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判死刑,為何會在秋後午時三刻砍頭?這裡面的學問非常深奧
我們在看電視電影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人如果犯了死罪被判處以極刑,通常都會說先押入大牢,等待秋後問斬,而斬的時候又是在午時三刻,這幾乎已經成了固定的情節了,那麼犯了死罪為什麼要等到秋後問斬呢?難道不可以馬上行刑嗎?這其中又有什麼講究
其實這裡面的學問可大了去了,先說午時三刻,午時三刻無疑是一天中太陽照射最強的時候,古代的時辰不像我們以二十四小時計算,都是以十二個時辰計算,所以他們說的午時三刻就相當於現在的正午時分
古人一位這時候處決犯人是最安全的,在太陽的照射犯人的冤魂無法集齊,他們呢一旦被處死就立刻會被曬得灰飛煙滅,那麼冤魂就無法找到行刑人的麻煩了,所以犯人們都是在午時三刻處決的,死之前還回受到特殊待遇,有好酒好菜送他們上路,這就是所謂的斷頭酒,
秋後問斬的習俗最早的時候在西漢時期,秦朝向來是遵循法家的,講究依法治國,但西漢開始的時候卻推崇儒家思想,特別是在漢武帝時期,皇帝曾下詔向全國各界人士徵求治國良策,此時有儒家代表大臣想漢武帝上書,囚犯們都實現秋後問斬落葉歸根,這樣就是順應天意,漢武帝自然批准了,於是後世就一直沿襲這種做法
當然實行秋後處決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殺雞儆猴做給一些人看的,以達到震懾的效果,古代一直重視農業,基本是農耕民族,人們一天到晚的忙碌,一年到頭難得有閑暇的時光,所以在處決犯人的時候,不會有多少人放下手裡的活來看行刑,但等到秋後就不一樣了,因為秋後庄家已經收穫,人們打理好地里的作物後就開始準備過冬,一年中也就這段時間最閑,而處決犯人這麼大的事就會有許多人奔走相告,大家都會來開熱鬧,而朝廷要的就是這個效果,統治者要讓平民百姓看到犯了法以後的後果,以達到控制民眾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對一些試圖產生惡念的人,起到震懾的作用
所以秋後問斬的時候都會有許多民眾跑去圍觀,如果殺的是冤枉之人,平民們就會覺得悲哀和恐懼,但如果朝廷殺的是貪官或者強盜之流,平民們也會覺得心頭大快,這樣朝廷的目的就大達到了,既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又讓民眾信服自己,籠絡人心,穩定社稷江山
古代會把犯人秋後的午時三刻問斬是有目的,在當時的落後思想里,他們還是相信鬼神之說,為了不讓冤魂纏上自己,就利用午後的太陽把死囚的魂魄曬得灰飛煙滅,還能利用這個機會樹立朝廷的威信,以鞏固皇家的權利,更好的控制低下的平民百姓,所以在說到這件事的時候,我們就了解了古人為什麼要這麼做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你對春節的了解有多少
※他是成就斐然的亡國皇帝,後裔子孫遍及全球,陵墓至今無一人敢盜
TAG:漢朝 |