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茶陵書院——茶陵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下)

茶陵書院——茶陵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下)

茶陵古有「一州形勝雄三楚,四相文章冠兩朝」之譽

方誌之聲:

清影映壁 蘊古樸以添色

繁花滿院 流芬芳而競妍

株洲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教育文化事業源遠流長。在先輩們留下的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中,茶陵書院永遠閃爍著古代茶陵人傳承人類文明智慧的光芒。

據史料記載 ,茶陵書院興於宋,盛於元,至明、清發展到鼎榮時期。就數量而言,茶陵書院之多,位居湖南各縣(州)前列:其中宋代位居第三,元代位居第二,清代位居第一,可謂文化奇觀。書院的發達,也帶動了蒙館、經館的發展。清末,茶陵大多數村、宗族都辦有塾館,培養出不少人才,如在歷代科考中,茶陵有127人考中進士,其中狀元、榜眼、會元各二名,殿元一名。進士、狀元、榜眼、會元人數之多,領先於湖南各州縣。其中不乏經世濟用之才和飽學之士,明清兩朝先後出過劉三吾、李東陽、張治、彭維新四大學士,因此茶陵古有「一州形勝雄三楚,四相文章冠兩朝」的美譽。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茶陵,去認識和感受茶陵教育史上的里程碑——茶陵書院的經典風采,探訪這座歷史古城最深厚的文化底蘊。

元惠宗元統元年(1333)進士第二名(有說是狀元)李祁,曾掌教杜陵書院,其五世從孫就是著名人物李東陽

清初,茶陵書院的發展很緩慢。嘉慶年間,茶陵書院從衰落開始復興。先後創建了尋樂書院、雩江書院,擴改了白沙書院。

道光後的清潮晚期是茶陵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茶陵出現科舉盛事。道光十八年至光緒三十年(1838-1904),66年里有7人考中進士,其中狀元1名,即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狀元蕭錦忠。榜眼2名,即光緒六年(1880)、二十年(1894)的曹詒孫、尹銘綬。會元1名,即光緒三十年的譚延闓。另有出自寒門的譚鍾麟,於咸豐六年(1856)中進士,後官至兩廣總督。這一現象不但在茶陵前所未有,而且在全湖南也屬罕見。他們的科甲成名,極大地鼓舞了本土士民,使人們看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並非可望不可及,「茅屋裡出宰相」也是真真切切的事實。在科甲成名的激勵下,茶陵士民辦院的熱情高漲,把茶陵書院發展推向高潮。

茶陵歷史上出過兩名狀元,一是腰潞鎮龍溪人譚用式於宋景定三年(1260年)考中狀元,官至湖北提舉;

二是一生不肯做官的狀元郎蕭錦忠系下東東山壩人,

清道光二十五年狀元第及,曾在洣江書院就讀

辦書院積極性最高的是因科甲而顯赫的「名門望族」。石陂劉姓在元末明初因科甲成為聲名顯赫的名宦世家。劉耕孫、燾孫、與孫、裕孫、如孫(即劉三吾)五兄弟都因科甲發跡,其中耕孫是進士,其他4個分別為舉人、國子監貢生、副榜,除劉裕孫外,都在元朝任官。入明後,劉三吾被薦舉入朝,官至翰林院大學士。家族影響很大,但入清以後,沒再出現過顯赫的科甲名士。為重振名門望族家風,劉姓家族對辦書院很熱心,道光二十五年蕭錦忠中狀元後不久,便創建了梓林書院。

河塢周氏,宗族內雖無科甲名人,但是,同宗不同派的周鼎、周燾先後考中進士,河塢周姓也沾了光,因此對辦書院積極性很高,在蕭錦忠中狀元的第二年就建起了宗族書院——風岡書院。在《風岡書院記》中流露出希望族中子弟科舉成名、光耀一族的迫切心態;「嶽麓、城南、洣江由來尚矣,楚南名位顯宦多出其中,志士仁人亦多出其中。近今各鄉各都皆有書院,以作育人才,以故吾州登鼎甲、路巍科者蟬聯而鵲起,文風益蒸蒸乎日上矣……我戶原為茶州望族,自古人才輩出,茲幸書院鼎建,又得李公(即茶陵州學正李昌邁)手書,為此地增色,使讀書其中者黽勉從事,日斯邁而月斯征,將他日身列風池、名登鳳閣。為一族光龐,匪異人任也。」

茶陵縣第一個進士唐天復元年(公元901年)才登科的

陳光問曾在靈岩古寺讀書,考中進士時他已 69歲

茶陵譚姓宗族派衍茶陵各地,歷代進士20餘名,是茶陵歷代進士最多的宗族,其族人以此為榮。《茶陵譚姓總祠序》云:「十八派宗支,稱湖湘之望族。用詩書禮樂春秋治業,二十員進士掇桂登之高科,多祖孫父子聯聲。不徒狀元神童,喬梓望重山嶽;更推相國學士,肝膽並耀乾坤。由元明至今,登甲第而屢捷……」這對茶陵譚姓各支宗族都是很大的鼓舞。嘉慶年間,白沙譚姓將白沙義學擴改為白沙書院。白沙書院規模較大,「講堂、齋舍如制,大成殿、文閣、奎星樓俱具。」咸豐元年(1851),石井譚姓建梅林書院。

一些後起的譚姓顯赫家族更重視獎學興教,如石床譚姓系元至正年間遷入茶陵高隴的,不屬「茶陵譚姓十八宏」。清成豐六年(1856)譚鍾麟考中進士後,這支譚姓成為茶陵有名望的大族。譚鍾麟官至陝甘總督、兩廣總督。其子譚延闓全國會試第一,賜進士出身,三次督湘,官至民國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鍾麟成名後,很重視對族內子弟的培養,曾捐銀五百兩,置田產300餘畝,擴建石床譚姓熟館——蟠藤仙塾館。明清時,譚氏族人便在蟠藤仙設塾館,教授本族及鄰近子弟,因風景秀麗,蘊含靈氣,塾館一時蔚為大觀。出生於清道光初年的譚鍾麟,家庭窮苦,衣食也難以周全,以致「家貧不能供粥」。他在蟠藤仙白天教授生徒,晚上獨居寺廟讀書。譚延闓在《文勤公行狀》中寫到:「年十六,即授徒自給,已乃發奮讀書山寺,誦習常至夜分,所處絕困厄,非人所堪,而志氣彌厲」。

雩江書院位於湖南省茶陵縣秩堂鎮,是茶陵縣

38所古代書院中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一所書院。

書院建於公元1817年(清朝嘉慶22年),

因其北、東雩水縈繞,故名「雩江書院」

茶陵顯赫家族熱心於辦書院,一般家族和各階層對助學興教也表現出很高的熱情,有條件有能力的,也積極興辦自己的宗族書院。棗市蘇姓創建尋樂書院就是一例。這支蘇姓的基祖蘇毅然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7)徙居茶陵,衍為宗族,在茶陵算不上「名門望族」。到了清代,蘇姓出了一些大富戶、殷實戶和頗有文名的讀書人。他們積極辦族塾,培養族中子弟,希望通過課甲提高蘇姓在茶陵的社會地位。嘉慶十七年(1812),家庭富有的讀書人蘇聯元倡議闔族捐錢捐田,創辦尋樂書院。蘇聯元一家就捐了學田100多畝。道光十五年(1835),州貢生蘇奎垣帶頭捐錢三百緡,動員族人捐錢捐田,對尋樂書院進行擴建改造。擴改後的尋樂書院規模很大,正棟三進三棟,兩側用房四列四棟,計80餘間,有學田1000餘畝。規制之大,學田之多,在茶陵位居首位。

由於宗族的倡導,捐建塾館、書院的意識很濃厚,對鄉都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有的鄉都書院實際上是幾個姓氏宗族聯辦的,如十六、十七、十八都公建的雩江書院就是龍、彭、譚、劉等宗族聯合捐建。范樂書院是藍、湯、劉姓聯辦。上清龍湖書院是譚、劉等宗族共建。至清成豐同治年間,境內「各鄉各都皆有書院」。

宋高宗賜「明經堂」為「明經書院」

在清代茶陵書院發展高峰時期,還出現跨省跨縣聯建書院的現象,如位於寧岡礱市的龍江書院就是以茶陵客家人為首,聯合酃縣(今炎陵縣)和江西寧岡的客家人在以上三州縣交界處的寧岡礱市創設。龍江書院建有明道堂、文星閣、崇文祠、報功祠和和啟秀齋、珍席齋、錦心齋、漱芳齋、梯雲齋、步月齋。從啟秀齋到梯雲齋、步月齋和報功祠的設置來看,該書院是分層次辦學的,包括了塾館、經館到書院等各層次的教學體系。「齋」的命名很講究,從中可以看出書院培養科舉人才的目的很明確,也反映出客家人希望提高社會地位的心態。

清代是茶陵書院數量最多的朝代,晚清時期是茶陵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廢止科舉、推行新學,境內先後修復、續辦、創建各類書院29所(包括茶陵與酃縣、寧岡客家人聯辦的龍江書院)。當時湖南全省有書院217所,附近的醴陵、攸縣、酃縣分別為3所、4所、2所。清代茶陵書院之多,位居湖南各州縣之首。

與當今學校相比,書院在建築體量、辦學規模、辦學形式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書院是茶陵教育史上的一塊里程碑,為茶陵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

洣江書院重修揭牌

茶陵書院名錄:

宋3所

明經書院(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位於今火田鎮五門村;

南溪書院(南宋寶佑年間1253-1258)位於今嚴塘鎮;

紫微書院(南宋未年)位於今雲陽山白雲寺;

元3所

東山書院(元大德七年1303)位於腰陂鎮東山村;

杜陵書院(元至元年間1264-1294)位於高隴鎮龍集村;

光岳書院(元至元年間1264-1285)位於今茶陵城;

明7所

明道書院(明洪武年1368-1398)位於今下東街道;

社學(明景泰年間1450-1456)位於今雲陽街道前進村;

洣江書院(明弘治十七年1504)位於今茶陵一中;

雲崖書院(明正德年1506-1521)位於今雲陽山;

西疇書院(明正德年1506-1521)位於今虎踞鎮;

雲陽書院(明正德年1506-1521)位於今雲陽街道;

旌忠書院(萬曆年間1573-1616)位於今雲陽街道;

建立在洣江書院舊址上的茶陵一中

清25所

培楨義社(乾隆年間1736-1795)今位於茶陵城北;

東都書院(乾隆年間1736-1795)位於今虎踞鎮;

白沙書院(乾隆五十五年1790)位於今界首鎮白沙村;

尋樂書院(清嘉慶十七年1812)位於今棗市鎮棗市中學;

雩江書院(清嘉慶二十一年1817)位於今秩堂鎮中心小學;

范樂書院(道光元年1821)位於今虎踞鎮把集村;

梓林書院(道光年間1821-1850)位於今腰潞鎮石陂村;

源泉書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位於今腰潞鎮七地左江;

湖口龍湖書院(道光年間1821-1850)位於今湖口鎮新芫村;

文江書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位於今馬江鎮馬江中學;

大湖書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位於今腰潞鎮潞水墟上;

鳳岡書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位於今舲舫鄉河塢;

象湖書院(道光二十八年1848)位於今腰潞鎮腰陂中學;

幼學書院(咸豐元年1851)位於今思聰街道老虎山;

「雩江書院」又名「毗塘書院」,1931年12月,由茶陵縣蘇維埃政府改辦為「茶陵縣立列寧高級小學校」,

1956年胡耀邦為學校題名「列寧學校」

逢原書院(咸豐元年1851)位於今虎踞鎮黃石;

崇文書院(咸豐元年1851)位於今腰潞鎮七地梘田;

梅林書院(咸豐元年1851)位於今湖口鎮石井村;

龍湖書院(咸豐元年1851)位於今腰潞鎮廟坪村;

鰲峰書院(咸豐五年1855)位於今虎踞鎮低車;

蘆江書院(咸豐年間1851-1861)位於今下東街道黃堂村;

正學書院(光緒年間1875-1908)位於今下東街道長樂村;

月嶺書院(光緒年間1875-1908)位於今虎口鎮小潭村;

朝陽書院(光緒年間1875-1908)位於今洣江街道下瑤村;

洮水書院(光緒年間1875-1908)位於今舲舫鄉洮水;

明德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位於今馬江鎮紅旗村。

茶陵歷史悠久,人才輩出,自科舉制度施行以來有進士127名,其中狀元2名、榜眼2名、會元2名,

出過四大學士和首任國民政府主席

記錄城市變遷

傳承株洲歷史

服務發展大局

方誌株洲

微信號:fangzhizhuzhou20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喝完茶的紫砂壺如何處置?
英國首相在釣魚台喝的那杯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