從祀孔廟。不過,王陽明對韓愈的評價卻不高,他認為韓愈的文章雖多,文筆雖好,學問卻非孔門正傳。

王陽明的點評一語中的,我們就拿耳熟能詳的《師說》來看,頭幾句恐怕就有問題。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韓愈把老師的地位擺在第一位,把老師的作用歸納為「傳道、授業、解惑」,把傳道、授業、解惑的核心放在了知識上。

03

把一個人的成長寄託於好老師,受限於知識。這就是外求,因而是錯誤的。

我們先看好老師的問題。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說,老師的水平高低不是問題,關鍵是學習者本人有沒有學習的能力。如果有,在比我們差的人身上也能學到東西,如果沒有,哪怕是高水平的老師就在眼前,恐怕我們也學不到東西。

孔子的這句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應該以學為主,而不是以教為主。韓愈的《師說》,卻把教作為教育的核心,顯然與孔子的本意背道而馳。難怪王陽明不認同韓愈的學問。不僅是韓愈,就連後面的朱熹,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錯誤,延續至今。

04

古人的教育,以學為主。今人的教育,卻是以教為主。學校的出現,師範教育的出現,使得教師越來越成為教育的中心,因此與真正的教育越來越遠。

古人有個好觀念,就是「學而優則仕」。之前我們總拿這句話當做批判「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實際上,這是因為我們不懂古人做事的次第,誤會了古人。

真正的儒家做事,總是從自己開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己管好了,才能管國家,否則就是一句空話。學好了,修養好了自己的道德,就說明有能力管理社會,就應該出來服務社會。這才是「學而優則仕」的正確理解。

一個合格的老師,也應是「自學成才」的,不是讀過幾年師範,拿過幾張文憑就可以教好人的。舉個例子,要告訴別人葡萄是甜還是酸,必須自己先嘗過才有發言權,而不是做一番研究,學幾年葡萄種植技術,拿到一張文憑就能做到的。

王陽明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一個合格的老師,在研究如何教之前,自己應該先做到,否則學了一大堆教人的技術,卻沒有什麼東西可教,這就本末倒置了。比如,要教學生如何考大學,首先自己就要有能力能考大學。自己都沒有從高考中脫穎而出,就說自己能帶出考清華、北大的學生,實難讓人信服。

05

再看老師應該教什麼的問題。

韓愈把教育理解為「傳道、授業、解惑」,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不過,他是站在老師的角度去看教育的,難免主次不分。關於教育,《中庸》站在學生的角度,更準確的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學問思辨行」。

韓愈的問題,不僅是搞反了教和學的主次,而且他還搞錯了教的內容。他把知識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傳道、授業、解惑的核心都是知識,所以他才會那麼推崇老師的作用。這簡直是當前名師、名校熱的始作俑者。看來,那些熱炒學區房的房地產投機者都應該給韓愈上一炷香。

06

在王陽明看來,所謂的知,並不是知識,而是良知,簡單說,就是判斷力。在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給自己帶來最大好處的,並不是知識,而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換句話說,只有判斷力才是最重要的學問。

這種判斷力,又叫明辨是非的能力,是與天俱來的,不學而知、不學而能,我們呱呱落地的一瞬間,老天就給我們賦能了。

我們常講,人是本自具足的,本自具足的不是知識,知識哪能不學就會?本自具足的是良知,也就是判斷力。比如,我們聞到臭的東西自然知道是臭的,沒學怎麼知道臭?這就是老天給我們天生的本領。

搞懂了這點,那麼,韓愈的話就有很多問題了。「傳道」,傳的是誰的道?道都相通,天地之間只有一個。道在我心,我本自有。誰給誰傳道?誰需要傳道?誰能傳道?「授業」,良知既有,學業自成,還用誰來授予?「解惑」,良知本來瑩澈,纖細不然,何來疑惑?

07

真正需要傳授、解惑的,不是道,而是如何依道而行,換句話說,就是如何去人慾,讓自己的行為符合道。

既然良知天成,為什麼絕大多數人還糊裡糊塗,一生勞苦無得?這不是良知出了問題,而是私慾把良知遮蓋了,以至於是非不辨。只有把這些私慾去掉,才能恢復良知,成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聖人。

「傳道」,應該傳的是如何正心以合道;「授業」,應該授的是如何修身以得道;「解惑」,應該解的是「格致誠正」過程中的各種疑惑。這才是為人師者要做的事情。

08

古代的老師,沒有受過師範訓練,也不妨礙他們成為人師。現代的老師,絕大多數經過系統的師資訓練,卻很少有人成為人師。這是為何?

這是因為古代的老師,是從「修齊治平」一步一步修來的。現代的老師,大多卻是一步一步讀書讀來的。更關鍵是,古代的老師,傳授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人,就是修道,就是去人慾),四書六經,教的也是這個。現代的老師,傳授的大多卻是與自身修為無關的知識。

09

作為父母,沒學過教育學,沒什麼關係。教育的第一要義在於學,自己學好了,把它展示出來,自然就是教育了。怕就怕,自己也沒學好,尚且私慾橫滋,滿腦袋漿糊,就真不會教了。

即使這樣,也沒關係。王陽明說,哪怕最昏聵的人,良知也會偶然發揮作用。只要找到真正的老師,把孩子交給他就行了。如果連這點辨知能力都沒有,那就沒辦法,只能常念叨「這就是命」了。

微信號:靜之兄

心學純明,專治各種不痛快!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之兄 的精彩文章:

知行合一的真相是什麼?
萬物一體之仁是什麼東西?

TAG:靜之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