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養蛙不養娃」,年輕人的生育意願降低了?

「養蛙不養娃」,年輕人的生育意願降低了?

近期,手機遊戲「旅行青蛙」異常火爆。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蛙兒子」養得熱火朝天,但正處於育齡期的「父母」們,似乎對生個真娃興緻並不那麼高。

即將過年回家,年輕夫婦們將面臨長輩們又一輪催生壓力。有人認為,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年輕人婚育觀念發生變化很正常。如果育娃成本過高,那就推遲要娃或者不要娃。事實果真如此嗎?

萬宏蕾丨採訪整理

「90後」的生育意願怎樣才能提高

靳永愛(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師)

就在「旅行青蛙」遊戲剛走紅時,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國2017年新生人口數據。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從世界範圍看,現代歷史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在長期生育率大幅降低後能漲回來的,即使出台各種鼓勵政策,都很難立竿見影。這是不少發達國家都面臨的問題,看起來中國現在也遇到了。

下一階段,「90後」是生育主力,他們普遍是獨生子女,少生、晚婚的價值取向已在他們的觀念里紮根。另一方面,優育、房價、升學的壓力對家庭經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養娃的綜合成本近些年可謂不低。

我認為,要調動年輕人的生育意願,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托幼體系,尤其是0~3歲嬰幼兒照料服務。服務模式上可以引入公共管理的多元共治理念,政府部門牽頭,利用私營機構的管理技術和資源,解決年輕人工作與家庭的平衡難題。

其次,公共部門應創造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的政策環境。因為生育問題,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遭遇顯性、隱性歧視,未來應更加重視丈夫的家庭責任。比如建立完善父母育兒假、丈夫陪產假等制度,促進丈夫更多地參與家務勞動分工和子女照料中,幫助妻子緩解母親角色和職業女性角色的矛盾。

最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家庭發展政策體系,通過稅收優惠、兒童津貼、家庭補貼、住房保障等形式,減輕家庭生養子女的經濟壓力。

「養蛙」寄託了親子舒適關係想像

蘇老師 (上海教育工作者)

有人認為,「旅行青蛙」中玩家與青蛙的關係是一種「舒適」關係:絕對安全,不論如何操作,不論操作不操作,小蛙都照樣過它的日子;投入極低,只需要收穫三葉草,然後給小蛙準備便當和生活用品,準備的內容好與差以及準備時間都不要緊;當然,養蛙的預期收益也有限,僅僅是小蛙偶爾寄回的明信片和不值錢的土特產。正因為預期低,所以收穫「小確幸」也很容易:小蛙去個新景點,或者認識個新朋友,就足夠讓玩家們「露出老母親般慈祥的微笑」了,甚至光是看著小蛙看書、吃飯、寫日記、做手工,玩家心中都可能蕩漾起小幸福。

這種舒適關係對比當下普遍焦慮的親子關係,就顯得特別珍貴。

首先,現實中的親子關係不「安全」。一個孩子肩負著父母雙方兩個家庭的期望,生一點小病,一次考試不及格,這些都會給父母帶來深深的焦慮。

其次,親子關係的投入極高。面對未來的無限可能和無限風險,父母除了讓孩子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別無選擇。而獲得競爭力的途徑,無非買學區房,報各種培訓班,參加各種競賽,學習各種才藝。這些都意味著海量的金錢、時間、精力投入。

投入高,則期望更大,兩者相互推動。極端的情況就是父母操碎了心,抱怨子女不爭氣,白費了自己的金錢和心血,子女則會怨父母將期望強加給自己。即使獲得了預期回報又如何?不也有「北大學子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事么,說明子女即便獲得所謂成功,親子關係也不一定能變得舒緩。

我不認為「旅行青蛙」能火多久,但是舒適的親子關係的確是當代年輕父母和孩子的迫切需要。只有親子關係普遍變得舒適,才能激發起年輕夫妻的生育意願。

教育問題是影響生育意願的最大問題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年輕女性不願生育,與她們的現代女性獨立意識有關。但就我國「90後」面臨的具體的社會環境來說,不願意養孩子有更現實的考量。保障吃穿對於大部分家庭不是問題,但是教育開支和升學壓力卻讓不少年輕夫妻對生娃「望而卻步」。

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家庭的教育支出達GDP的2%;城市居民從懷孕到將一個孩子養到大學畢業,需花費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元人民幣。費用問題不是全部,近年來,自媒體平台不斷渲染家長被學區房折騰,被陪孩子作業折騰,被孩子成績折騰,這種資訊更增加了社會的焦慮感。

降低家庭教育支出與緩解家庭教育焦慮,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這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評價體系,還需要家庭自身轉變理念。

目前中國社會的教育焦慮,有很大一部分是家長不合理的期待、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把孩子作為攀比、炫耀的工具造成的。所以,一些「90後」不願意養孩子,也有其積極之處,那就是想好了「我能對孩子負責嗎」的問題再養。

從國家角度看,鼓勵年輕人養孩子,需要多考慮如何減輕育兒成本,緩解教育焦慮。而對社會來說,當前需要的是對育兒進行一次全社會的大討論。我國的家庭教育,已經陷入互相攀比、超前教育的惡性循環,家長為了孩子的「優秀」可以不惜任何代價,這會把每個家庭和孩子都逼進死胡同。

其實,比「生不生孩子」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誰來救救焦慮的家長」。

生育意願降低問題需理性看待

劉晶波(高校講師)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3‰,兩個數據相較於前一年均下降。國家衛計委表示,這是受育齡婦女規模下降、婚育年齡推遲等綜合因素影響。從孩次結構看,二孩出生佔比進一步提高,達到51%。調查顯示,人們不打算再生育的原因主要是養育成本高、托育服務短缺、女性職業發展壓力大等。

2017年是全面兩孩政策實施的第二年。根據此前有關方面的判斷,全面兩孩的政策效果體現有滯後性,應該在2017年之後逐步顯現,因此2017年出生人口數量會明顯高於2016年,2018年將有一個生育高峰。現在看來,這個判斷並不準確。2017年出生人口數量比2016年還要少,這主要是因為一孩出生數量下降幅度很大,如果不是全面兩孩政策,出生規模下降幅度會更大。出生人口的持續下降說明,個人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受到很多複雜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能力、年齡、生育偏好等,政策對生育行為的影響並沒有原來預想的大。

未來幾年,我國的出生人口將持續減少。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二孩生育堆積效應在政策放開的頭兩年已經大部分釋放出來;二是年輕人口持續減少,中國18到44歲青年人口2017年為5.48億,2022年將降低到5.18億;三是城市化水平提高,農村生育率較高、城市生育率較低是各國普遍情況,城市化進程加快,生育率將繼續走低;四是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健全,「養兒防老」這個以前居民多生孩子的經濟動因正在逐步減弱並消失。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總監製:金風

監製:劉新宇 、顧佳贇

編輯:張靜、萬宏蕾

實習生:姜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東方周刊 的精彩文章:

東方早安丨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東方早安丨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TAG: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