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王朝:年少康熙廢鰲拜,驅三藩,守江山,卻備受世人詬病?

康熙王朝:年少康熙廢鰲拜,驅三藩,守江山,卻備受世人詬病?

改編於二月河同名小說的《康熙王朝》,情節氣勢磅礴,人物刻畫深刻,有狼煙四起的戰場,有深闈莫測的宮廷,有勾心鬥角的官場,也有情真意切的情感生活。首次以正劇的角度濃墨重彩描繪了清初康熙大帝充滿傳奇的一生。

康熙大帝

公元1644年,中國東北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北京),清王朝定都北京。經過明末清初的戰火洗禮,華夏大地急需太平。就在順治十八年,天花襲擊皇宮,皇帝愛妃董鄂妃命喪黃泉,順治皇帝痛不欲生,決意剃髮為僧。危急存亡之際,孝庄太后力挽狂瀾,下令改硃批,行藍批,同時立下詔書:「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皇帝龍御歸天。」

順治皇帝遁入空門

公元1661年,在孝庄太后的扶植下,天花大病初癒、年僅八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登上了大清王朝皇帝的龍座,隨稱康熙皇帝,翌年改元康熙。

孝庄太后

康熙即位以後,鰲拜等權臣威迫有加,並殘酷迫害朝中異己,就連孝庄太后也迫於含辱。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康熙皇帝大婚後,在大清三朝元老、太國丈索尼的鼎力相助下,年僅14歲的愛新覺羅·玄燁親政。親政後康熙改歸皇權,而以鰲拜為首的權臣竟想著廢君改朝,康熙被迫殊死相爭,最終智擒鰲拜,肅清政敵。

鰲拜等權臣內亂

雖然清除了內部的禍亂,但是鬥爭卻遠沒有停止,吳三桂、尚可喜和耿忠明三藩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已成尾大不掉之勢。而吳三桂妄圖將雲貴劃立為他的藩鎮王國以便世襲雲南,一面暗地裡大肆擴充軍備,與清朝政府為休養生息而裁撤兵員削減軍費開支的舉措相對抗;另一方面假惺惺上表請求撤藩。康熙通過調查對吳三桂的作為早已是洞若觀火,但終究年輕氣盛,不聽孝庄太后的苦勸,一語定乾坤,斷然下旨撤藩。這一舉措粉碎了吳三桂幻想以進為退的圖謀,引發三藩之亂。由於清軍主力入關後連年征戰,清朝政府給了為清朝打拚天下而勞苦功高的八旗軍不少特權以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卻不料養成了他們居功自傲貪婪奢侈的習慣,最終導致八旗軍戰鬥力大幅度下降。而吳三桂所部均是百戰餘生,多年來一直在雲南邊關剿匪作戰,官兵戰鬥力強,加之吳三桂準備充分打了朝廷一個措手不及,清軍屢被吳三桂叛軍擊敗。明皇后裔朱三太子也乘機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康熙從察哈爾調兵救急,不料察哈爾王趁勢造反,率兵逼宮。

吳三桂

宮內太監造反,宮廷大亂,康熙陷入絕境,五內俱焚,意欲退位。在孝庄太后的怒斥與激勵下,康熙重振雄風,大膽起用以漢臣周培公為首的一批漢臣勇將授以重任。在周培公的指揮下,清朝軍隊用很短的時間就消滅了察哈爾的叛軍,解除了朝廷的危機。同時吳三桂犯了致命錯誤,陳兵長江南岸卻遲遲不敢渡過長江直逼京師,失去了戰略上最有利的時機,使康熙的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康熙調西北的勤王大軍趕到江漢組成牢固的防線,迫使吳三桂停止進軍。除周培公一路漢軍在破察哈爾後揮師西南直逼叛軍外,康熙又授安親王岳樂為安遠平寇大將軍,授康親王傑書為奉詔大將軍,授裕親王福全為輔國大將軍,率兵轉戰各地。各路大軍相互配合多路攻擊,與吳三桂的叛軍展開了殊死拼殺。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經過五年的艱苦努力,清軍於湖南全殲吳三桂叛軍主力,吳三桂死於衡陽。清軍全線出擊,三年後,清軍攻入昆明,標誌著康熙皇帝終於平定了三藩,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也解除了朝廷的第二個心腹巨患。

吳三桂、尚可喜和耿忠明三藩擁兵

鄭成功後裔鄭經割台灣島自立,不肯歸降,蒙古葛爾丹也磨刀霍霍,推崇元大都立誓殺回北京,康熙為安扶葛爾丹將愛女嫁葛爾丹,誓緩西北局勢,然後起用明將施琅一舉收復台灣,繼而調轉槍頭率二十萬大軍,在遼闊的草原上進行了殊死的決戰,全面消滅葛爾丹的余部,完成了中化民族版圖的統一。凱旋班師以後,孝庄太后歸天,太子與權臣結成同黨,意欲提前即位,康熙廢除太子,引發奪嫡之爭。千里宴上,康熙即將宣布立儲遺旨,卻猝死在龍座上,詔書隨風飄落玉階,無人知曉它的神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山莊澄湖北岸四亭之美
康熙帝下令尋找明朝後人,老人自報家門,為何最後被下令處死?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