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喚醒沉睡的漢字

喚醒沉睡的漢字

中華文明五千年,記錄文明的符號「文字」,也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變化。從最初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書,到秦皇書同文的小篆,又經過了向筆畫過度了幾百年的隸書,到漢末形成的楷書(正書)即漢字,這是一個質變的過程。應該說「兩次大的事件」影響了文字的傳承和發展,一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使得古文字沒有傳承下來,形成了斷層,給漢字楷化形成了巨大障礙;二是「漢語拼音」的推廣,改變了人們認識漢字的方式。

「焚書坑儒」使中華文字的根系遭到了巨大破壞,大多數文字的根源無法考證,使得漢字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從十八世紀末從河南南陽小王村發現甲骨文後,人們才開始研究漢字起源問題,雖認識了部分甲骨文,但對幾萬個古文字來說,真是杯水車薪,很多漢字的本義現在無法破解,讓很多漢字的本義仍然沉睡於地下。文字的本義是物象、是場景、是過程、是故事,都是看得見、摸得著、聽到聲的符號。漢字的引申演義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發展變化。雖說秦皇統一文字的功績是第一位的,為維繫中華民族文化的統一作用是無法估量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文字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民族、統一的國家。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給中華文字的傳承發展造成的損失應該說也是巨大的,讓很多漢字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無法認祖歸宗。

「漢語拼音」的推廣為我國的掃盲運動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幾億農民擺脫了文盲的帽子。可它改變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認字方式,丟失了漢字隱含的文化科技歷史多要素,讓漢字成了沒有生命力的外文符號,從某些方面來說它抹殺了我們民族智慧的發揮,讓我們思維從識字開始,相對於西方學生的學習處於慢半拍的地步。本來我們的漢字的音、形、義三者是緊密關聯的,只有通過音和形兩者才可破解漢字的本義。採用西方的拼詞方式的「漢語拼音」去識字,就會喪失漢字音義的來源。漢字是有「音同義近」、「音義相傳」的道理。在漢字400多個讀音(含聲調1400個左右)中,80%是模擬自然發聲。多數同音字從借音到切音也不是隨意的,借音補義,如「秀」借「袖」聲來說明禾苗吐穗就像手從衣袖中伸出來樣,來完善秀穗的過程;切音合意,如「烴(ting)」是由碳(tan)和氫(qing)相切而成,讀「ting」,說明烴是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的有機物。所有漢字離開音源是無法來詮釋漢字的意義。

錢老之問「為什麼我們這麼多大學培養不出頂尖科學家?」值得我們從基礎教育去思考。從中國文化的根源去思考,漢字是啟迪我們智慧的最基礎的元素,怎麼通識漢字關係到我們獲取知識、探尋科技的最基本的方法。從我們華人獲取「諾貝爾獎」來看,沒有一位是通過拼音來識字的,難道是巧合嗎?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思考,要想成為參天大樹,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發達的根系即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識字;二是要有合理的修剪樹的主幹的方法即教育管理。首先沒有發達的根系是長不成參天大樹的,漢字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最基本的根系,當這個根系生長的土壤失去了,就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獲取知識的方法主幹即最基本的方法,波及之廣,無法衡量。我們的母語就是漢字漢語,為什麼還要用外文字母去拼呢?漢字的借音和切音用來標音很科學,不但能給出讀音,還能幫助理解字的意義。如這些偏僻字「耄(毛)耋(疊)」人老毛髮增多,臉上很多褶皺疊加、「饕(叨)餮(鐵)」嘴象刀牙如鐵。

五千年的文明傳承,五千年的識字歷史。可是用「漢語拼音」識字僅僅五十多年,這五十多年把漢字當作英文符號去教學,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學?」的時候了。筆者作為一位通過漢語拼音識字成長的中年學者來說,通過近幾年學習漢字的過程中,體會到漢字的字理和英文恰恰是相反的。漢字是天人合一、多點透視,蘊含著無數「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道理,就像我們說「好」不一定「好」,語氣不同意義不同,和英文「看山就是山」有最本質的區別,如「good」只有「好」的意思,這說明西方人的思維是「單點透視」的,和我們東方人思維是對立的。

文字在隸變楷化的過程中,由象形到筆畫的進化是一個質變過程,在漢晉時代,是易經研究的鼎盛時期,那些有智慧的祖先把漢字筆畫規定為八個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折、彎、勾),每個筆畫都有特定的意義。破解漢字必須先破解獨體文,理解每個筆畫的意義是破解獨體文的基礎。如「畐」這個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個酒壺「 」的圖案,楷化後用「畐」表示,是「一」、「口」、「田」組成的字,口表示有飯吃,田表示有地種,可「一」的意思是什麼呢?當我聆聽習近平主席的「十九大」報告時,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才悟出這個「一」的意思,是指示每一個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個人的幸福,而是每一個人都幸福,祈福要「每一個人有飯吃有地種」。古文字的楷化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每個筆畫都有著非常嚴密科學的道理。文字在楷化中,由象形到筆畫,又賦予了新的含義,不可僅停留在原有古文字上釋義,只有對組成漢字的每一個筆畫的意義破解,才可詮釋獨體文和合體字。

漢字的讀音來源失傳兩千多年,要想續解所有漢字的音義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兩個人能完成。只有經過很多有志之士潛心研究,不斷地破解完善,才能完成這項歷史工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嚴師說字 的精彩文章:

文字是文化的基石

TAG:嚴師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