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為什麼變得不好吃了?
立春之前的某一天,一位在農場當經理的朋友送來一袋蔬菜,還有幾盒草莓。
他種的小白菜、小油菜之類,我覺得味道一般般,只有草莓很好吃。不過,今天我又發現了新的美味——
番茄
。
這種番茄其實長得非常丑。
小的才雞蛋那麼大,最大的也只有小蘋果那麼大。
形狀也不夠完美,有些有點扁,還有些有點疤痕。
顏色是深橙紅色,最熟的番茄已經紅得發紫。
如果它們擺到超市裡,估計根本沒什麼人會理會
,因為超市裡鮮紅、粉紅色的,各種色澤艷麗形狀渾圓完美的番茄太多了。但是,我用它烹調了一盤番茄炒蛋,才知道它味道如此濃郁,非一般冬日大棚番茄可比。
第二天,我又把它當水果吃,發現它雖然皮有點厚,但汁液豐富,酸甜適度,真的太好吃了!
我不禁感慨,冬天真的很少吃到這樣美味的番茄,原來大棚番茄也能這麼好吃。
於是我發微信問農場經理,
這是個什麼品種?怎麼平日在市場上從來看不到呢?
經理答覆我說,
這個番茄品種是某農業公司從日本引進的,叫「原味一號」,味道特別好。
不過,美中不足,
它對植物病毒抵抗能力太差。
今年就感染了病毒,長得很不好。看到番茄半死不活的樣子,他想乾脆把這些番茄苗拔掉算了。最後死馬當活馬醫,把番茄苗留下來了,但因為病毒病的緣故,結出來的番茄又少又小,賠錢了。
他解釋說,之所以我覺得這些番茄特別好吃,除了品種特點之外,還有
成熟度
的原因。
他是等番茄
充分成熟之後
才採摘的,這樣味道雖然酸甜濃郁,但很快就會變軟,運輸時容易受傷,儲藏也很困難
。沒錯,我看看袋子里的番茄,有兩個已經成熟得裂開口子了。
我說,反正是自己吃嘛,不嫌棄它們長得難看,也不嫌棄它們熟得有點軟。
那些顏色濃得發暗的更好——深紅色的是番茄紅素,濃橙色的是胡蘿蔔素,哪個多了我都喜歡。
把照片發到網上,網友們的問題就一個一個扔過來。
網友A:
對番茄有戒心,看著紅的,大多是催熟的吧。
我回答說:
正常熟的番茄,如果顏色紅得發紫,就經常被消費者誤解,不肯買。
其實顏色深是番茄紅素和胡蘿蔔素含量高的表現。
無論是催熟還是自然熟,
色素含量都和顏色的濃郁程度成正比
,肯定是不會騙人的。番茄紅了說是催熟,不紅就說是不熟就採下來,你讓農民怎麼辦呢?
成熟的番茄(沒有任何濾鏡哦)
▼
你看我圖中的番茄,十成熟的就是紅得發紫。放在超市,會有人買么?再說沒等買走,就軟爛了。換了你當農民,你也要趁著沒有全熟提前採收下來,而不會讓熟番茄爛在超市裡。
網友B:
冬天的西紅柿還有營養價值嗎?冬天的大家都知道肯定是大棚種的,口感和營養比夏天的差很多。
我回答說:
冬天光照、溫度不足,
蔬果的營養素含量往往比夏天種的產品低一些
,比如說維生素C含量少一些。
正因如此,我們更應當額外多吃一些來彌補,而不是乾脆不吃啊!不吃豈不是等於零嗎?
網友C:
一直都擔心,番茄是不是農藥特別多?表面的農藥殘留怎麼處理啊?要不要去皮?
我回答說:
番茄不屬於農藥殘留多的蔬菜
。它皮厚,表面噴什麼都很難滲進去。再說,通常「果實類」、「種子類」的蔬菜中農藥殘留是最少的。根莖葉會相對多一些。
所謂
果實類
,包括各種茄果類(茄子、番茄、青椒等)和瓜類(冬瓜、南瓜、黃瓜、絲瓜等),還有秋葵這種。
所謂
種子類
,主要是嫩豆類(嫩豌豆、嫩毛豆、嫩蠶豆等)。
植物是不會特意把污染物質往自己下一代送的…
由於多年的食品安全治理,以及農業生產技術提升,高毒高殘留農藥禁用等措施,
目前大城市的農藥殘留情況已經比前些年好多了。
90年代才可怕呢...儘管那時候你完全不在乎。
網友D:
果實類安心了,但是不是葉子類的蔬菜最危險呢?我從來不吃葉子菜,害怕。
根莖類的不噴葯,會比較安全吧,我就吃這些。
我回答:
農藥不僅僅是用來噴的哦,有
多種施用方式
。
拌種、拌土、灌根、撒施......都是直接入土的。即便噴施,最後也會落在土中。
長時間難分解的化學物質殘留,通常是根部含量最多。
葉子營養最好,抗污染物質也最多。單怕葉子農藥多而不吃,是很可惜的啊。
網友E:
為什麼那麼好吃的番茄品種不多種點呢?為什麼市面上的都不好吃呢?
我回答:
因為好吃的品種往往不耐植物病毒、不耐受壞天氣、或者產量低,或者長相不好,或者容易軟爛不耐儲藏不便運輸。
人沒有十全十美,蔬菜水果也一樣。可惜銷售商需要的是
耐運輸、耐儲藏
,消費者則總是用長相來判斷
。於是內在的口味和營養
往往就被所有人忽視了。
就好比說,一個內心美好、人品優秀的女人,因為她沒有外表足夠美麗,往往被人所忽視。
人是視覺動物。一眼沒看上,也就沒有興趣去探求她的內心了……
讓我們擺脫這些人性之弱點,更多地信任農民,更多地了解那些不夠大、不夠美、容易軟爛、容易生蟲的蔬果吧,讓我們肯於為這些產量低、風險大的食物多付點錢吧。只有這樣,美味又營養的蔬果才能逐漸回到我們的餐桌上。
相關閱讀
吃番茄對男性有好處?生吃還是熟吃好?
吃了這麼多年的番茄炒蛋,竟然是增肥食品?
微博 / 公眾號:
范志紅_原創營養信息
頭條號簽約作者
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崗位科學家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
中國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協會理事
中國科協聘營養科學傳播首席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
轉載 / 合作請聯繫
media@fanzhihong.net


※運動之後,大姨媽怎麼變少了?
※世界上最健康的吃法評出來了!到底要怎麼吃?
TAG:范志紅_原創營養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