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主婦才知道的「食物儲藏法」!再也不擔心年貨買多了

主婦才知道的「食物儲藏法」!再也不擔心年貨買多了

春節臨近,家家都備起了年貨。大量的食物,可能過完春節都吃不完。如何儲存成了一大難題。

GIF

儲存不當,會讓食物變質、腐爛。但一股腦兒塞進冰箱,可能影響風味和營養價值。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特邀權威專家,按照食物種類的不同,生熟狀態的不同,為你總結一份「食物最佳儲存法」。

受訪專家

上海華東醫院主任營養師 陳霞飛

軍事醫學科學院食品與營養系博士 芮莉莉

食物的最佳儲存法

GIF

蔬菜

水果

大部分水果需要放入冰箱的冷藏室。

如果要放在室溫下,草莓和葡萄等能存一兩天,蘋果、柑橘等能保存一周以上。而一些熱帶水果,比如香蕉、芒果等不用放進冰箱。

魚類和生肉

存放時要事先包裝成一次能吃完的數量,放入冷凍室。海鮮類和畜禽肉類最好盡量隔離,不要散著放。

生的主食

米、麵粉、豆類等生的主食可保存在常溫下乾燥處。大米最好定期通風散熱;麵粉和豆子都要密封。

已烹調過的熟食

米飯、饅頭、麵包等主食,如果只是短時間儲存,可以放進冰箱冷藏室。如果存放時間超過三天,或者希望保持主食柔軟的口感,最好放入冷凍室

做熟的肉食

湯羹類

喝湯的時候要吃多少盛多少,這樣沒有吃過的湯才更容易保存。如果剩下的湯第二天就吃,可以加蓋儲存在冰箱冷藏室置於4℃以下保存

如果要過兩天後再吃,就要放入密封盒,放進冷凍室。

特別提醒:

用久了的冰箱最好經常測一下溫度,保證冷藏室在4℃左右,冷凍室在零下18℃左右。

8個誤區讓食物壞得快

一些錯誤的儲存方法,容易讓食物營養損失、口感變差。以下8個儲存誤區應該避免:

誤區1:

綠葉菜密封后放入冰箱

蔬菜帶水存放容易滋生細菌,尤其是葉類蔬菜生理活性較高,密封太嚴、水分過多,更容易腐爛變質、掉葉。

建議:綠葉菜買回家後,先把表面的水風乾後,再裝進專用食品袋放入冰箱。存放前,先把袋子扎幾個透氣孔,保證其透氣性良好。

誤區2:

沒熟的水果放入冰箱

尚未熟透的水果放入冰箱冷藏,會因為低溫寒害而持續處於未熟狀態,就算移至室溫,也很快會腐敗。

建議:水果買回家後,要儘早恢復購買時的狀態。

例如購買時水果是冰的,表示已經冷藏過,買回家後就要儘早放冰箱,如果是在常溫下購買的,則要等散熱、成熟了再冷藏。

誤區3:

剩飯剩菜裸露放入冰箱

這樣做不僅食物之間容易串味,還會增加細菌交叉污染的風險。

建議:剩飯剩菜應涼透後用保鮮盒、保鮮袋等乾淨的容器包好再放冰箱,吃之前一定要充分加熱。

誤區4:

雞蛋存放前先清洗

雞蛋存放前先清洗,會加速了雞蛋變質。因為雞蛋殼上不僅有氣孔,還有一層很薄的膜,清洗過程中會把膜破壞掉,細菌反而容易通過氣孔進入蛋內。

建議:一般來說,品牌盒裝蛋無需再清洗;未經清洗的散裝雞蛋,可先用乾淨的布輕輕擦掉表面粉塵,再放進冷藏室獨立的盒子內,以免交叉感染。

誤區5:

大塊食物不拆開儲藏

反覆解凍不僅會讓肉的風味和營養損失較大,而且易導致微生物滋生,加劇肉類變質。

建議:將大塊食物分成若干份一次可吃完的量,分別包好儲存,每次只需解凍能吃完的量就可以了。

誤區6:

把果蔬混在一起存

很多果蔬會釋放乙烯,如蘋果、梨、木瓜、香蕉等,乙烯會加速果蔬的成熟和老化,若將其他果蔬與此類果蔬放在一起,容易提早腐爛。

建議:不同種類的果蔬最好分開包裝、擺放。儲存香蕉時,最好用保鮮膜將莖部包裹好,減少乙烯的釋放,延緩變質。

誤區7:

乾貨、糧食、堅果不密封

乾貨、糧食、堅果等往往被認為是耐儲存的食物,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不密封保存,粉絲、腐竹等乾貨易吸水變質,大米、麵粉和穀物容易發霉、生蟲,杏仁、開心果等堅果會發生氧化,產生哈喇味。

建議:乾貨和糧食最好放在不透明的容器或米袋裡,密封保存;袋裝堅果要將袋口密封好,半個月內吃完散裝的則可將它們分裝成單次吃完的量,密封后放進冰箱冷凍室

誤區8:

食用油放在灶台上

爐灶旁的溫度通常很高,高溫下,油脂的氧化反應會加快,容易產生酸敗現象。氧化的油不僅營養價值降低,而且可能引發人體衰老,給一系列疾病埋下隱患。

建議:食用油最好放在陰涼避光的櫥櫃里,避免陽光和高溫。另外,最好選用能擰上蓋子的油壺或者有蓋的油瓶,千萬不要把油放在敞開口的容器中。

本期編輯:劉雲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終於找到防血栓的方法了!我先喝口水再告訴你……
氣色不好,最該學會「挑食」!5種情況請對號入座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