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密:蘋果復活了哪些技術?這些你知道多少……

解密:蘋果復活了哪些技術?這些你知道多少……

技術總在不斷更新換代,如果某項技術得不到市場認可,久而久之就會被人遺忘,甚至遺棄。任何一項新技術在開發過程中,勢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結果卻不一定能發光發亮。幸運的,有些技術被金字塔尖的企業「變廢為寶」,將其引入市場掀起一股熱潮。好比iPhone,每一代新機的發布,蘋果都會根據用戶和市場需求嵌入的指紋解鎖、雙攝、無線充電、全面屏等技術,都能引發同類企業的爭相模仿與追隨,形成市場熱潮。然而事實上,這些是早已存在的技術。這不禁令人好奇,蘋果到底是如何「復活」舊技術的?

指紋解鎖

先來說說指紋解鎖吧。其實指紋解鎖並非是一項新技術,在早些時候,許多公司的門禁系統和一些高級筆記本電腦都早已用上這項技術,但這項技術一直沒有被運用到手機當中。直到摩托羅拉的Atrix 4G ME860和泛泰手機(韓國廠商)將其首次應用到手機上,可以說是指紋解鎖手機家族中的長老。這裡需要提到一點的是,摩托羅拉指紋解鎖是滑動式掃描紋,與現在的手機指紋解鎖有所不同。

(第一台指紋解鎖手機Atrix 4G ME860)

iPhone的用戶量一直是以千萬級計算的,自從iPhone 5S推出後,三星、HTC、小米、魅族、酷派、金立、步步高、OPPO等眾多國內外手機廠商紛紛仿效蘋果,在下一代產品中加入指紋識別功能,由此指紋識別技術全面引爆。而iPhone 5S的指紋解鎖是「最早的按壓式解鎖」。

更令人驚嘆的是,在按壓式解鎖的基礎上,蘋果在最新推出的iPhone X中加入了以face ID為基礎的人臉解鎖功能,給整個手機行業的解鎖領域奉上沉重一擊。

就安全性和解鎖環境方面看,雖然三星提供的虹膜識別更具獨特性和安全性,但在解鎖的多樣性上受到了限制。而蘋果最新推出的Face ID不僅為用戶提供了個性化賬號,還有不同於拍照的紅外線感應掃臉功能,對於解鎖環境有很大的提升。此外,在A11仿生處理器的加成下,蘋果新一代產品還可以不斷深度學習,隨時識別用戶容貌的改變。

雙攝

雙攝手機可以說是2017年手機市場中的爆款。雙攝手機也可以稱為雙攝鏡頭手機,HTC推出的HTC One M8是雙攝像鏡頭手機真正的開創者,其搭載了雙主鏡頭的Duo景深相機,為全球首款具備景深雙鏡頭手機。HTC的雙攝技術在兩三年前可以說是走在時代前沿,但是HTC One M8所承載的像素一直沒有新突破,後續機型改變又太慢,最終沒能贏得消費者的心。

(HTC是雙攝像鏡頭手機的開創者)

大概在2016年下半年,雙攝手機就一直處在爆發期,從一開始的「普通+景深」鏡頭模式到「黑白+彩色」,再到「廣角+長焦」,雙攝手機發展迅速。但在2017年年末,消費者慢慢地對雙攝手機失去新鮮感,各手機廠商在雙攝模式上也難以再做出突破,只能在像素上「擠牙膏」。

蘋果跟進時代潮流,在iPhone 7上首次使用了雙攝技術,而2017年9月推出的iPhone 8 Plus 和iPhone X則更為新穎,在雙攝功能的基礎上加入了AR技術。這種技術不僅讓用戶在手機遊戲中獲得良好的體驗,給營銷策略上也帶來了不少便利。而豎置雙攝鏡頭的設計更加別緻,引發了手機攝像的新潮流。

(iphone X 豎直雙攝)

無線充電

「無線充電」其實也不算是什麼新奇的技術,簡單來說,無非是利用兩者的磁共振來產生電荷實現電能傳輸。早在幾年前,許多手機廠商就將無線充電技術引用到手機中,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除了成本頗高,技術無法突破也是一直以來的難題。

一開始,市場上有Qi、PMA與A4WP這三大主流標準,而隨著後兩者的合併形成AirFuel,無線充電市場變成了Qi和AirFuel的競爭之地。從技術層面來看,AirFuel似乎要比Qi更出色一些,因為它的充電距離更遠,穿透性更強,同時它的充電效率也更高。稱不上世界第一款,但鮮為人知的無線充電手機應該是諾基亞的Lumia920,這是諾基亞和微軟聯合推出的第一款無線充電手機,支持Qi標準,並能與其他Qi無線充電產品兼容。可以說,正是通過這款產品,大多數中國消費者才真正知道了「無線充電」。

隨後無線充電技術便開始被Android陣營發揚光大,三星在2015年就把這項技術運用到Galaxy S8上,而摩托羅拉、諾基亞、華為等廠商也都紛紛推出具有無線充電功能的旗艦手機。在前段時間,一項被曝光的專利也顯示,蘋果已經研發了一款圓盤形的充電底座,與之前無線充電使用不同,它採用了線圈感應式的無線充電器。目前,大部分無線充電裝置都需要用戶將設備放到無線充電設備的表面上進行充電。但蘋果的無線底座利用了無線電波與磁共振的方式進行充電,因此使用起來比傳統的無線充電更方便。雖然蘋果對於加入WPC顯得很低調,然而對於無線充電行業來說,蘋果的入局無疑是一件足以對整個行業產生深刻影響的大事。

全面屏

相對而言,全面屏技術算是近來比較新穎且是手機行業較大的一次改變趨勢。說到全面屏,不少人應該會想到小米Mix。的確,作為全面屏的推廣先鋒,小米做到了深入人心,這不止因為其宣傳力度大,且推出的手機產品也具有很高的性價比。

夏普 AQUOS CRYSTAL是全球第一個全面屏手機,除了聽筒和攝像頭放置在手機的「下巴」外,三個面都做到了沒有邊框的視覺效果。先吃螃蟹的人難免會缺少經驗,夏普將這個「全面屏」的技術只是簡單地「煮了一下」,向世人展示這令人驚駭的技術,並沒有將其完全「煮熟」並融合到手機當中,以至於這項技術沒有真正得到普及和發展。

相比小米Mix的LCD屏,蘋果iPhone X和三星Galaxy S8採用的是AMOLED材質製作的全面屏手機,三者雖說都將技術進行了很好的翻新,但iPhone X和Galaxy S8更好地將全面屏的價值發揮了出來。iPhone X和三星Galaxy S8的OLED屏幕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發光,正是由於自發光的特性,OLED屏幕的能源利用率更高,以至於iPhone X的「劉海」與屏幕能夠很好地融合,可以說是與三星的「曲面屏」有著當前全面屏手機中最高的屏佔比。不僅如此,目前蘋果已經為「可摺疊OLED屏幕」申請了專利,可以在全面屏的基礎上再摺疊。如果說是小米把「全面屏」復活了,那麼蘋果則是把復活後的「全面屏」又再次復活。

資深達人眼中的「蘋果」

無論是手機還是其他智能設備,蘋果公司每發布新一代產品,必定會加入令人震撼的技術。蘋果公司發展數年,成績斐然,這個馳名全球的公司在人們心中究竟是什麼樣的?下面就來聽聽這些行業達人怎麼說。

蘋果復活技術當中有哪些共通點,其中哪一項您認為最亮眼?

共同點我覺得不外乎就是將某些較為先進但是可能還未找到適應範圍的技術與自己的產品完美結合。這是一個眼光的問題,也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兩個例子:

1.iPod。最初喬布斯在構思 iPod 的時候,主要是看到了數字音樂的潛在市場。他將工作交給 Jon Rubinstein 後,Rubinstein 提出該產品有兩個關鍵點:一個就是數字音樂傳輸問題,另外一個即是存儲問題。要達到喬布斯對於iPod 的構想,需要一種外形大約在 1.8英寸 左右的存儲器。豈不知在日本,Toshiba 的工程師當時已經做出了 1.8 寸硬碟的原型,但是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這種硬碟能夠有什麼應用前景。所以在 Rubinstein 造訪日本後,雙方一拍即合,推出了基於東芝硬碟存儲的 iPod數字音樂播放器,造就了一代經典,也吹響了埋葬傳統磁帶,CD播放器的號角。

2.iPhone。喬布斯在使用最初iPhone 原型機一段時間後,對於屏幕上的塑料材質保護層並不滿意。而塑料材質則是那個年代手機屏幕標準的保護層。耐摔但是不耐刮。特別是手機這類隨身攜帶且經常與口袋裡的鑰匙、打火機或其他雜物放在一起,屏幕很快就變得傷痕纍纍,不僅影響美觀,也影響操作手感,特別是對 iPhone 這樣的觸控手機來說更為嚴重。所以喬布斯就想要改變屏幕材質,使用耐刮的玻璃。而 Corning 則早在60 年代就研發過一種稱為 Chemcor 的玻璃,本來是要用於航空、汽車等領域,但是由於種種問題未能投向市場。不過碰巧這種玻璃的特性,如輕薄、耐刮,正符合喬布斯對於iPhone 的要求。雖然在 iPhone 誕生伊始,諸如不耐摔等負面評論不斷,但是在 iPhone 誕生後的 10 年來看,使用玻璃材質作為智能手機屏幕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而 Corning 也收穫頗豐,旗下的 Gorilla 大猩猩玻璃也為全世界智能手機愛好者熟知。

我認為最亮眼的,就是以上我提到的玻璃屏幕。這是 iPhone 帶動一個產業騰飛的縮影。

AI大熱,蘋果會因AI而做出針對性的技術改造嗎?

這個肯定會,比如現在蘋果主推的CoreML 框架就是證明。另外,iPhone8/8P/X 中的 A11 Bionic 晶元也說明了這一點。這個晶元與GoogleTensor、Nvidia Volta一樣,著重提升了與AI相關的運算性能。相信蘋果以後的產品,以及其他企業,也一樣會跟進。

當中國用戶對新技術開始審美疲勞,蘋果公司還能力挽狂瀾嗎?

對於非行業用戶來說,新技術總是應接不暇,產生「審美疲勞」很正常。其實用戶關心的,並非新技術本身,而是這項技術能不能帶來實際的便利或改變。從上面的文章可以看到,現在很多新技術,蘋果並非是首先使用的,但是它卻能夠把新技術很好地融入到產品中為用戶提升實際使用體驗。這是蘋果的強項,也是很多用戶喜愛蘋果產品的原因之一。對於蘋果來說,在產品里用上幾項新技術並不難,但是要讓這項新技術能夠為用戶帶來實際便利而不是淪為噱頭,是需要很多努力的。比如我們現在使用 iPhone,裡面都帶有一個線性馬達Taptic Engine,能夠為用戶提供非常精細的觸覺反饋,這是普通偏心轉子馬達無法做到的。所以我覺得我們不需要寄希望於什麼力挽狂瀾,用戶真正需要的是實際的體驗。

如第三個問題所述,如蘋果公司再次發力,那麼下一個最有可能被複活的技術是什麼?

我覺得,也是我個人最希望看到的是蘋果能夠推動 AR/VR 重回巔峰。其實這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復活,但是我們能夠看到,2017年 AR/VR 的熱度遠低於2016年,這其實受制於設備,以及技術上的諸多問題。所以,我看好蘋果在這方面有所建樹。

蘋果復活技術當中有哪些共通點,其中哪一項您認為最亮眼?

我認為蘋果最厲害的地方,首先還是對技術和人文的結合做得非常完美。比如指紋識別,以前一些手機和商務電腦有,但是既不好用也不好看。而蘋果直接選擇收購當時最大的指紋識別晶元公司,根據iPhone本身的樣子定製了新的Touch ID Home鍵,識別準確率高、速度快,同時還兼顧了美學。觀察發現,可以有效地在產品層面執行到這個程度,除了蘋果,其他科技公司很少能做到。

第二則是蘋果創造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現實扭曲立場」,比如剛才提到的指紋識別,把原來沒人在意的技術,直接做成了手機行業的標配。這還是在於蘋果很好的通過自己產品極大的銷量,直接復活了舊技術,讓其市場佔有率一步到位,達到整個產業鏈必須認真對待的程度。這也就成就了目前各種指紋支付的流行,如果不是蘋果的iPhone推波助瀾,這個變革來的不會這麼快。

A I 大熱, 蘋果會因A I 而做出針對性的技術改造嗎?

這是肯定的,蘋果無論財力還是人力都不成問題,面對現在非常火的AI可以說100%會進行布局。相信以後蘋果的產品一定會越來越聰明。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蘋果現有的技術積累,比如iPhone的自動亮度演算法,到目前還是業界最強的,沒有之一。同時iPhone對於攝像頭的調校也是業內頂尖水平,從而讓iPhone成為了專業攝影師的首選。

其二是蘋果的硬體實力,我們知道安卓非常喜歡拿硬體參數說事,但其實目前蘋果最新的A11晶元,在Geekbench中綜合性能成績是安卓陣營目前最強的驍龍835的1.5倍。但日常使用中,我們會感覺到iPhone和安卓旗艦機的運行速度差不多。為什麼?因為沒有足夠強的,像AI這樣的高難度演算法可以體現差距,所以其實最新一代iPhone的硬體性能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綜合這兩方面,蘋果肯定會為了跟上甚至引領民用AI領域,並且充分體現自己在演算法編寫和硬體晶元上的優勢,而大力開發和改造AI方面的技術。

當中國用戶對新技術開始審美疲勞,蘋果公司還能力挽狂瀾嗎?

這點不好說。我們知道iPhone、MacBook每年還是在做各項升級,但明顯可以感知到兩點。一是升級力度越來越小,二是和競品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如此一來,消費者很容易對蘋果產品產生厭倦心理,進而轉頭別的手機品牌。

好在蘋果顯然已經注意到這點,2017年全新推出的iMac Pro就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信號。全新深空灰設計,極致的硬體配置,加上配套的滑鼠、鍵盤和觸摸板,可以看得出來蘋果的工業設計和產品開發能力還是很強的。而iMac Pro作為起價3萬多元的頂級產品,更多的還是試水,相信2018年蘋果會帶來更多新產品。

但至於能否力挽狂瀾,其實也不容易,因為除了蘋果在努力,其他廠商比如華為、小米、聯想、惠普也都在發力。但無論如何,更充分的競爭才能帶來更多技術革新,對於消費者來說始終是好事。

如第三個問題所述,如蘋果公司再次發力,那麼下一個最有可能被複活的技術是什麼?

我認為是「超級快充」技術。其實目前iPhone的充電速度並不快,一般只能通過5V2A的充電設備達到5-10W的最大充電功率。而摩托羅拉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可以達到最大25W充電速度的渦輪快充技術。因此,蘋果手機在充電速度方面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同時,蘋果的MacBook本身已經支持29W的快充,並且也有網友在iPad Pro上測試,幾乎可以跑滿29W的速度,但到了iPhone上則又被限制在5-10W的範圍內。可見蘋果在快充技術上已經有了一些積累,接下來如果可以進一步優化iPhone的主板電路設計,是有可能實現超級快充技術,從而大幅提升充電速度。

蘋果復活技術當中有哪些共通點,其中哪一項您認為最亮眼?

就拿Wi-Fi密碼來說,我們每每去到餐廳第一件事就是詢問Wi-Fi密碼,不管是輸入密碼還是分享,其流程都非常麻煩。而蘋果注意到了這一細節,在系統上做了小小的改動。

當我們在連接一個Wi-Fi時,附近的朋友如果也想鏈接此Wi-Fi,當他們打算輸入Wi-Fi密碼的那一刻,我們的iPhone就會提示是否需要分享密碼給對方,並且幫助他直接連接Wi-Fi。

Wi-Fi連接的方式從一開始的密碼接入,到後來只需分享即可上網,蘋果在細節上的體驗讓消費者驚艷。因此,蘋果之所以能夠復活技術並不僅僅在於新功能的加入,而是在既有功能下的嶄新體驗。

除了上述提到的,我覺得蘋果的藍牙傳輸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技術。藍牙傳輸其實是一個很老舊的技術了,不過在我們第一次可以通過手機藍牙分享文件給朋友的時候,心情還是很激動的。當市場上的手機品牌和型號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也發現了藍牙傳輸的體驗並不是特別好,直到蘋果發布了屬於自己的藍牙傳輸技術:AirDrop。

AirDrop首先是蘋果家族設備之間傳輸的利器,不管是Macbook還是iPhone、iPad,設備之間的文件傳輸都在點指之間。而如果不同設備都是使用同一Apple ID時,傳輸不需要經過確認,照片和視頻都能直接保存在手機的相冊中。

藍牙傳輸功能現在已經很少被使用了,我們傳輸文件通常都會選擇App進行分享,但是真正使用蘋果AirDrop的用戶會對它愛不釋手。雖然藍牙傳輸並不是蘋果的專利,不過AirDrop技術和良好的用戶體驗,卻能為「蘋果復活了藍牙傳輸」添上華麗的一筆。

AI大熱,蘋果會因AI而做出針對性的技術改造嗎?

在最新的一次發布會中,蘋果介紹AI與ARKit時用了很長的時間,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蘋果對這項技術的熱愛程度。雖然AI目前已經被很多廠商所利用,但其還處在比較局限的發展階段,且未來AI、AR的發展領域肯定不限於遊戲行業。

我們試想一下,醫生給患者開藥後,患者用手機拍攝一下藥單,就可以在手機屏幕中看到列出藥品的名稱以及建議服食的劑量。出門在外時,我們用手機拍攝一下公交車站,就能詳細地知道有哪些公交車會經過此站,而不用走到站牌前去一一查看。

AI可以實現的功能還有很多很多,而從目前AI、AR主要運用在遊戲領域,以及蘋果非常注重用戶體驗來看,蘋果對AI可謂非常支持。

當中國用戶對新技術開始審美疲勞,蘋果公司還能力挽狂瀾嗎?

對於蘋果用戶的審美疲勞,要從iPhone5說起。iPhone4出現時的驚艷相信我們現在都記憶猶新,而在蘋果推出iPhone5後,被用戶吐槽為加長版的iPhone4,後續的幾代也同樣如此。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iPhone4推出時,其他手機還是較為傳統的機型,所以我們會覺得蘋果與眾不同。而在手機業快速迭代更新的今天,iPhone和其他品牌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並且市面上的機型幾乎都自稱「大屏幕」、「雙攝」等等和iPhone相同的關鍵詞。

從整個市場產品類型的相似,到用戶的審美疲勞,我們可以細觀這兩年蘋果在新產品技術上的戰略。從iPhone8的玻璃背板、拍攝中的人像模式,到iPhone X跟隨市場所需的全面屏、人臉識別替代指紋解鎖,我們不難發現,蘋果在用逐步釋放的方式給予用戶新鮮感,也在提升用戶體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對於「用戶已經審美疲勞」的說法,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蘋果的有所保留,並且軟體和硬體同時創新疊加,才能有更好的體驗。

如第三個問題所述,如蘋果公司再次發力,那麼下一個最有可能被複活的技術是什麼?

從前面幾次iOS的更新,我們不難發現蘋果每次大版本的更新都會把以往優秀且常被使用的App功能變身成為內置功能,比如最早期的號碼歸屬地、電話黑名單、推送中心插件等等。

所以在下一代最有可能被複活的技術,個人認為軟體上會有很大的變化,比如攝像頭開放相應的介面,掃描不同內容可直接去到特定App的特定頁面等等。硬體功能的復活,我們會有一時的驚艷,但是系統與軟體的功能更新,才是我們真正常用到的精髓內容。

《消費電子》雜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國電子商會主辦的一本集人物訪談、產品評測、行業風向、消費導購為一體的大型消費電子全產業鏈資訊刊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費電子 的精彩文章:

2017年度·消費電子行業產品獎榜單發布
很妖!榮耀7X千元全面屏手機,魅麗紅超高清細節圖放送

TAG:消費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