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漢流行婦女改嫁,皇宮裡的女性也不例外,皇帝對此很支持

西漢流行婦女改嫁,皇宮裡的女性也不例外,皇帝對此很支持

女性改嫁這一現象,如今看來再正常不過,但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以後,儒家思想不單用於治理國家,朱熹還將其普及到了千家萬戶,也正是在此之後,女性的言行舉止都被規範起來,比如「三從四德」、「三綱五德」等等,此時的女性不僅不被允許改嫁,連他們自己都覺得改嫁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

不被允許改嫁,這是中國古代女性身份低下的一種體現,不過在中國古代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一行為並沒有不被允許,西漢時期甚至自上而下都鼓勵,有人可能對此不理解,因為西漢是典型的以儒家思想治天下,董仲舒還曾向漢武帝提出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難道當時的女性不受這一思想的約束?

對此筆者需要說明一下,西漢雖然推崇儒家思想,但並不是拿來約束女性,而且當時儒家思想不止一個流派,每一派主張的思想也不相同,作為統治者,必然是取其治國的精髓,並沒有將某些約束女性的思想放大。

中國古代歷史上女性改嫁之風盛行於宋朝,也許正因為此,儒家思想中關於女性行為的規範才被重視,朱熹將其推廣,到了明代甚至還出現了一本約束古代女子思想道德的「經典」教材《女兒經》。

女性改嫁之風雖然盛行於宋,但卻起源於西漢,此時不僅民間婦女可以改嫁,連皇宮中的嬪妃(西漢時期稱為昭儀、婕好等,稱「嬪妃」是為了便於理解,下同)、侍女都可以,這就不得不提到西漢的一項特殊制度——出宮人制度。

所謂「出宮人」,就是把宮裡的女性「趕」出宮,眾所周知,秦朝以前實行活人殉葬制度,不論是帝王,還是其他權貴之人,死後都會找一些年輕女子、或是自己生前的妻妾殉葬,相對於此,西漢女性的社會地位雖然沒有提升,但不用給死人殉葬,而且還可以改嫁,這無疑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進步。

西漢時期,民間開始流行改嫁,這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秦朝末年,由於連年不斷的戰爭,死傷者不計其數,成年男性首當其衝,女性作為當時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自己的丈夫或是死於戰場,或是去了戰場之後音訊全無,生活失去了全部的依靠,改嫁雖是下策,但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為之,好在沒人會因此受到譴責。

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他們不僅不會幹涉民間這一行為,相反卻十分願意看到這樣,因為中國古代把人當做最重要的社會資源,他們是勞動者,是社會財富的製造者,古代統治者都相信,人多國家才能強盛,但西漢面臨一個現實情況,那就是秦漢之交的戰爭導致人口急劇下降,女性改嫁則是最好的增加人口的辦法。

對於皇宮裡的女性,首先是侍女,到了一定年齡之後,統治者就會要求他們離開皇宮,那些被趕出宮的侍女,其實年紀並不是太大,只是皇帝為了保持身邊侍女的年輕化,又會源源不斷地一批一批招進侍女,至於離開皇宮的侍女,西漢統治者不會過多干涉,這樣一來,明清時期宮女老死宮中的情況就不會出現。

然而對於宮裡先帝的嬪妃,雖然可以改嫁,但改嫁的對象就由不得自己挑選,往往都是皇帝指定,改嫁當然僅限於無子嗣的嬪妃,至於有子嗣的人,他們則可以回到兒子的封地,西漢第一個做這件事的人是呂后,此後包括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等人,他們也都看到了出宮人制度的好處,並且都多次採取這一方式。

參考資料:《漢書》、《禮記》、《西漢出宮人制度考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天天看 的精彩文章:

吳三桂與康熙皇帝「扳手腕」,棋差兩招
中國古代兩次因「削藩」引發的「清君側」,都取得了成功

TAG:歷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