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得罪明朝的結局有多慘?這位朝鮮國王因為外通後金,竟被大臣廢黜

得罪明朝的結局有多慘?這位朝鮮國王因為外通後金,竟被大臣廢黜

文/格瓦拉同志

在明朝的眾多藩屬國當中,朝鮮與中國的關係尤為特殊。就朝鮮而言,明朝是「君父」,自己則是「臣子」。「臣子」平時要侍奉「君父」,而一旦遭難,那麼作為「君父」的明朝責無旁貸地有救助義務。

同樣的,「君父」遭憂時,作為「臣子」的朝鮮同樣有盡忠的義務。這種認識因萬曆皇帝的抗日援朝事件得到鞏固,對於明朝的「再造之恩」,朝鮮國王沒齒難忘,歷代國王均思投桃報李,若首鼠兩端或背叛明朝,則會被明朝及本國臣子指責為「不忠不孝」之舉。

這種道義上的束縛將朝鮮國王的命運跟明朝「綁」在一起,絲毫不敢有別的念頭,一旦背明,被指責為「不忠不孝」倒在其次,屁股下的位子不穩才是最可怕的。比如,朝鮮第15任國王、光海君李琿,便以現身說法的形式告訴世人,得罪明朝的後果有多可怕。

李琿是朝鮮宣祖李昖的庶次子,受封為光海君,平素品行端正、聰明好學。因宣祖遲遲沒有嫡長子,而庶長子李珒(臨海君)又是一個聲名狼藉的貨色,所以朝臣屬意的儲君人選,唯有李琿。

然而宣祖卻喜歡庶四子李珝(信城君),所以遲遲不願立李琿為儲,直到壬辰倭亂(1592-1598年)爆發後,出於朝野要求選定儲君以備不測的輿論壓力,宣祖才極不情願地立李琿為世子。

李琿被立為世子後,受命權攝國事,協助明軍抗倭,為驅逐日軍、光復朝鮮立下大功,威望日著。然而李琿過高的人氣讓宣祖忌憚,加之嫡長子李(永昌大君)的誕生,使其更有理由廢黜李琿的世子之位。

父王的猜忌、幼弟的威脅本已讓李琿高度緊張,而更讓其揪心的則是明朝一再以「立子以嫡」的宗法原則,拒絕冊封其為世子,從而埋下李琿即位後背明的伏筆。

就在李琿萬分憂慮之際,突然傳來令他期待已久的「好」消息-宣祖薨逝了!一夜之間,李琿面臨的所有危機瞬間化解。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二月初二,李琿繼位,隨即以「權署國事」的名義遣使明朝請求冊封。

對於李琿的繼位,明朝卻認為合法性不足,派使來朝鮮調查很久後,才恩准其請。此時,距李琿繼位已有一年多時間。明朝拖延冊封之事,對李琿來講不啻於二次受辱,對其怨恨更深。

李琿登基後,為鞏固王位,遂重用擁護自己的「大北派」,並大肆誅殺當年反對過自己的朝臣,同時還將昔日威脅過自己王位之人李珒、李等人全部處死,並幽禁嫡母、仁穆王大妃(李生母)。經過這一系列變故,李琿的王位看似鞏固住了,但實際上卻隱藏著更大的合法性危機。

此時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在遼東興起,其建立的後金政權不斷地侵襲明朝邊境,令後者不堪其擾。明朝遣重兵討伐後金,同時要求朝鮮出兵協助,李琿在「軟」抵抗無果的情況下,極不情願地派姜弘立領兵1萬多人「助剿」。

但在軍隊出發前,李琿卻秘囑姜弘立「見機行事」,切勿對明朝將領百依百順。結果在明軍大敗於薩爾滸之後,朝鮮軍隊也隨即在渾河「全軍覆沒」,主將姜弘立隨即投敵。

渾河「慘敗」後,李琿周旋於明朝與後金之間,奉行不背明、不怒金的「中立外交」,針對明朝屢屢要其再出兵助攻後金的命令,每每都是虛與委蛇,當做耳旁風。為了不引起明朝的斥責和討伐,李琿雖然對其陽奉陰違,卻每每能通過欺瞞手法來靈活應對,令其抓不到把柄。結果,顢頇的明朝官員竟稱讚光海君是「十數年來忠順之臣」。

然而光海君能欺瞞得了明朝,卻騙不過國內朝臣。針對李琿奉行的「中立」外交、包庇降將姜弘立、一味逃避明朝的再徵兵要求、堅持向後金傳達國書等行為,朝廷中幾乎全是反對之聲,甚至包括他的靠山-「大北派」官僚。漸漸地,官員們開始故意抵觸他的命令,朝廷內外全成了李琿的反對者,讓其真有體會到「孤家寡人」是什麼滋味。

在位的最後五年時間裡,李琿先後更換了11位訓練大將(相當於首都衛戍司令),還經常在宮中玩捉迷藏,一旦被抓住便愁眉不展,此時眾叛親離的他,已經預感到滅頂之災即將來臨。

天啟三年(1623年)春,李琿之侄李倧(綾陽君)發動政變上台,並以仁穆大妃的名義頒布教書,譴責李琿廢母殺弟、大興土木和背叛明朝等罪行,廢黜其王位併流放至江華島,若干年後又流放至濟州島。

被廢后的李琿多次面臨被害的命運,所幸明朝多次過問其生死情況,所以才能保住性命,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初一,李琿病死於濟州島,終年六十六歲,因為是被廢黜的國王,所以死後連謚號、廟號都沒有得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韓網友調侃明朝不是中國的,網友吐槽:明朝有個官職你們適合!
影視劇中老說的「推出午門斬首」是否符合史實?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