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些藝術大師都是「中國迷」?
查爾斯·加拉貝迪安《中國牆》
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多變的風格以及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力。眾多國外藝術家沉醉於中式藝術,創造出多種精彩紛呈的藝術「混血」作品。
早期,東方文化因絲綢之路的開闢和新航路的進一步發展,得以傳播到世界各地。西方人以穿上中國的絲綢製品、用上瓷器以及喝中國產的茶來體現地位和財富。在史料文獻和藝術作品中,隨處可見來自中國的元素。中國風熱潮在19世紀的文學作品中還被命名為「Chinoiserie」。
喬瓦尼·貝利尼和提香《The Feast of the Gods》,油畫,1514-1529年
陶瓷作為中國的象徵在西方頗受歡迎。16世紀末,法國靜物畫家雅克·利納爾(Jacques Linard)的多幅油畫作品中都出現了同一件中國陶瓷器皿,可見利納爾對中式藝術品的喜愛。陶瓷上清晰地描繪著擺渡人、木船和山水背景,並配有蘇軾的詩詞。
歐洲皇室對中國風更是極度熱愛。建築師路易·勒·沃(Louis Le Vau)奉路易十四之命在1670年修建的特列安農瓷屋(Trianon de porcelaine)以中式結構為基礎,裝飾則充滿了藍色與白色的陶瓷元素。
在路易十五時代,奢靡之風簡直達到了頂峰。當時最受歡迎的皇家首席畫家,同時也是洛可可時期最重要的畫家佛蘭克斯·布徹(Fran?ois Boucher)畫風浪漫優雅,且格外熱衷於畫中國主題的油畫,儘管他一生從未去過中國。
佛蘭克斯·布徹之後,以精緻的風景畫著稱的法國藝術家讓·芭普斯特·蒙特(Jean-Baptiste Pillement)也全然醉心於創作中國風的藝術。除了繪畫和設計以外,他還擅長雕刻,他的作品十分細膩,且中西結合、頗為獨特。
由法國為首,中國元素和洛可可風相結合的風格開始向全歐洲擴散。受影響的皇室建築還有德國波茨坦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中的中國屋(The Chinese House)。於1764年建成的這一建築不僅用來裝飾皇家花園,也用來舉辦小型的聚會。
中國屋
中國屋中的中式人物飲茶雕塑
1787年開始建造的英國布賴頓的英皇閣(Royal Pavilion),其室內設計從壁紙、傢具、裝飾品,都不遺餘力地直接表現著設計師對中式風格的喜愛,中式元素與西式建築設計產生了奇妙的美感。
英皇閣長廊
英皇閣維多利亞女王起居室
皇室的東方情節也影響了普羅大眾的偏好。18世紀英國的父子組合威廉·林內爾(William Linnell)和約翰·林內爾(John Linnell)設計了許多簡約的中式傢具用品。
到了新藝術運動時期,藝術家歐文·瓊斯(Owen Jones)大量地設計並整理了中式裝飾紋樣。這些具有裝飾美感的紋樣都細緻入微、美輪美奐,它們甚至還被運用到了紙牌的花紋設計上。瓊斯的作品為東方裝飾紋樣的學習起到了教科書般的作用。
之後,世界各地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用各類作品表達對中國文化濃厚的興趣,中國風逐漸延伸到了視覺藝術和插畫上。法國板畫藝術家保羅·捷克里(Paul Jacoulet)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日本,他使用日本浮世繪風格描繪中式人物,東西方的結合可謂標新立異。
Paul Jacoulet《Les Joueurs. Chinois》
Paul Jacoulet《Fumées de santal. Mandchoukuo》
Paul Jacoulet《Le Mandarin aux Lunettes》
赫赫有名的藝術大師保羅·克利(Paul Klee)的作品受到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風格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竟然也能發現以中式文化為內容的創作。這與傳統藝術品中的中式風格截然不同,它們更為現代和生動。
Paul Klee《Chinese porcelain》
Paul Klee《Chinese Novella》, 1922年
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山姆·佛蘭西斯(Sam Francis)把對中式文化的印象精簡抽象地提煉了出來,並表現在畫中。作品極具張力的同時,不難看出與中國畫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的「留白」手法。
Sam Francis《Chinese Planet》,1963年
Sam Francis《Chinese Wall》,1969年
中式風格至今影響著藝術與設計的方方面面。曾經,它承載著古代中國燦爛的文化歷史,容和了西方審美與發展;如今,它以更多的形式不斷演變和延續著。這些中西結合的藝術品裝點著人們的生活,給予人們豐富的精神享受。
[編輯、文/苗苗]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球放不下他的藝術了,讓雕塑在太空飄一會兒!
※佛系養生、佛系養蛙,你知道佛系藝術家嗎?
TAG:芭莎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